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扬佛教之长聚民族精神_佛教二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7:02
文档

扬佛教之长聚民族精神_佛教二论

6CHINARELIGION2003年第10期中国宗教佛教讲“因缘际会”,今天,最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今天通达天下、安邦兴国之至“理”,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载难逢、不可错失之良“机”,就是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同样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机遇期”。国兴则法兴,国衰则法衰。盛唐时期,国家强大昌盛,人民富足安乐,佛教就兴盛繁荣,高僧辈出,文化灿烂,蔚为大观。总结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
推荐度:
导读6CHINARELIGION2003年第10期中国宗教佛教讲“因缘际会”,今天,最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今天通达天下、安邦兴国之至“理”,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载难逢、不可错失之良“机”,就是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同样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机遇期”。国兴则法兴,国衰则法衰。盛唐时期,国家强大昌盛,人民富足安乐,佛教就兴盛繁荣,高僧辈出,文化灿烂,蔚为大观。总结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
6

CHINA RELIGION

2003年第10期

中国宗教

佛教讲“因缘际会”,今天,最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今天通达天下、安邦兴国之至“理”,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载难逢、不可错失之良“机”,就是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同样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机遇期”。国兴则法兴,国衰则法衰。盛唐时期,国家强大昌盛,人民富足安乐,佛教就兴盛繁荣,高僧辈出,文化灿烂,蔚为大观。总结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的“机缘”同国家和民族的“机遇”密不可分,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宗教,都要紧紧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机遇只属于那些善于抓住机遇的人。不讲“契理契机”,难免一败涂地。错失“殊胜因缘”,就会一蹶不振。回想三百余年前的“康乾盛世”,中国是当时条件下的世界强国。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洲只占23%。举世瞩目的“天朝上国”,享受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无限风光。但仅仅一百四十年之后的1890年,中国工业产量就掉到了只占6.2%,而全欧洲已上升为占62%。这一起一落,大起大落,犹如一场噩梦,令人一身冷汗!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对欧洲兴起工业这一历史性大变革茫然无知,不是举国之力投入工业的新浪潮,而是沉迷于盲目自大之中,视西方科学技术为“淫巧”小技,最终痛失机遇,被历史浪潮无情地淘汰,泱泱大国竟沦为民生凋敝、任列强欺凌宰割的“东亚病夫”。对中国这一痛失机遇、一败涂地的大变局,马克思惊叹是“奇异的悲歌”,中国人又岂能不痛不悲?谭嗣同仰天浩叹“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

  国家宗教局  叶小文

扬佛教之长  聚民族精神

运衰败,佛教何兴?丛林毁于战火,常住颠沛流离,三

藏经典散佚遭掠,两序大众无所归依。寺院封建迷信盛行,僧侣以超度亡灵为业。“保国、保种、保教”的疾呼不绝于耳,“念佛不忘救国”的呼唤振聋发聩。时轮运转,21世纪初的今天,中华民族又面临“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十六大报告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做出的重大、科学的判断。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是因为机遇松手就跑、稍纵即逝,是因为当今世界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虽然来了,如果我们认不清、抓不住,丧失了机遇,机遇就可能变成挑战。挑战总是难免,只要我们正确应对,努力化解其中的不利因素,挑战也可以变为机遇。关键看我们如何应时契机,因势利导,凝聚力量,凝聚人心。痛定思痛,三百年前机遇错失而一度民穷国破家亡的教训,岂能忘记?大彻大悟,三百年后机遇又来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景,岂能放弃?能否抓住机遇,最忌讳的是两条:一是“形散”,并非众志成城而是一盘散沙;二是“神散”,并非聚精会神而是各打算盘。“形散”则有气无力,“神散”更哀莫大焉。关键时刻要使把劲,力量宜聚不宜散。每临大事要有静气,人心宜聚不宜散。“散”必定错失机遇,“聚”才能抓住机遇。“散”必招致国家之祸,“聚”才带来民族之福。那么,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面对不可多得的因缘、机遇,佛教可以和已经做了的事尽管已有很多,请大家不妨再作研究:如何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去“形散”而“聚形”?如何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弃“神散”而“聚神”?

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就是佛教要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发挥作用。佛教是讲“和合众缘”的宗教,以“六和敬”(僧和同住、

——佛教二论

聚力  聚心

本刊特稿

CHINA RELIGION

2003年第10期

中国宗教

口和无诤、义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为僧团的根本规约。“和尚”就是“以和为尚”,有容乃大方高僧,不尽恒沙是佛陀。希望佛教的三大语系、四众弟子都紧紧团结在党和的周围,进而与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凝聚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有志有为之士都能人尽其才,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能充分涌流。

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就是佛教要为凝聚人的灵魂,凝聚民族精神有所作为。哀莫大于心死,一个民族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就会象郭嵩焘(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常驻国外的公使)所描绘的当时的清朝那样,“忧时者马行画图之上势欲往而形不前,当国者人醉覆舟之中身已死而魂不悟”。佛教是深深扎根在中国人民中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多年来佛教的优秀文化成分,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今天我们应该将之发掘出来,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重放光芒。在新的时代要扬佛教之长,佛教就要“圆融”于新的时代。赵朴老曾经精辟地把中国佛教在新时代新

世纪定位为“三个圆融”,即要把佛教的事业圆融于中

国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花落还开,水流不断,哲人其萎,言犹在耳。“三个圆融”是中国佛教感召四众弟子、凝聚佛子之心的新境界,是中国佛教与时俱进、利乐有情的新阶段,是中国佛教大智慧、大光明的新前景。

