股权配置是所有CEO必须考虑的问题。它涉及两个层面:项目方与资方之间的利益分配;项目方与管理层(包括联合创始人)的利益分配(含期权)
鉴于6月底将与中联、爱视,讨论股权分配问题。以下主要阐述并介绍资方与我方的外部利益分配。
我们用一个虚构的例子进行说明:
奥创公司融资概况
假设奥创从一个想法到上市至少需要三轮融资:
A轮:小规模证实商业模式
B轮:快速发展、复制商业模式
C轮:形成规模和行业垄断,并达到上市要求
考虑到实际情况,伴随公司的发展,人才不断引入,需要拿出部分股权和期权作为人才激励的手段
每一轮VC的资本引进,公司大概需要稀释25%-40%的股权(过度稀释自己股权,将带来企业管理者无法管理控制企业的弊端)
两个概念:
1.如果公司业绩发展好,每一轮融资时的估值在上一轮的基础上翻番,这叫Up round,溢价;
2.但现实中,创业公司难免出现坎坷,比如上一轮融资的钱烧光了,而业绩并未释放。那么急需引入新资本,这样的公司在谈判时将会很被动。资方愿意跟投,但是估值将会被压的很低,甚至会低于上一轮的价格,然而创业者别无选择,只能折价选择新的投资人进入,这叫Down round;
我们按照公司发展的过程,整体测算一下股权稀释的过程
初创时的股权结构
设立期权池后的股权结构
A轮融资后,同比例稀释35%,股权结构
B轮融资后,A轮投资人发稀释条款,同比例稀释37.5%后股权结构:
C轮融资后,同比例稀释38.46%后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拿出20%股权去募集资金,同比例稀释20%股权后股权结构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推算。前期股权的分配尤为重要
那么,创业公司开张时应发行多少股份?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
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个人建议初创团队先发约10,000,000股,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三次融资以及团队的期权,到上市之时,公司的总股数将达到100,000,000——150,000,000之间。如果上市时每股价格定价8-10元,这家公司市值会有8-10亿,只要估值超过发行价,马上成为资本热捧的企业。
把股数定一千万股还有其他原因,就是将来给员工发期权的时候,拿出0.5%来,对一家总股数是10,000,000的公司来说就是50,000股,而对于一家总股份为100,000的公司,仅仅是500股,哪一种更有吸引力呢?!所以,我建议,给员工股份别给百分比,直接给股数!这样更加直观,更有吸引力。
创始团队股权结构:
股东 | 股权类型 | 股份 | 股份比例 |
CEO | 普通股 | 5,000,000 | 50% |
CTO | 普通股 | 3,000,000 | 30% |
COO | 普通股 | 2,000,000 | 20% |
合计 | 10,000,000 | 100% |
稀释15%股份作为员工期权池后,公司股权结构:
股东 | 股权类型 | 股份 | 股份比例 |
CEO | 普通股 | 5,000,000 | 42.50% |
CTO | 普通股 | 3,000,000 | 25.50% |
COO | 普通股 | 2,000,000 | 17% |
员工持股 | 普通股 | 1,7,706 | 15% |
合计 | 11,7,706 | 100% |
员工的期权比例应该留多少?这个问题仍然没有标准答案,一般而言5-15%。创业公司的原始股权是很珍贵的,尽管他在很多人眼中并没有什么价值。
A轮投资后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执行后)的股权结构:
A轮融资是以投前估值390万的价格融资210万,投后价值即600万。也就是说A轮投资人要占公司210/600=35%,创始团队同比例稀释35%,股份不变。
股东 | 股权类型 | 股份 | 股份比例 |
CEO | 普通股 | 5,000,000 | 27.63% |
CTO | 普通股 | 3,000,000 | 16.58 |
COO | 普通股 | 2,000,000 | 11.05% |
员工持股 | 普通股 | 1,7,706 | 10% |
A轮投资人(领投) | 优先股 | 4,524,887 | 25% |
A轮投资人(跟投)) | 优先股 | 1,809,955 | 10% |
合计 | 18,099,548 | 100% |
创业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不确定性”,尤其是“证实商业模式”。虽然融资成功,如果公司出现管理与业务瓶颈,产品测试出现问题,没有按时投放市场等原因导致A轮融资烧光,而B轮投资谈判一拖再拖,B轮投资人坚持B轮的投前估值为500万(低于A轮投后估值),B轮投资人投入300万,投后估值为800万,B轮投资人还要求给未来团队留10%期权。通常情况A轮投资人的投资条款约定在B轮融资时,如果股价低于A轮投后估值,A轮投资人估值不稀释!迫于资本需求,同意B轮投资人的条件。
B轮投资后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执行后)的股权结构
B轮投资人坚持B轮的投前估值为500万(低于A轮的投后估值),B轮投资人投入300万,投后估值为800万。B轮投资人要占公司 300/800=37.5%的股份,同时A轮投资人有不稀释条款。
股东 | 股权类型 | 股份 | 股份比例 |
CEO | 普通股 | 3,384,615 | 11.69% |
