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对联基础知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8:18
文档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
推荐度:
导读对联基础知识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的格律

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

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

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的,都称之为正格联。在正格联中,又分为律联、组合律、宽律三种形式(限于篇幅,恕不赘述,)。变格联的定义很简单,就是与传统的正格联不同,上联可以平收,下联可以仄收。变格联如是五字和七字的,也可遵诗联。所谓无格,也就是对联时根本不讲究平仄,随心所欲,只讲究词与意思的对仗,而不考虑平仄,这种联多见于技巧联。 

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科学,大家尽可以见仁见智。不过,个人倾向于接受之。理由:从古到今,虽然绝大多数对联是仄起平收,但是也有不少的联作并不遵循这种规则而我们仍然能够接受甚至欣赏。这种分类法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现象。 

从对联最基础的内容讲起,已经掌握平仄的联友就权当复习一下。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当然是正格联的联律了。为了不至于误导,俺将严格按照正格联的声律规则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介绍:尾字平仄规则、句中平仄规则、句脚平仄规则。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 上海 彩凤 绿叶 良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如: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 

   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 

   往往鸡鸣岩下月===时时犬吠洞中春

8、八言联联格律。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9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 

三、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例如: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  

     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仄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说明: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志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二、马蹄韵模式法(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 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长联驾御不易,初学者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以了.

对联的六要素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有的叫做五要素,节奏相应略去)。 

一、字数相等 

字数相等,指的是,上联、下联必须字数相等,不论上下联各有多少个字。否则,就不能算是一副对联。(不举例了) 

二、词类相当(又称词性相当) 

词类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 

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 

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要想弄懂词性的属对问题,先要弄清词的分类。古代词类的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做什么成份也有一定的分工。在现代汉语中,汉字分为十二大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实词)、介词、副词、助词、连词、叹词、象声词(以上称虚词)。古人按照诗的对仗规律,将词大体可分为九类,即名词、形容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其中名词又可细分为十几类。这种划分的方法比较适应于对联的创作。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词性相当呢?《缥湘对类》一书提出“实对实、虚对虚”的原则。也就是说,名词必须对名词,动词必须对动词,形容调必须对形容词,副词必须对副词,助词必须对助词等等,各归其类,映衬成趣。但细分,则每类之内品种仍多。如名词有专名、有注称;形容词有形容大小、高低、长短、颜色、状态等,许多不同的词以长对短、白对黑为工整;但内容决定形式,若内容可取,属对不妨稍宽。如清倪国琏的古藤书屋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 

十亩藤花落古香。 

其中“芳草”之“芳”与“藤花”之“藤”,一为形容词,一为名词;“新绿”之“绿”指的是颜色,“古香”之“香”乃指气味。虽同为形容词,并非—类,从个别对语讲,似欠工整,可从全联角度看,却形象鲜明,音节和畅,被一致认为是“工对”。

比较而言。虚词的对仗似乎比实词要求得宽些。比如有时介词可与副词相对,这不仅因为虚词类的汉字相对少些,更主要原因在于这部分字、词本身词性就很复杂,往往一个字包容几种词性。比如“为”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介词、副词、助词,有时还可以做连词。“向”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介词、动词、副词、连词等等。所以通常人们对虚词要求得就不很严格了,能做到虚词对虚词也就可以了。但叹词、助词、象声词却很少与介词、副词、连词相对。

 

  在讲究词类和词性对仗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个义类相对的问题。什么是义类相对呢?所谓义类相对,悬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 

  1.天文(日月风雨等)  2.时令(年节朝夕等)  3.地理(山风江河等) 

  4.官室(楼台门户等)  5.草木(草木桃李等)  6.飞禽(鸡鸟凤鹤等) 

  7.走兽(狼虎象马等)  8.鱼虫(蛇鱼蚁蝗等)  9.饮食(茶酒莱肴等) 

  10.器物(盆杯壶盏等) 11.文具(笔墨纸砚等) 12.衣饰(衣冠巾带等) 

  13.形体(身心手足等) 14.人事(道德才情等) 15.人伦(父子兄弟等) 

  16.珍宝(金银玉珠等) 17.军事(弓箭刀剑等) 18.文艺(诗词书画等) 

