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墙检测方案
建设单位: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设计单位:广东省重工建筑设计院
监理单位:江西中昌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湖南长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编 制:
审 核:
日 期: 2008年1月6日
目 录
第一节 概述 3
一、工程概述 3
二、 施工工期要求 3
三、 工程位置、环境条件 3
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3
第二节 编制依据 4
第三节 连续墙检测的目的 6
第四节 连续墙检测方案 6
一、连续墙数量: 6
二、连续墙检测方法 6
三、连续墙检测数量 6
四、受检连续位确定原则、编号及平面示意图 6
五、连续墙检测要求 7
第五节 委托检测 8
第一节 概述
一、工程概述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新机场线梅花园站位于广州大道北,为北延段工程中的第二座地下车站,车站南接燕塘站,北接南方医院站。车站为地下三层站,北端设盾构吊出井,南端设盾构始发井,中间设出土井。车站的起终点里程分别为:YCK2+411.3~YCK2+544.3,外包尺寸总长为133m,有效站台中心线里程为:YCK2+478。车站宽度为19~23.8m,主体结构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车站主体围护结构为地下连续墙加内支撑形式,连续墙厚为800 mm,共58幅槽段,设计长度26.~28.8m。主体基坑深度大约为23~25.5m。
二、 施工工期要求
【梅花园站】主体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分项工程计划开工时间为2007年12月23日,完工时间为2008年3月6日,施工工期为75日。
三、 工程位置、环境条件
(1)周边环境条件
【梅花园站】位于广州大道北,梅花园宾馆以南约200米处,车站两端均为弯道,南端由南华工商学院西院拐入广州大道北后,沿广州大道北地下行进,车站北端在梅花园宾馆处顺广州大道北方向折向东北方向。
车站周围房屋密集,车站所在的广州大道北东侧由南往北依次为南华工商学院西院,广东韶钢铝材厂及宿舍区(6~9层楼房),怡新花园(13~15层住宅区),梅苑小区(9层商住楼),梅花园宾馆;车站西侧由南往北依次为黄猄坳上村、银河村(4~6层的私房)、梅园新村(3层住宅区)、广州白云干休所。与站位斜交的广州大道北路面交通繁忙。
(2)地下管线情况
车站基坑周边管线较多,沿广州大道北两侧地下分布有给水管线、排水管线、煤气管线、电力管线、电信管线,埋深不等,施工前将完成其迁改工作。
基坑外管线很多,且有大直径砼管,变形适应能力较差,所以施工中边施工边测量,随时掌握基坑开挖对基坑外土体的影响,并加强施工管理。对位于附属结构基坑内吊挂的管线,应注意基坑开挖及主体施工时对其的影响,须加强观测,注意对这些管线的保护。
(3)、地面交通情况
梅花园站位于广州大道北上,道路现状宽为30米,双向6车道,中间为6米宽绿化隔离带,车流量大,交通繁忙。车站主体占据整条道路,且周边建筑较为密集,施工场地相对紧张。为保证交通畅顺和保证临时施工用地,施工期间需进行合理的交通疏解措施。
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新机场线梅花园站位于广州大道北,东面为怡新花园住宅小区,西面为梅园新村,南北均为繁忙的广州大道。周边场地极为紧张,而且路面高差起伏较大,地面高程约30.11m~36.21m,最大高差达6.10m。
(1)、地层岩性
根据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新机场线)工程A标段初步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表明,站址范围内场地工程地质相对复杂,淤泥层及砂层均有多处揭示。地层由上而下依次为:
〈1〉人工填土层<1>:包括素填土、杂填土,呈杂色、灰黄、灰红、灰褐及褐红色等,欠压实~稍压实,厚度0.40~7.60m,平均厚度2.94m。
〈2〉粉质粘土层〈4-1〉:分布广泛,厚度变化大,土性褐黄、青灰、灰白等色,以粘粒、粉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可塑,局部软塑状或硬塑状,层厚0.70~9.90m,平均层厚2.87m。
〈3〉淤泥质土〈4-2〉:局部有分布,土性灰、青灰色,流塑饱和,以粘粒为主,局部含粉细砂层,厚0.60~3.70m,平均层厚1.67m。,
〈4〉粉质粘土层〈4-3〉:呈棕红色、黄褐色等,土质较均匀,粘性较好,呈可塑状,局部混夹碎石土,层厚1.00~5.50m,平均层厚4.10m。
〈5〉可塑状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残积土<5Z-1>层:呈褐红色、褐黄色等,由砾质粘性土、砂质粘性土及粘性土组成,含风化残积土石英颗粒,呈可塑状,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1.70~6.40m,平均厚度4.01m。
〈6〉硬塑状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残积土<5Z-2>层:呈褐红色、褐黄色等,主要由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及粘性土组成,含少量风化残留石英颗粒和岩屑,呈硬塑状,层厚1.10~15.90m,平均层厚5.05m。