CTO | 普通股 | 2,030,769 | 7.01% |
COO | 普通股 | 1,353,846 | 4.68% |
员工持股 | 普通股 | 1,194,570 | 4.13% |
A轮投资人(领投) | 优先股 | 7,239,819 | 25% |
A轮投资人(跟投) | 优先股 | 2,5,928 | 10% |
B轮投资人 | 优先股 | 10,859,728 | 37.50% |
合计 | 28,959,276 | 100% |
通常情况下,A轮投资人的优先股现在应标注为“次级”,最后进来的投资人优先级别为最高。这些优先级别在发生利益分配时就会生效。最优先的投资人优先获取资产,次级次之,最后才是创业者;还有,上表中A轮投资人的股份数比A轮时增加了很多,那是因为A轮有“反稀释”条款,为了维持B轮的“股份拼骨图”的百分比,必须让创业者拿出一部分自己的股份给A轮投资人,或者让A轮投资人以0成本再获得一部分股份,这里选用的是A轮投资人以0成本增获股份的方法。从上图可以看出,这就是为何早期投资人的风险是巨大的,相反,做PE或者Pre-IPO更容易,因为他们优先退出,风险更低。
融到B轮后,公司发展突飞猛进,各路资本纷纷踏至,公司决定进行C轮融资。由于公司发展健康,谈判顺利,估值更高,假设6倍,即B轮投后估值的6倍,以4800万元的投前估值800x6=4800,融到3000万。
C轮投资后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执行后)的股权结构
C轮的估值远远的高出B轮的估值,创始团队、A轮投资人和B轮投资人股份比例会按照同比例稀释。
股东 | 股权类型 | 股份 | 股份比例 |
CEO | 普通股 | 3,384,615 | 7.19% |
CTO | 普通股 | 2,030,769 | 4.32% |
COO | 普通股 | 1,353,846 | 2.88% |
员工持股 | 普通股 | 1,194,570 | 2.54% |
A轮投资人(领投) | 优先股 | 7,239,819 | 15.39% |
A轮投资人(跟投) | 优先股 | 2,5,928 | 6.15% |
B轮投资人 | 优先股 | 10,859,728 | 23.08% |
C轮投资人 | 优先股 | 18,098,371 | 38.46% |
合计 | 47,057,7 | 100% |
股东 | 股权类型 | 股份 | 股份比例 |
CEO | 普通股 | 3,384,615 | 5.75% |
CTO | 普通股 | 2,030,769 | 3.45% |
COO | 普通股 | 1,353,846 | 2.30% |
员工持股 | 普通股 | 1,194,570 | 2.03% |
A轮投资人(领投) | 普通股 | 7,239,819 | 12.31% |
A轮投资人(跟投) | 普通股 | 2,5,928 | 4.92% |
B轮投资人 | 普通股 | 10,859,728 | 18.46% |
C轮投资人 | 普通股 | 18,098,371 | 30.77% |
上市发行股票 | 普通股 | 11,746,412 | 20.00% |
合计 | 58,822,059 | 100% |
几点补充说明:
1. 早期创业公司的企业价值是很难估计的,投资人们也无非根据持股比例和投入资金倒算出来几个数字而已,并不意味公司真正“值”多少钱。但是,早期公司的股份是很宝贵的,创业者要珍惜。
2. 创业公司的成长,反映在股价的升值。升值越快,融资时稀释就越少。当然,公司能很好地精打细算省钱,融资次数越少,稀释也越小。举个例子,创业初期花掉3万块钱,等于差不多1%的公司股份,到了C轮以后,3万块钱连0.000005%都不到。所以,千万不要烧钱,能不找投资人,最好别去找。创业者骨头要硬!
3. 以上IPO的估值是简单化了的,没有考虑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规模。
4. 创业公司的股权在上市前是不流通的,估值也讲不清楚,没有一个市场价格,给员工股份时如果用百分比,谁都说不清这25%、15%、1%. 0.1%......到底值多少钱。给他们股数吧,不管给了500股、5000股、50000股,你可以建议人家思考:等公司上市的时候股价如果是10 元,简单一算就知道这些股份那时候大概会值多少钱。
5. 前文提到拖个跟投进来是有战略考虑的一步棋子,解释一下:
早期的投资人投资和创业一样,切忌香火断了,只要公司能活着,就有希望存在。所以早期投资人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能把下一轮的投资人引入公司。跟投者通常情况就是下一轮的主导者
也许你以为当你把A轮投资人的钱烧光了,可以让A轮投资人再砸点儿进来吧?不行,这回A轮投资人再掏钱可没那么简单,投资人是不能随便因为你钱用光了,再给你一笔去花,那是违规的!具体地说,如果A轮是我投的,这轮的估值就是我认定的,那么B轮我就不能自己定价然后自己又放一笔钱进去。我必须找到第三方的新的领投投资人来认价,在B轮中我不能领投但可以跟投。这是VC行业的规矩,不然的话,我可以A轮定价500万,B轮翻十倍变成5000万,C轮再来十倍成5个亿......这是“内部交易”,不代表这家公司的“市场价格”。所以,VC投资的每一轮融资,都必须由新的第三方VC来认价。
一是因为要保障资金链不断裂,二是因为未来融资的“定价权”,所以我个人认为要在A轮的时候埋下伏笔,邀请一个投资人跟着投一点儿钱,买张票跟着一起看演,要是公司演得不错,下场戏的票价说不定这位投资人愿意来定,而我可以轻轻松松地跟投,接着看公司继续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