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④椎——槌子或棒子。⑤况然——形容钟声。
⑥遽——急速。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2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愚人食盐
昔①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②,更③为益④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⑤美者,缘⑥有盐故⑦。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⑧食盐。食已口爽⑨,反为其患。
【注释】: ①昔:从前 ②闻已:听罢 ③更:改变 ④益:增加 ⑤所以:表原因 ⑥缘:因为 ⑦故:原因 ⑧空:空口 ⑨口爽:口味败坏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朋友家里。主人给他食物,这人嫌弃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到后,就加了些盐。味道就非常鲜美,这个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个愚笨的人没有智慧,只是空口吃盐,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被盐所祸害。
4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释】:
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④坠:落,掉下。 ⑤稍下:稍微低一点。 ⑥复:又。 ⑦益:更加。 ⑧又更下巢:又把窝做到更低的地方。下巢:把窝做低 ⑨遂:于是。 ⑩之:指小鸟。
【译文】:
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它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它,惟恐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得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它们捉住了。
5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识⑥,家富多书,衡乃与⑦其佣作⑧而不求偿⑨。主人怪⑩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⑾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⑿成大学⒀。
【注释】:
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④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文不识:指文名不识。 ⑦与:给。 ⑧佣作:被雇佣劳作。 ⑨偿:值,指报酬(回报)。 ⑩怪:感到奇怪。 ⑾遍:尽 ⑿遂:最终、于是 ⒀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