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6:48
文档

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北人食菱》教学设计一、聊古文,找办法1、读过古文吗?A读过。能说说古文与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B没有其实,古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名言,就出自古文,比如“明察秋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这儿是我用古文写的两句话,大家读读看。猜猜什么意思。我独爱莲。饭否?评:你是怎么读懂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相机概括、命名)这猜也是一门学问,可不能不着边际地瞎蒙,说说你这么猜的根据是什么?3、小结:看来
推荐度:
导读《北人食菱》教学设计一、聊古文,找办法1、读过古文吗?A读过。能说说古文与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B没有其实,古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名言,就出自古文,比如“明察秋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这儿是我用古文写的两句话,大家读读看。猜猜什么意思。我独爱莲。饭否?评:你是怎么读懂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相机概括、命名)这猜也是一门学问,可不能不着边际地瞎蒙,说说你这么猜的根据是什么?3、小结:看来
《北人食菱》教学设计

一 、聊古文,找办法

1、读过古文吗? 

A读过。能说说古文与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B 没有

其实,古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名言,就出自古文,比如 “明察秋毫”“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这儿是我用古文写的两句话,大家读读看。猜猜什么意思。

    我独爱莲。      饭否?

评:你是怎么读懂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相机概括、命名)

这猜也是一门学问,可不能不着边际地瞎蒙,说说你这么猜的根据是什么?

3、小结:看来,尽管没有真正读过古文,但大家还是能想办法把古文的意思猜个不离十的,接下来,咱们就用上这些方法,读一则古文版笑话吧!

二、聊菱角,猜故事

1、读题

这则笑话的题目是:北人食菱

什么意思?“食”怎么就成了“吃”?“食”什么?

2、出示菱角图

这是咱们水乡的特产,知道它在哪儿生长吗?吃过菱角吗?外面的壳能吃吗?

3、你觉得这个北人会怎么食菱?

评价:注意,这是则笑话,要是他和咱们的吃法差不多,估计大家就笑不出来了。

你这吃法挺有创意,不过北人不是这样吃的

咦,你怎么一猜就准啊,厉害!

三、读故事,补对话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1、出示古文  指名读 领读

2、北人怎么食菱的?连壳一起吃,用文中的话就是——

并壳入口,这吃法也太奇怪了,他为什么这样食菱?

出示:仕:做官       理解:生而不识  

过渡:这就难怪了,人家是北方人,生来就不认识菱角,如今在南方做官,第一次吃菱角,“并壳入口”也是情有可原的,于是,有的人就提醒他了——

或曰:“食菱须去壳。”

1、什么叫“或曰”?

    你怎么知道“曰”就是说?

评:你能联系     来理解,真会想办法。古文有些词语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组词也组不出,那我们就要专门记住它,比如,这个“曰”就是“说”。那“或曰”呢?

2、评价:你猜这是“  ”,敢猜就很好。不过,袁老师告诉你,“或”还真不是或者的意思,“或”在这儿指“有的人”。

3、 “或曰”就是“有的人说”。他怎么“曰”呢?谁来猜猜,请你“曰”给大家听听?

评价1:你这是在提醒吗?分明是在发问嘛。

评价2:这是一个现代人跟古代人的对话。

4、古文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其实,这人就“曰”了五个字。

出示:“食菱须去壳。”

5、看,他并壳入口了,你是好心人,提醒他一下,“或曰”——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1、既然人家好意提醒了,去壳食菱就是了,可这北人偏要——

出示:其人自护所短,曰:

2、 咱们来看看,“护”就是干嘛?(掩饰)他的所“短”是什么?

哦,明白了,他不想让人家觉得他无知,笑话他连菱角都不认识。

3、所以他“自护所短,曰”—— (指名读)“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你知道他什么意思吗?

提示: 这儿的 “并壳者”,可不能理解为“连壳吃的人”,因为别人可没连壳吃,所以他的意思是“我连壳一起吃的原因”。

4、他解释自己“并壳者”,是——欲以去热也

好家伙,敢情这菱角壳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北人这话,你信吗?

点评1:他信,你们信吗?   

不信?说出你的理由

5、是啊,故事开头就告诉咱们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6、显然,他只是为了——自护所短,谁再来学学这不懂装懂的北人?

