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杆基坑允许误差: +100mm、-50mm 。
2 电杆埋深(m)
电杆埋深
(m) | 杆长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5 | 变电台杆 |
埋深 | 1.5 | 1.6 | 1.7 | 1.8 | 1.9 | 2 | 2.3 | 2 |
4 立杆:直线杆的横向位移,不应大于50mm,电杆倾斜杆梢位移小于半个杆梢。双杆中心与中心桩之间横向位移≤50mm,迈步≤30mm,双杆立好后应正直,高低差≤20mm;根开≤±30mm。
5 圈焊缝表面应平滑、无裂缝,焊缝加强面尺寸要求:
加强面尺寸
(mm) | 钢圈厚度S(mm) | 示意图: c s e |
<10 10~20 | ||
高度 c | 1.5~2.5 2~3 | |
宽度 e | 1~2 2~3 |
同杆架设横担间的最小垂直距离要求(mm)
架设方式 | 直线杆 | 分歧或转角杆 | |
电力线路(kV) | 10(6)0(6) | 800 | 450/600 |
10(6)与0.38 | 1200 | 1000 | |
0.38与0.38 | 600 | 300 | |
自闭线路 | 高压线与信号线 | 2000 | 2000 |
联络线与信号线 | 600 | 600 | |
信号线与信号线 | 600 | 300 |
7.1 拉线与电杆夹角不宜小于45°,受地形时不应小于30°。
7.2 终端杆、耐张转角杆、分歧杆的终端拉线及耐张拉线及耐张杆、直线跨越杆的顺向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对正;转角合力拉线应与线路分角线对正;防风拉线应与线路方向垂直。
7.3 拉线棒出土处与规定位置的偏差:终端顺向拉线不应大于拉线高度的1.5%。拉线棒与拉线连接处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应为500~700mm。
7.4 采用绑扎固定的拉线两端应设置心形环。
7.5 钢绞线拉线应用直径不大于3.2mm且不小于2.0mm的镀锌铁线绑扎固定,绑扎应整齐、紧密,最小缠绕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绞线截面
(mm2) | 最小缠绕长度(mm) | ||||
上 段 | 中段有绝缘子的两端 | 与拉线棒连接处 | |||
25 | 200 | 200 | 下端 | 花缠 | 上端 |
35 | 150 | 250 | 80 | ||
50 | 250 | 250 | 200 | 250 | 80 |
300 | 300 | 250 | 250 | 80 |
7.7 采用UT型线夹及楔型线夹固定拉线时要求:
7.7.1 线夹的凸肚应在尾线侧,拉线无损伤。
7.7.2 线夹处露出的尾线长度为300~500mm,尾线回头后与本线应扎牢。
7.7.3 同一组拉线使用双线夹时,其尾端的方向应作统一规定。
7.7.4 UT型线夹与花篮螺栓应露扣,并应有不小于1/2螺杆丝扣长度可调,调后花篮螺栓应封固。
7.8 水平拉线跨越道路时,对路面中心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5m,对铁路轨面高度不应小于7m。
7.9 撑杆与主杆应在同一平面内,其夹角应为30°以上。撑杆埋深不应小于0.5m,土质松软地带应设底盘。撑杆与主杆间用抱箍连接牢固,紧线后,主杆不应向受力侧斜。
8 导线架设:
8.1 导线材质:损伤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锯断重接:
8.1.1 在同一截面,损坏面积大于导电面积的17%。
8.1.2 钢芯铝绞线的钢芯断一股。
8.1.3 导线出松股,直径超过1.5倍导线直径而无法修复。
8.2 导线截面损坏不超过导电部分截面积的17%时,可敷线修补,敷线长度应超出缺陷部分两端各缠绕长度不小于100mm。导线磨损的截面,在导电部分截面的5%以内,且单股损伤深度小于直径的1/3时,可不作处理;6%以内时,可用同金属的单股线在损坏部分缠绕,其长度应超出损坏部分两端各30mm。
8.3 导线连接:
8.3.1 同一档距内,同一根导线的接头不得超过一个。
8.3.2 导线接头位置与导线固定处应大于0.5m。
8.3.3 导线跨越铁路、一、二级公路,一、二级通信线路、通航河流、特殊管道时,不需有接头。
8.3.4 不同规格、不同金属、不同绞向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不同金属的导线,严禁在档距内连接。不同金属的导线,不应在同一直线横担上架设。
8.4 导线弛度:10kV及以下水平排列各相导线弛度相差不应大于50mm;35kV导线及避雷线,水平排列,一般挡距各相导线驰度相差不应大于200mm。
9 10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电杆上的电器安装
9.1 设备试验:电器设备安装前,应按“交接试验标准”GB5010-91试验合格。
9.2 设备安装:
9.2.1 杆上变电台台面距地高度: 10kV不小于2.5m、35kV不小于3.0m。
9.2.2 跌落式熔断器断电后,电源侧距台面距离: 10kV不小于2.5m; 35kV不小于3.0m。
9.2.3 杆上油断路器安装:引线的绑扎连接处应留有防水弯,绑扎长度不应小于150mm。
9.3 导线对地距离:在最大弛度下,导线对地最小距离 (m)
经过地区 | 电力线路电压(kV) | 自 闭 线 路(kV) | |||