  19.文史(经典史册等) 20.精神(智愚苦乐等) 

三、 结构相同(又称结构相称) 

1.结构相同,(对联的结构,即联句的搭配和排列)也就是上下联的文法结构必须相互照应,相互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如此等等。

2 对联的六要素[转贴] 

主谓:面熟、性急(名词+形容词)地震、祖传(名词+动词)你来、我往(代词+动词) 春风得意(再分:春-风 偏正,得-意 动宾)鸟兽飞腾(鸟-兽、飞-腾并列) 

并列:声音、朋友(名词性,名+名)飞腾、歌唱(动词性,动+动)甘苦、好歹(形容词性,形+形) 山欢水笑(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欢、水-笑均为主谓)红男绿女(整体名词,红-男、绿-女偏正)山明水秀(整体为形容词性,再分:山-明、水-秀均为主谓。和 山欢水笑 的不同点:欢、笑为动词,明、秀为形容词) 

偏正:铁路、春风(名词性,名+名)晴空、丽日(名词性,形+名)狂欢、微笑(兼具动词和名词属性)雪白、桃红(形容词性,名+形)炎黄子孙(名词性,炎-黄、子-孙并列)艰苦创业(动词性,艰-苦 并列,创-业 动宾) 

动宾:司令、(动词+名词)联系实际(联-系 并列或动宾,实-际 名词性偏正) 

述补:鼓足、提高(动词+形容词)好得很(形+助+副)交代清楚(交-代 并列,清-楚 并列) 

例: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丽日和春风 同为偏正结构词组,属于工对;但是 春对丽 是名词对形容词,这种词组结构内的宽对是允许的。 

  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 

  丰功伟业长与日月同光。

此例中“放之四海”与“长与日月”也能勉强作为宽对来看待。这里主要讨论前四个字的对仗,言论、文章是名词+名词的并列结构,

 “丰功”、“伟业”是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结构,但是“言论文章”、“丰功伟业”同为并列结构,在这样的对仗中,“丰”对“言”,“伟”对“文” 的不同词性对仗是允许的(或者说可以被忽略)。然而“丰功”对 “言论” 单独出现时,因结构、词性的不同,通常被认为对仗不工。但因两者同为名词性词组,当它们组合在其他相同的句式结构中时,可以作为宽对来看待。例: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此联系方尔谦(代小凤仙撰联)挽蔡锷联。“英雄”对“短命”就是上面讨论的这种宽对。其中“英雄”是“形+形”构成的名词性并列词组。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上面这个例子稍有不同,“处”和“年”单独看词性是不同,但是“处”连用为“处处”时,已经名词化,表示“每一个地方”,和“年年”(每一年)的词性是相同的.

∙我也说一句

节奏相应,是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风和/日丽; 

人杰/地灵。这副对联是二二节奏。 

说/真心话; 

作/老实人。此联是一三节奏。 

五、 平仄相反(又称平仄相谐) 

平仄相反,又称平仄协调。平仄相反, 指上下联相应处的字,平仄相反,一联之内要不是平仄交替(见马蹄韵)。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六、上下相关(又称内容相关) 

上下相关,是上联下联的意思彼此互相关联,有相同,也有相反,上下联之间要浑然一体。否则,便是上下联无关如: 

反对; 

学习琴棋。 

电影院中看电影; 

图书馆里读图书。 

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只能算是对偶句。这在我们联都里也是常见的,初学最容易犯,大家要注意。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类相当是结构相同的基础,结构相同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

对联的禁忌

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大蒙)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xie,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阳光在线)

孤平是诗律的专有名词.但在联律中,为了提倡音节交替和音律和xie,在提倡马蹄韵的论述中,借用了这一名词并衍生了相对于孤平的"孤仄"的说法.但往往会和诗律混淆而造成不少误区.在联律中确实可以放宽要求,只要音节交替,可以不避所谓的孤平孤仄之说.但要做古体的律诗或律绝,则应遵守诗律.在比赛中,因要区分优劣,当然在联意第一的前提下,符合马蹄韵的得分会更高.故弄明白诗律中孤平的规定还是必要的.( L翠拨青松)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所谓“同位重字”,也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上。若不是具备特别突出的强调作用或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则属于犯忌的类型。 

