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6:27
文档

新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3)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2)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品味
推荐度:
导读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3)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2)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品味
9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

(2)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

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并感知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描写边塞景物的古诗;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从军行》 

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图画,大家想看看吗?

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几幅图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

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画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曲名,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以写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

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

结合课后注释或请教老师、同学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遥望。)师说诗意,生读诗句。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

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五、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学生看图并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

3.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六、拓展延伸

收集王昌龄《从军行》的其他几首小诗,然后读一读,背一背。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3.积累其他的边塞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情境导入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什么?(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解释诗题

1.自由读古诗,思考诗歌内容。

2.全班齐读古诗,纠正字音。

3.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4.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三、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1.屏幕出示注释。

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

河:黄河。

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触摸。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

2.学生边读古诗,边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4.逐句理解。

(1)理解第1句。

“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2)理解第2句。

  “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3)理解第3句。

“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4)理解第4句。

“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的急迫心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先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四、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2.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

3.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会怎样?

4.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1)“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

(2)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7.尝试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活动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

六、指导写字

规范书写“仞、岳、摩、遗”四个字。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默写这首古诗。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诗圣。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件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ì”,不读“dì”;还:读“huán”,不读“há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当时作者正在此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两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两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天。

这两句诗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两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 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同桌互相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从 军 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环境恶劣)

    孤城遥望玉门关。(思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艰苦)

    不破楼兰终不还。(誓言)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         泪尽(凄凉)     

    山河壮丽                    忧国忧民

    五千仞岳         南望(悲凉) 

    精忠报国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欢庆胜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设计这一课时我力争把教与学相结合,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感悟诗情的同时基本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和步骤。在备课的时候,我首先查找一些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解诗题,知作者;重读悟,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我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这一方法进行的。经过这堂课的实践,我觉得这一方法是可行的。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自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内心。

[不足之处] 尽管这一节课有个别成功之处,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因为我们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高效课堂,所以在设计课的时候我为了一味地追求高效、大容量,导致很多教学环节都是浅尝辄止,匆匆而过,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没有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文档

新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会写“仞、岳、摩、遗”等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3)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4)能谈谈自己学习古诗后的感受。2.过程与方法(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古诗。(2)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懂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品味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