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题 报 告
题 目: 论《白鹿原》中婚姻观念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系 部: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孟永伟
班级学号: B10130327
指导教师姓名: 张艳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2014 年 3 月8日
系(部): 中文系 2014年3月8日 (学生填表)
课题名称 | 论《白鹿原》中婚姻观念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 ||||
学生姓名 | 孟永伟 | 专业班级 | B101303 | 课题类型 | 毕业论文 |
指导老师 | 张艳 | 职称 | 讲师 | 课题来源 | |
一、选题的依据(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的意义) 1、选题依据: 陈忠实,是我国著名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等。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其代表作,于 1993 年 6 月出版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众多好评,并在 1997 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茅盾文学奖,此后又多次被改编成同名话剧以及影视剧。 《白鹿原》显微镜般真实的揭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在中华大地上一系列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在这风云突变历史背景下,作者的视角并没有停留在某个或某些时代精英的身上,而是对准了芸芸众生生活与命运的演变,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婚姻观念心态的遽变,找寻人们生存的依据。作者将时间定格在清末民初到新中国建立前夕这中华大地上国仇家恨纷争最为激烈的历史区间,是因为对当时传统儒家文化衰败的无可奈何,和现代文化发展萌动的不可阻挡等因素。 2、研究现状: 对于《白鹿原》的众多研究之中最多的的是关于《白鹿原》文化概念的研究例如:李景钢的“《白鹿原》与传统儒家文化”,沈远川,马筱蓉的“从女性悲剧看《白鹿原》文化冲突的意义”,任新宇的“传统的魅力——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上的表现”,常静的“白鹿传说在《白鹿原》中的文化意蕴与结构功能”,纪麟的“论《白鹿原》对乡村传统儒家文化的挖掘”,王瑞娟的“流动的文化人生与历史”,曹蕾的“近年家族小说文化内涵探讨”等等。对于《白鹿原》的性文化研究也不乏精品例如付民之的“《白鹿原》中的神秘现象、性爱关系描写与儒家文化”,对于《白鹿原》的叙述方式的研究也有些许例如杨素秋的“试论《白鹿原》叙事艺术”,梁福兴的“神秘魔幻白鹿原——《白鹿原》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比较”等等。其中对于《白鹿原》乡土文化研究的现象也比较广泛例如刘瑜的“从费孝通的乡土理论看《白鹿原》的乡土特性”以及 杨姝琼的“《白鹿原》物质民俗文化词汇的研究”等等。但是对于《白鹿原》婚姻观念的研究是极其少有的,尤其是在对于《白鹿原》婚姻观念的对于《白鹿原》内部人物命运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这在很大的层面上是一个巨大的空洞。 3、选题意义: 本文就是从婚姻观念对人物命运影响这一空白入手,试着深入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方面——当时关中地区人们的婚姻观念,进而来剖析《白鹿原》中各个人物婚姻观念对于他们命运所造成的巨大的影响,以《白鹿原》研究为契机进而深入的探析中国古代至中国近现代婚姻观念的不同对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巨大的影响,以此来给人们展示清末明初那一段时期关中平原上人们的婚姻状况以及生活现状,同时借助对《白鹿原》中婚姻观念对人物命运的巨大影响的分析给现代人们以一定的启示。 洛阳市西工区人民西路北段宇通广场由南至北17号 | |||||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对《白鹿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其中婚姻观念的一种深入的分析,纵观整部作品《白鹿原》中婚姻观念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分析这种作用的时候,本文采用了四部分的写作方式,分别依次的推进,层层深入,进而达到本文的写作目的。 第一部分:中国自古以来的婚姻观 中国古代婚姻观念由来已久,这种婚姻观对于中国古代的婚姻生活,以及与婚姻生活相连接的社会生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理解婚姻以及本文写作目的的重要线索。 其中第一章里面又分为三个小节,这三个节分别是: 1、婚姻的概念及目的 这一小节主要是论述婚姻的概念,以及婚姻的目的,婚姻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男女之间相互的结合,双方形成一定的依赖关系。 2、中国古代的婚姻观念和婚姻形式 本节将主要论述婚姻的基本形式以及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婚姻的逐渐的变化,从中国古代最为原始的乱婚到群婚再到族外群婚一直到最后的一夫一妻制,本节将论述这一问题。另外的一点是本节要说明的是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婚姻观念的一种演变。 3、中国古代的婚礼与婚俗 其中第一种观点出自儒家,如家主张晚婚。另一个派别是墨家,主张早婚,这只是两个不同的婚姻观念。 第二部分:《白鹿原》的婚姻观念 本节是全文章所要论述的重点,本章主要是论述婚姻观念在《白鹿原》整片文章中的体现,并且本文将《白鹿原》中对婚姻观念的不同类型人物分为三种。这三种人物第一种是封建婚姻观念的禁锢者。第二种人物是白鹿原上带有自由婚姻观念的人。第三种就是对婚姻的不忠者。 1、封传统婚姻观念的固守者 本节内容主要是讲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这样的一种禁锢者的形象,《白鹿原》中对婚姻观念持有这样一种观念最为强大的人是白嘉轩,他是封建的君主式管理方式,他一生遵循儒家的婚姻观念,并始终谨守教条,不论是在对自己的婚姻观念上还是在对待别人的婚姻上,他始终都是以儒家的婚姻观为典范,约束自己和别人的婚姻。 2、自由婚恋观的舞者 本节重点是论述《白鹿原》中婚姻观念的新时代气息,这种婚姻观念的新时代气息的主要的体现着就是鹿兆鹏和白灵,在这两位的身上很明显得可以看到新的婚姻观的气息。 3、自私虚伪的婚姻不忠者 本节将用笔墨论证鹿子霖的虚伪自私以及狡诈,在这所有的人性劣根之中进而分析他的不仁义,自私虚伪对婚姻的不忠。 第三部分:《白鹿原》中婚姻观的影响 1、固守者苛求的破灭 本节内容主要是涉及《白鹿原》中自由婚姻禁锢者的结局,其中以白嘉轩为主要的代表,主要是论述白嘉轩对黑娃以及白灵包括对鹿兆鹏自由婚姻观念的不满和阻挠最终的破产。 