例如: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勿恨人。 

这里上下联中的“勿”即不具备特别的强调作用,也不具备不可替代性(可以用“莫”取而代之),那么就属于犯了“同位重字”的禁忌了。 

但有两种“同位重字”的情形是例外的,要注意区别对待: 

一是个别多少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可以重复。这可视为骈句格式在对联中产生的影响而流传下来的一种表现手法。明代学者薛暄,山西河津人,学宗程颐、朱熹,死谥文清。其故里薛文清公祠有联云: 

  开绝学于胡叔心、陈公甫、王阳明之前,享祀方堪从庙庑; 

  集大成于西河氏、太史公、文中子之后,诞灵应不愧河津。 

胡叔心、陈公甫和王阳明,皆明代理学家。大成,文章精华。西河氏,春秋时子夏,孔子弟子。太史公,汉司马迁。文中子,隋人王通谥号,著《中说》十篇,亦称《文中子》。三人皆河津人,且以文学著称。这副对联就重复了“于”、“之”二字。又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其中的“之”字,均属于这类情形。 

二是个别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实词,也可以重复。 

湖南岳阳楼就有这样一副: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这副对联重复了“天下”二字,不但不使人有重复之感,而且充分显示了岳阳楼的非凡气势。这种情形应视为一种积极的修辞,但不是可以随便采用的。

所谓“异位重字”,也就是不规则的异位重字,即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的不同位置。 

例如: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滚滚似玉倾。 

此联上联第一字、下联第六字同为“玉”字,属于异位重字,犯忌。

这里要注意犯忌的“异位重字”有别于一种特殊的对联表现格式——换位格: 

例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与“你”,就是异位互重,属于同字换位。 

又如: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先生挽孙中山先生的联,“一人”与“千古”是属于同词换位。这种类型的换位重字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属于犯忌的类型。

6.忌合掌 

所谓合掌是指联中部分词语或整个上下联表达同一个意思,即:是同义相对,又称雷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 

部分词语合掌者,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远”对“遥”“夜久”对“更深”等等…… 

上下联合掌者,如:“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青波永泄”对“碧水长流”等,表达的均为同种意思,属于合掌。 

合掌,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上下联词语同义、句意相近,语意表达上没什么区别,就好象左掌和右掌的形状一样,毫无变化。其所以忌“合掌”是因为对联一般都很短小,要求每个词语都要表达不同的、丰富的内容,内容如果合掌,就会显得字乏意寡。 

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相似或雷同,若在联中比重很小,对表达的意境并无伤损的,而采用一些含义相近的词语相对,也未尝不可。

7、忌上下联无关 

指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即:格调不同,上下无关联。 

例如:春风得意, 

寒露浸心。 

前言不搭后语,就象两个人在各自表达不同的心境或感受。 

所谓对而不联:上下联或上下联各分句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合而神离,各自孤立存在,或关联性不强,难以表达完整的主题,构不成一个统一的意境,造成联意脱节,也叫“隔”。比如:囊无半卷书,心中羞涩;军备几颗弹,国内安宁。这就犯了上下联意隔的大忌。 

(幻注:关于“隔”的辨别,请各位朋友参阅36楼和50楼的相关帖子,可能对于不熟悉这个问题的朋友会有点帮助。)

8、忌失替,失对 

撰写对联时注意平仄相对,在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切忌失替。 

例如:韬略终须建新国; 

奋起还要读良书。 

联中的“起”对“略”为仄对仄,失对(上下相同联位置)。起与要为二四位字同仄,失替(同一句中)了。 

注意:1、一三论的原则,是要在回避上面的忌禁的基础上应用的。2、在参加比赛当中,最好是尽量做到全论,这对自己有好处:))

(幻注:关于什么叫“失对”这里表达的只是在音律上失对的一种情况,并不是“失对”的全部含义。“失对”主要是指对联的上下同位关系未能遵循对联的规则而造成的不对应。失对应包含韵律、对仗等关系。总之,对于现在的对联评价,大家不要将“失对”看成仅仅是韵律上的不对应,或者是词性上的不对应。它的含义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

