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
规律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改变、改造。
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
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5.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6.简述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
第一,物质性(客观性)。构成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和结果等是客观的物质形态。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7.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实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等特点。
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9.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实质矛盾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第三,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他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0.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11.简述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即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第一,真理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第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12.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是什么?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13.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14.新事物不可能被战胜的原因: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就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15.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质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
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18.经济全球化:
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
动因: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公司的发展
第三,经济的变革
后果:第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
第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第三,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原有的、价值观、文化等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危机。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19.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动因:第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0.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第一,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2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主义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第三,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2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原因。):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括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