中华民族现在面临的机遇,乃千载一时。紧紧抓住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一时千载。千载一时,一时千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让我们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使人不分信仰,地不分南北,才不分高低,力不分强弱,功不分先后,利不分大小,都一起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总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禅宗的启示

禅宗的历史,是一段令中国佛教自豪和骄傲的历史。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但禅宗却是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禅宗以及天台宗、净土宗的创立,改变了佛教讲坛上原来由外来僧人主宰的局面,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产生了一大批中国本土的高僧,象智者大师、善导大师、六祖慧能、南岳怀让、石头希迁、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法门龙象,灿若群星,薪火相传,续佛慧命,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化的佛教。这许多高僧中,有很多出自南岳。南岳不愧是禅门圣地、“天下法源”。禅宗还如一股源头活水,一度为中国文化带来过活泼生机,对中国文人画、山水诗、性灵文学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把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带入了一个注重自然、和谐、灵性和气韵生动的崭新意境。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的宝藏,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研究和借鉴。

赵朴老说过,谈中国的佛教离不开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规模大,影响深远,传播广的宗派之一。

它东传韩国、日本,影响遍及东南亚,近代更向西欧、北美传播。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如此重要

的地位和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我以为有三条可以总结:

一是禅宗有开拓创新的精神。禅宗不是枯寂呆板、墨守陈规,而是活泼泼的,乐于开启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禅宗的祖师们不盲目崇拜权威,不拘泥于条条框框,而是勇于改革创新,甚至敢于以“呵祖骂佛”的形式大胆创新。比如,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见解,比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意境更胜一筹,这就是一种创新。而慧能的弟子对其又有所发展,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马祖道一、石头希迁等开宗演教、分灯续焰,相继创立五大宗派,“一花五叶”,“五叶流芳”。这种创新的实质,是把印度佛教这种异质文化与中国的固有文化相结合。创新的过程,就是应时契机的过程——应随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合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

本刊特稿

CHINA RELIGION2003年第10期中国宗教

于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契合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根机和心性的宗教文化。可以说,没有创新精神,就不会有禅宗,也就不会有中国化的佛教。当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看来,提倡虚无寂灭、长生久视的出世文化取代不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在治理国家上儒家文化总是优于佛道两家文化。但我们在这里且不去讨论儒释道三家文化之优劣,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佛教文化中包含着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禅宗文化这样的瑰宝。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开拓创新精神。我们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样离不开开拓创新精神。要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包括鉴别和发掘宗教文化中的有益内容,研究和总结我国宗教融入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功经验,鼓励广大信教群众树立良好的道德目标和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而佛教可以凭借历史文化资源,为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作出新的探索和新的贡献。

二是禅宗有扎根人民的功夫。同志说:“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禅宗的历代祖师们大多来自于社会底层,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慧能出身贫寒,甚至不识字,是人民群众的代表。禅宗把宗教的修行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所谓“行住坐卧、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心是道”。禅宗的方法也是根据人民大众的不同根机和心性而应机说法,因材施教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有的机锋棒喝,有的默然不语,有的直指人心,有的绕路说禅。禅宗的方法灵活多样,生动活泼,有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念佛禅等,留下大量的禅门公案,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公案在南岳衡山的佛教史上也比比皆是。禅宗是贴近人民群众的宗教,它后来一改印度佛教僧侣不事劳动,依靠施舍生存的旧俗,发展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并重传统,自耕自养、自性自度,进而广行利他事业,修桥补路,赈灾济贫。历史经验证明,凡是源于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的,就为人民所喜欢,就有持久的生命力。希望我国的佛教界在建立“人间佛教”上继续探索,使佛教在新的社会中贴近群众、贴近人民生活,造福社会,利乐人群。

三是禅宗有和而不同的海量。在南岳衡山,长期以来禅宗与道教同居一地,和平共处,相敬如宾,共同建造了内秀于文、外秀于灵的“文明奥区”。请看今日之南岳大庙,八寺禅韵禅风,八观清雅清心,碑帖琳琅满目,游人如醉如痴。这种有容乃大、相互包容、祥和安宁的景象,与中东耶路撒冷宗教纷争、动荡不安、永无宁日的惨象相比,就足见中国宗教和平共存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我们希望“尽佛教之力凝聚力量,扬佛教之长凝聚人心”,并非要回到魏晋与唐,或崇老或佞佛,几以佛老之是非为是非的时代,而是希望以和而不同的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都引导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上来,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来。

我对禅宗一知半解,但不揣浅陋谈了几点感悟,也是借“禅”发挥、“分灯续焰”,意在呼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事业,多一点开拓创新的精神、扎根人民的功夫、和而不同的海量。

                         责任编辑  胡绍皆

本刊特

稿

文档

扬佛教之长聚民族精神_佛教二论

6CHINARELIGION2003年第10期中国宗教佛教讲“因缘际会”,今天,最殊胜的大事因缘,就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佛教讲“契理契机”,今天通达天下、安邦兴国之至“理”,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千载难逢、不可错失之良“机”,就是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同样是中国佛教面临的“重要机遇期”。国兴则法兴,国衰则法衰。盛唐时期,国家强大昌盛,人民富足安乐,佛教就兴盛繁荣,高僧辈出,文化灿烂,蔚为大观。总结历史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佛教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