0.38(0.22) | 10 | 35 | 10(6)kV | 36V及以下信号线 | |
居民区 | 6 | 6.5 | 7 | 6 | 4 |
非居民区 | 5 | 5.5 | 6 | 5 | 3 |
交通困难地区 | 4 | 4.5 | 5 | 4.5 | 2.5 |
经过地区 | 信号线 | 导 线 电 压(kV) | ||
0.3(0.22) | 10(6) | 35 | ||
步行可到达的山坡 | 2.5 | 3.0 | 4.5 | 5.0 |
步行不可到达的山坡 | 1.0 | 1.0 | 1.5 | 3.1 |
导线与建筑物的距离(m)
项 目 | 信号线 | 导 线 电 压(kV) | ||
0.38(0.22) | 10(6) | 35 | ||
垂直距离 | 2.0 | 3.0 | 3 | 4 |
水平距离(边导线) | 1.0 | 1.0 | 1.5 | 3 |
电压
(kV) | 河 流 | 易燃易爆管道 | 一般管、索道 | |||
通 航 | 不通航 | |||||
至常年最高洪水位 | 至常年最高洪水位的桅杆最高杆顶 | 至水面 | 至水面 | 导线在上面至管道任何部分 | 导线在上面至管索道任何部分 | |
35 | 6.0 | 2.0 | 3.0 | 6.0 | 4.0 | 3.0 |
10(6) | 6.0 | 1.5 | 3.0 | 5.0 | 3.0 | 2.0 |
0.38(0.22) | 6.0 | 1.0 | 3.0 | 5.0 | 1.5 | 1.5 |
信号线 | 6.0 | 1.0 | 2.0 | 3.0 | - | - |
电压(kV) | 电力线路(kV) | ||||
0.38(0.22) | 10(6) | 35-110 | 220 | 330 | |
35 | 3.0 | 3.0 | 3.0 | 4.0 | 5.0 |
10(6) | 2.0 | 2.0 | 3.0 | 4.0 | 5.0 |
0.38(0.22) | 1.0 | 2.0 | 3.0 | 4.0 | 5.0 |
信号线 | 1.0 | 2.0 | 3.0 | - | - |
信号线可跨0.38kV线路(特殊地区),垂直距离为1m,信号线采用双固定,不得接头。 |
名 称 | 信 号 线 | 导 线 电 压 (kV) | ||
0.38(0.22) | 10(6) | 35 | ||
距 离 | 2.0 | 3.0 | 3.0 | 3.5 |
名 称 | 信号线 | 导 线 电 压(kV) | ||
0.38(0.22) | 10(6) | 35 | ||
水平距离 | 1.0 | 1.0 | 2.0 | 3.5 |
垂直距离 | 1.0 | 1.0 | 1.5 | 3.0 |
9.10.1 架空线路与弱电线路的交叉角
弱电线路等级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交叉角 | ≥45° | ≥30° | 不 |
名 称 | 信号线 | 导 线 电 压(kV) | ||
0.38(0.22) | 10(6) | 35 | ||
距 离 | 0.6 | 1 | 2 | 3 |
电压(kV) | 铁路(至轨面) | 电化铁路至承力索或式接触网 | 公 路 | 电 车 道 | |||
准轨 | 窄轨 | 一、二级 | 三、四级 | 至路面 | 至承力索或接触网线 | ||
35 | 7.5 | 7.5 | 3.0 | 7.0 | 7.0 | 10 | 3.0 |
10(6) | 7.5 | 6.0 | 3.0 | 7.0 | 7.0 | 9 | 3.0 |
0.38(0.22) | 7.5 | 6.0 | 不允许 | 6.0 | 6.0 | 9 | 3.0 |
信号线 | 7.0 | 6.0 | 不允许 | 5.5 | 4.5 | 不允许 |
项 目 | 铁 路 | 道路 | 河 流 | 弱电线路 | 电 力 线 路(kV) | 易燃 易爆 管道 | 一般管道索道 | ||||||||
准轨 | 窄轨 | 公路及城市 道路 | 通航及不通航 | 一、 二 级 | 三 级 | 0.38及 以下 | 10(6) | 35 ∫ 110 | 154 ∫ 220 | 330 | |||||
最小水平距离m | 线路电压kV | 电杆外缘至轨道中心 | 电杆外缘至路面边缘(不分等级) | 边道线至斜坡上缘(线路与拉纤小路平行) | 两线路边导线间 路径受地 区 | 两线路边导线间路径受地区 | 边导线 至管索 道任何 部分 | ||||||||
开 阔 地 区 | 路径受最大风偏下 | ||||||||||||||
开阔 地区 | 路径受限 地区 | ||||||||||||||
35 | 杆高加 3m | 最高电 杆高度 | 5.0 | 最高 电杆 高度 | 4.0 | 5.0 | 5.0 | 5.0 | 7.0 | 9.0 | 最高 电杆 高度 | 4.0 | |||
10(6) | 3.0 | 0.5 | 2.0 | 2.5 | 2.5 | 5.0 | 7.0 | 9.0 | 2.0 | ||||||
0.38 及以下 | 2.45 | 0.5 | 1.0 | 2.5 | 2.5 | 5.0 | 7.0 | 9.0 | 1.5 | ||||||
信号 导线 | 2.45 | 0.5 | 1.0 | - | 2.5 | 5.0 | - | - | - |
(1) 导线最大风偏时至扩大货物限界距离:10kV:1.5m0.38(信号线):1m。
(2) 35kV及以上人线路不宜在站内跨越。
(3) 开阔地区两线边导线间应为最高电杆高度。
(4) 电力线路长距离与弱电线路平行时,应考虑对弱电线路干扰影响。
(5) 在开阔地区导线至一般管道间距应为最高电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