〈7〉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全风化带<6Z>层:呈褐黄色、青灰色等,原岩组织结构已风化破坏,岩芯呈坚硬土状,层厚0.70~16.30m,平均层厚5.m。
〈8〉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强风化带<7Z>层:呈黄褐-青灰-浅灰等色,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已风化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岩芯遇水易软化、崩解。层厚0.30~37.70m,平均厚度9.44m。
〈9〉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石中风化带<8Z>层:呈灰色、灰黑色、灰白色等,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绢云母及暗色矿物等,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块状,岩质较硬。揭露层厚0.40~10.70m,平均揭露层厚3.12m。
〈10〉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微风化带<9Z>层:呈灰白-灰黑-灰绿等杂色,变晶结构,片麻状、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次为黑云母、铁锰质。节理、裂隙局部发育,岩质坚硬,岩芯呈长柱状、短柱状,揭露层厚1.40~27.20m,平均揭露层厚11.36m。
(2)、地质构造及地震基本烈度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值Tg为0.35s。
(3)、水文地质
块状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花岗岩和变质岩强风化带和中风化带之中,地下水富水性不强,在山沟谷口处,地下水相对较丰富,渗透系数为0.1~0.5m/d;断层水受断裂的影响,基岩破碎,裂隙发育,在断裂破碎带附近地下水水量丰富,分布不均匀。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花岗岩、花岗岩片麻残积土层及其全风化带和强风化带,具遇水易软化、崩解特点,对明挖基坑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施工时应予注意。
处理方法:加强基坑排水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该土层的浸水时间。
第二节 编制依据
1.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梅花园站】土建工程围护结构设计施工图纸及图纸会审记录;
2.穗建筑[2001]395号文;
3.《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 ;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第三节 连续墙检测的目的
主要检测墙身混凝土完整性、缺陷类型及其位置,对墙身进行校核,对墙身混凝土强度作出估计。
第四节 连续墙检测方案
一、连续墙数量:
本工程连续墙共58槽段,墙厚800mm。
二、连续墙检测方法
超声波透射检测法。
三、连续墙检测数量
检测数量为总槽段数的30%,本工程检测数量为18槽段。
对超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有怀疑或争议时,可重新组织超声波透射法检测,或在同一连续墙加钻孔取芯验证。
四、受检连续墙桩位确定原则、编号及平面示意图
1、受检连续墙桩位确定原则:
①选择有代表性槽段,如一、二期槽段,转折槽段或转折附近槽段;
②选择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连续墙,如砂层较厚槽段;
③选择同类型的连续墙宜均匀分布;
④选择施工质量有怀疑的连续墙。
2、受检连续墙桩位编号
SW-2/4、
NW-3、
WW-1/6/9/12/16/20/23、
EW-2/5/7/10/13/16/19/23。
3、受检连续桩位平面布置图(见后附图)
五、连续墙检测要求
1、声测管埋设
①检测管宜选用钢管或铁管,管内径宜为50~60mm;管的下端应封闭、上端加盖、管内无异物。声测管连接处应光滑。埋设深度应超过所检范围的20cm或至桩底;管顶高出桩顶面约100mm。
②检测管可焊接或绑扎在钢筋笼内侧,检测管应垂直。
③埋管根数及分布:
要求地下连续墙预埋管时,当槽段长约3.5m时,埋管3条,按等腰三角形分布;槽段长约3.5~5m时,埋管5条,按双等腰三角形分布,对于转角槽段,一般埋管3条,按三角形分布。同一侧面的埋管距离一般在2~2.5m范围,预埋管要避开槽段内有预埋件的位置。槽段埋管布
置详见图1。
图1 槽段超声波预埋管平面布置图
2、检测时管内灌满清水,并无异物堵塞。
3、一幅墙有多根检测管时,应将检测管编组分组测试。
4、墙身混凝土龄期宜达到28d。
第五节 委托检测
本项目连续墙超声波检测委托广东省工程勘察院新方法技术研究所。
附件:委托单位有关资料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工程勘察等级证书
工程桩质量检测证书
湖南长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北延段【梅花园站】
土建工程项目部
2008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