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开题报告书
论文题目: 中学数学教学的游戏性研究
学院(所、中心) :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院
专 业 学 位 领域 : 基 础 教 育
学 号 : 1201002106
姓 名 : 朱 学 梨
学 位 类 别 : 教 育 硕 士
导 师 : 刘 徐 湘 教 授
填 表 日 期 : 2011年12月19日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动态、现状及文献综述 | 国内外研究动态:游戏作为一个古老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生物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 而游戏与教学关系的研究,历史不是很长,直到十九世纪,福禄倍尔才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游戏的教育价值,提出了游戏与教学结合的思想。教学的游戏性是近来重要的一个关注点,主要体现在“游戏精神与教育”的研究,此类研究的论方相对较少,涉及的面较窄,尤其是各科关于教学游戏性的探讨,更是微乎其微,从看到的论文数学关于游戏性的研究体现在数学游戏层面,游戏性研究还不系统,很多问题和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不足,为本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使本研究找到了研究的逻辑起点。 文献综述:目前人们对学生厌学的原因多从社会、学校、个人方面进行分析,解决的措施也多从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方面去寻找,很少从教学的游戏性方面去探讨解决的方法。 目前游戏和教学的关系研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 (一)主要是对学前儿童的游戏和儿童的游戏教学进行研究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论文来看,从1999—2011年与游戏和教学相关的两千两百多篇文章中,研究幼儿游戏与幼儿游戏教学的文章占了绝大多数,而中小学的涉及相对较少,大学与成人教育阶段很少涉及。大部分有关学前儿童的游戏和儿童游戏教学研究的论文,实践成分的意味较浓,理论成分较少。 从国内外专著来看,目前还没有一般教学论意义上的教学游戏的专著,基本上是学前儿童游戏和游戏教学的论著。如福禄倍尔《人的教育》(人民出版社,200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伊丽莎白·琼斯和格雷琴·瑞诺兹合编《小游戏,大学问:教育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我国学者刘炎《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刘炎《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曹中平《儿童游戏论---文化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维视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二)更多的是在“教学与游戏”的层面,对具体游戏在教学中进行了研究 此类研究,已将游戏与教学看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活动,强调教学中有游戏的融入,游戏作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论文主要是一些具体游戏在体育,数学,英语课的应用。专著有吴也显的《小学游戏教学论》(江西教育出版,1996)。 (三)对游戏性与教学进行了某些方面的研究 这类研究,脱离了具体的游戏活动,对游戏性的概括主要集中在游戏的精神层面,教学是一种关照学生精神(心灵)成长的活动,精神是无形的,但比有形的东西更不可缺少。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游戏精神与教学方面的文章还比较少,查到了两篇博士论文,一篇是湖南师范大学冯季林的《教学的游戏性研究》,站在哲学的角度,以“人”为线索,分析了人、游戏和教学的内在关系来分析教学游戏性的内在意蕴,外显方式和实现策略。另一篇是华中师范大学吴航的《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从厌学、逃学之现象入手,分析教育与游戏的关系,倡导人们从理论与实践着手,用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教育价值规范,引导儿童游戏行为,通过恢复、开发教育的游戏内涵,达到教育的游戏性。 核心概念: 游戏性:20世纪30年代曾出现过,我国学者对各种游戏性的含义作过归纳分析,认为游戏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游戏性看做游戏活动的一种客观特征。另一种是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个性品质,即涵盖了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是一种以主体为核心的积极主动的发展状态。 游戏性是游戏的内在品质,即愉悦、自由、规则与和谐。 教学的游戏性:是指让教学体现游戏的内在品质,使师生在具有游戏性的教学中,能够自由愉悦的将知识与学生思维产生共振、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实现活动的默契,以达到愉快心智的效果。 教学游戏性的特征: 1、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双方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 2、情感共鸣是指师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处兴奋激动状态。 3、 活动默契是指师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活动达到同步互动。默契协调,在共同合作下进行教学游戏性的创设。 4、愉悦心智:指师生在教学交流过程中,给学生一颗好奇心,激发他们胸中的求知欲;给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丰富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给他们一个睿智的头脑,让他们学会理性思维。 |
研 究 内 容 | 文章运用文献法、分析法、案例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试图从三部分出发全面探讨数学教学与游戏性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中学数学教学游戏性的缺失的问题与反思。分析了我国目前游戏性缺失后导致的教学无趣、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这与人在教学中失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合理制度的约束及科学主义思潮的泛滥有关,据此呼吁中学数学教学应具有游戏性。 第二部分:中学数学教学的游戏性的理论意义。分为两个部分:一、从宏现理论上来看数学教学的游戏性。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培养人的,数学教育对形成人的科学素养(如科学意识、科学思想、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品质)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中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方法,体会求真、求实、客观的精神,合理怀疑、批判、创新的精神,民主、平等、合作的精神,不断探索、顽强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等等。学生通过学习数学(主要是知识、理论及相应的数学活动)来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结构,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勇于探索和勤奋进取的精神,团结合作与奋发竞争的精神,探究与质疑的精神,求真务实的精神。 二、从微观角度来看数学教学的游戏性。主要从教学论探讨和研究,教学目的具有游戏性;教学内容包含游戏性;教学方法丰富游戏性;教学组织富有游戏性;教学评价体现游戏性。 第三部分:中学数学教学游戏性实现策略。分为两部分,一是从理论观念上的转变,培养师生具有数学教学游戏性的观念,建立制度化的关怀,如平等师生关系,精神关怀的制度管理。改变评价制度,体现人文关怀。二是在实践上的措施,营造自由愉悦的教学氛围;挖掘潜在的游戏性因素;增趣教学方法。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文献法。文献是选题的依据和创新的起点,文献检索是贯穿科学研究全过程的重要步骤,任何研究都离不开文献法,本研究在文学阅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从中选择重要和切实可行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文献法是本研究重要的研究方法。 2、分析法。本研究分析目前我国教学存在的现象和原因,及数学学困生在各学科中的比例较突出,试图分析数学教学游戏性的内涵,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达到“治本”的要求。 3、案例法。案例是理论的展示和验证。本研究注重案例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数学案例的分析,以展示数学教学游戏性的理念和实践的开展。 4、访谈法。访谈是对开展教学的游戏性得到反馈并及时调整教学中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研 究 已 具 备 的 条 件 | 游戏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人类一个古老的现象,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人都存在着游戏现象,但游戏的历史悠久并不代表了游戏的繁荣与发展。千百年来,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游戏本直被排斥在教学之外,游戏的内在品质与精神更是微乎其微。近年来游戏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从国内外研究综述与两篇博士论文,对游戏与教学关系和游戏性的研究有了全面的了解,前人的研究结果,既是研究开展的坚实基础,也是研究深入的重要依据。 |
论 文 进 度 安 排 | 2012年1月至2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完善,并设计访谈提纲。 2012年3月至4月,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收集及访谈。 2012年5月,分析数据并初步论文的撰写。 2012年6月,论文初稿。
|
预 期 成 果 | 美好勾画愿景,实践也相应实施,在数学课堂上体现游戏的内在品质,数学教育充满活动,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数学知识结构、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对数学人文精神的领会都将在数学课堂上体现出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把数学应用到他们的生活实际之中。 |
指 导 教 师 意 见 | 签名: 年 月 日 |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意见 |
签名: 年 月 日 |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意见 |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签名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