对联的谋篇

这里讲的是对联怎么构思,怎么选取意象,怎么成联的问题。对联篇幅短小,易学难精,一副好的对联,一般都具有寓意深刻,文辞洗练,对仗精巧、感情真挚,音律优美的特点,撰写难度是很大的,这里介绍的只是对联创作的一般要求,要真正出佳构,还需要大家长期的积累和练习。 

一、对联创作构思,首先要立意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再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海”之气势,巧用“窥边”、“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对联的立意一般要注意以下三点。

、立意要正确,要体现时代精神,不同时代的思想面貌是不一样的。一副好的对联应给人以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思想和时代气息。 

2、立意要鲜明,要态度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表达清楚。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岳飞墓联,上联歌颂岳飞之“忠”。上联痛恨秦刽之“佞”,态度非常鲜明。 

3、立意要新颖,要不落俗套。创作对联,要体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重复别人写的东西。

二、立意后,要考虑的是如何取象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

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梅花”、“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要做到取象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对象要有深入的了解。其次是用语要切人、切事、切情、切地、切时。要将所咏的人、物、事巧妙置于联中,写出特色。

有了立意和取象,你的对联构思基本完成了,然而,要写成一副佳联,你还必须做到: 

一、言 志 高 远 

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徐悲鸿写过这样一副联: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 

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后者如辜鸿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在对联创作过程中,只有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尊崇“诗言志”的宗旨,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来。

二、抒 情 真 切 

抒情是指在作品中抒发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谓间接抒情。抒情,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同时也与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引发共鸣,作品才有艺术感染力,才能打动人。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 再请看曾国藩挽乳母的一幅联: 

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此联写出了对长辈的感激之情,这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极打动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还有一种抒情手法既不属于直接抒情,又不属于间接抒情,从字面上看似通篇写景,无一字涉及主观情绪,但作者思想感情已在不尽然中融化在其中了。如山东济南大明湖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中不掺入任何主观情绪,只将此地现实风景以直接的手法托出,俨然一幅风景优美的山水画。然而我们却不能说作者无“诗兴”之作。试问,如果作者没有热爱生活的心情,又怎能写出这样饱醮情感,寓意舒展的佳作呢?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是此理。

三、章 法 灵 活 

章法即指文章的组织结构。一般而言,写对联是无成法可循的。如一旦形成陈规的章法,便会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失去了活力。然一切事物又都有其规律性,鉴于此,古人还是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一般认为,写诗讲究“起、承、转、合”,对于楹联,这四点值得借鉴的,尤其是一些长联的创作。请看徐达为故邸撰写一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地有舜日尧天。 

上联前两句从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词中化出,由此引发对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发思古之幽情。此为大处着笔,给读者展开一副风云迭起,辽远壮丽的景象;下联则从小处点墨,以小见大,错落有序,使人观之有物、闻之有声,感情贴切,一“问”一“看”使得起、承、转、合十分得体,叹为观止矣。 

总之,对联的章法,要应用灵活,要求周密、完整,布局得体,脉胳清晰,还要做到跌宕有致,那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是无章法可言的,也很少写出较好的对联。懂得一些作诗章法,多学习一些古诗古联,是提高对联创作水平的关键所在。

最后: 对对联要联系生活,不能平白无故空想。

在平常说的时候,先说上联,再说下联。

并且,分辨时,上联立意稍浅,下联较深。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最后一个字是一声或二声的是下联 

最后一个字是三声或四声的是上联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声明:本文整理转自百度贴吧——对联吧      

整理:  奇迹   2014年9月23日收集整理奇迹    

文档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简称为联格或联律,就是对联在内容、词性和声律三个方面的规则,实质上涵盖了对联的所有六个要素,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意境相容,用当前时髦的方式来概括,叫“六相”。本节将着重介绍对联格律中的一条基本规则,即对联中平声仄声的排列规律,简称声律或声韵。在讲解平仄声律之前,我想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种格律分类的观点。这种观点把对联的格律分为正格联、变格联和无格联三种格律形式。所谓正格联,即以对联尾字的平仄作为基准,凡上联尾字为仄,下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