2、自由舞者人生的悲凉 在本节内容里,主要是探讨婚姻自由者最终的结局,从整个文章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自由舞者人生最后都是以失败和死亡为结局,在当时自由婚姻的观念是没有发展的市场的。 3、婚姻不忠者的凄惨 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主要是论述鹿子霖最后的凄惨结局,鹿子霖从一个名符其实的白嘉轩的竞争对手到最后的疯死,在这个过程中,鹿子霖的本性始终都没有改变,最终造成他的凄惨结局。 结论 《白鹿原》所要表达的婚姻观念深刻的反应了当时关中平原上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思想层次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些启示,对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一些小小的启示。 | |||||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 研究步骤 (1)确定论文的选题。论文的选题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材料等,但题目不要过大,结合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深入的进行研究,将研究的问题明确化,缩小问题的内容与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2)围绕确定的论文选题进行文献回顾。查找与论文题目相关的文献、著 作、论文、统计资料与档案资料等,进行文献阅读,阅读时要研究框架与理论背 景,看文献中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果,对自己有何借鉴等。 (3)研究设计。在这一步我们需要考虑的有研究的类型、研究的方法、时间维度、研究方案的设计、概念化、操作化等几个方面。在具体的写作中要通过许多证据、材料,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形成论文的主体。 (4)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而言,一篇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计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关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 (5)分析搜集到的资料。对已取得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类,通过写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分别运用到各个章节中去,在进行解释、论证,有力地为自己的论题服务。 (6)论文的撰写。撰写论文是要综合运用学过的逻辑学知识等,用正确地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材料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确定的理论,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反论、设论等方法,论证问题,得出结论。 (7)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关键词等,都要按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 2. 方法及措施 (1)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陈忠实小说认真仔细研读,明确已有研究的发展、主要成果、不足之处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2)运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白鹿原》中所列人物形象的异同,以及对前任的研究成进行分析比较,分析找到其笔下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 (3)运用举例分析法,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进行列举,从而论述不同人物形象。 | |||||
四、研究工作进度 放寒假前,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下达论文任务书; 寒假期间进行论文资料收集整理,酝酿构思,撰写开题报告;开学后第三周进行开题答辩。 2014年3月下旬完成论文初稿写作,接受教师指导,进行修改; 2014年4月中旬完成论文二稿写作,接受教师指导,进行修改; 2014年5月中旬完成三稿写作,在指导教师认可后定稿并继续进行细节和格式的完善,准备参加论文答辩。 | |||||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年版. [2]《白鹿原》 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张卫中.新时期小说的流变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李景钢.《白鹿原》与传统儒家文化[D].西安:西北大学,2006. [5]刘婷.论《白鹿原》的历史观——与《红旗谱》、《故乡天下黄花》的比较研究 [D].长春:吉林大学,2004. [6]陈忠实.我相信文学依然神圣[J].延安文学,2006(5). [7]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答问[J].小说评论,1993(3). [8]赵善华.论《白鹿原》的崇拜意识[J].中国文学研究,2003(2). [9]赵善华.“白鹿”意象与神话意识——论《白鹿原》[J].学海,2001(3). [10]张恒学.朱先生:传统文化的悲剧形象——《白鹿原》人物论之一[J].北京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 [11]付民之.《白鹿原》中的神秘现象、性爱关系描写与儒家文化[J] .殷都学刊, 2004(3). [12]李亦园.人类的视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 [1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8. [14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答问[J].小说评论, 1993, (3). [15]王晓明等.《古船》的道路:漫谈《古船》、《故乡天下黄花》和《白鹿原》[J].当代作家评论, 1994, (2). [16]何向阳,家族与乡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潜文化景观透视[J].文艺评论, 1994, (2). [17]格非.《寂静的声音》自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 [18]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 |||||
教研室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