   点评:你这么小声(看来你自己都不信,),你得装作无所不知的样子,再来——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1、我们知道北人不识菱,可席上的人并不确定啊,所以对北人“去热”一说半信半疑,这不,有人发问了——

出示: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2、指名读,你知道他这一问什么意思吗?

3、“亦有”就是——“也有”, “有……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有……..吗?”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出示:答曰:

你知道北人是怎么回答的吗?(指名两人猜测)

点评1:意思差不多。

点评2: 嘿,你还真能吹,不过北人比你更敢吹,他说啊: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里没有啊?

2、当然了,他用古文说的,就8个字,你们能只用8个字,把他的意思表述出来吗?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回答,点评

4、原文是这样的,出示:“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和你们的8个字,相差大吗?

点评:你们真不简单,第一次接触古文,不但能读懂,居然参加创作了。给你们点赞!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这北人怎样?你为什么这样说?

2、是啊,夫——

注意了,这儿要读“夫(fú)”,这个“夫”字在这儿,其实也没有什么意思,这古人呢,总喜欢用这个“夫”字,作句子开头,表示(假装咳嗽)接下来我要发表议论或叙述啦!因此呢,像“夫”这种放在句子前面,却没有实际意思的词,古文学家称之为"发语词"。

引读——(这个句子不太好读,谁来挑战一下?)指名两人读、示范读

看后面这半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有点蒙了吧,没关系,咱们联系前面的故事,再分解一下,一样可以自己弄懂的。

先说说你觉得“此”是什么意思?(这,文中指“北人这么胡说”)

“坐”呢?是坐下吗,好像说不通,究竟要怎么理解呢?给大家个小提示:“停车坐爱枫林晚”,那里的“坐”什么意思?对,“因为”,带进这句话里面试试,能不能说得通,好像行了,这下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吧。

引述: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菱角生长在水中,(北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你看,不懂就不懂吧,还非要装内行,这不闹笑话了吧。

四、明道理,背句段

1、读了这个小笑话,你受到什么启示了呢?

2、你觉得下面这几则名言中,哪一句最适合送给这个北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自由读原文

故事里主要出现了几个人物?北人、(或)提醒的人、(问者)提问的人

4、读原文

对话能集中表现人物性格,所以要把这则古文读好,首先得读好对话。请大家从桌肚里取出材料,同桌合作,分角色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一定要看到这个人,你还可以加上表情或动作。

指名分角色读。

4、填空。

我把文中的对话去掉了,你们能不看材料,把它们背出来吗?

自由练习后,指名试背。

五、作业:

把这则笑话讲给身边的人听,可以用原文,如果你担心他们听不懂,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讲,目标只有一个:一定要让他们笑得肚子疼。有信心吗?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shì)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yuē) :“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yì)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 食:吃。 3.识:知道。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5.席:酒席。 6. 并壳:连同皮壳。 7. 或:有的人。 8. 曰:说。 9去:去除,去掉。

10. 护:掩饰。 11.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2. 并:一起。 13. 欲:想要。

14. 以:用来。 15. 何:哪里。 16.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17. 坐:因为,由于。

18.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译文】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shì)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yuē) :“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yì)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 食:吃。 3.识:知道。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5.席:酒席。 6. 并壳:连同皮壳。 7. 或:有的人。 8. 曰:说。 9去:去除,去掉。

10. 护:掩饰。 11. 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2. 并:一起。 13. 欲:想要。

14. 以:用来。 15. 何:哪里。 16. 而:表示转折,此指却。17. 坐:因为,由于。

18. 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译文】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文档

趣教小古文《北人食菱》

《北人食菱》教学设计一、聊古文,找办法1、读过古文吗?A读过。能说说古文与我们现在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B没有其实,古文对大家而言,并不陌生,我们熟知的许多成语、名言,就出自古文,比如“明察秋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这儿是我用古文写的两句话,大家读读看。猜猜什么意思。我独爱莲。饭否?评:你是怎么读懂的,能把你的方法介绍一下吗?(相机概括、命名)这猜也是一门学问,可不能不着边际地瞎蒙,说说你这么猜的根据是什么?3、小结:看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