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班幼儿区域整理策略的改进与实施
杭州市钱塘新区观澜幼儿园诸葛霞
区域整理是幼儿两次游戏之间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整理习惯能促进幼儿第二次游戏的顺利进行,因此解决幼儿在区域整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在区域整理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谈话梳理、创意图标指引、趣味自理大赛和家园互助等方式,进行改进和实施,以期能够帮助中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区域整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案例展示
案例一:教师“唐僧式”催促,幼儿无动于衷
几名幼儿在建构区搭建“消防总局”。游戏结束的信号响起,“哗啦啦——
—”大家不约而同地推倒作品,一哄而散。教师赶紧喊道:“快点收拾玩具,桌子要消毒啦!”幼儿开始胡乱地往玩具筐里扔玩具,没过一会儿,区域里又传来了嬉闹声。教师继续催促:“快点,加油!赶紧把玩具宝宝送回去。”从游戏结束到玩具全部整理好,时间已经过去8分钟了。
案例二:自愿者帮忙,其他人敷衍了事
生活综合区里,“爸爸”和“妈妈”正在宴请“客人”,“快递员”正在送快递,“小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也忙得不可开交。游戏结束的信号一响,“客人”悄悄地离开了,娃娃家只有“妈妈”在收拾;“小医院”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娃娃”,点滴、药盒、听诊器等随意摆放;“快递员”在东奔西跑地找回自己的快递。见状,几名幼儿主动请缨帮忙,区域里其他孩子索性把玩具材料胡乱地塞到盒子或柜子里。最后,还是自愿者根据自己的想法收拾好了玩具材料。
案例三:图标指引,视而不见
美工区里,一名幼儿正在制作漂亮的包包,桌子上还有很多碎纸片以及掉落的贴纸、毛球,固体胶的盖子也散落在桌子上。当旁边区域开始收拾玩具时,美工区的幼儿还在继续忙着调整自己的作品。制作完成后,幼儿匆忙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放回柜子中。桌子很快被整理好了,但仔细一看,盒子外面虽然贴着分类图标,里面的材料却是乱作一团。
(二)分析与思考
为什么原本丰富、有趣的区域活动,一到整理环节就变得杂乱无章了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教师的“任务型”催促。对于时间概念还不太准确的中班幼儿来说,教师一味地催促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导致幼儿的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整理能力却停滞不前。第二,幼儿缺乏整理概念。中班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开展、游戏规则、环节等较为清晰,但自控能力仍然较弱。如果教师对整理环节的引导过少,就容易使幼儿会玩不会收,没有形成整理意识,成为整理环节的旁观者甚至逃避者。第三,教师缺乏对区域整理方法的引导。中班幼儿没有时间概念,造成时间的隐性浪费,说明区域中缺少幼儿可操作的、能衡量时间概念的工具;而幼儿对照片图标视而不见,说明图标已经对幼儿失去了引导功能,需要及时更换。纵观整个整理环节,只有教师枯燥的催促,缺少让幼儿把游戏动力转化为整理动力的催化剂。
二、区域整理策略改进与实施
(一)“主谈”:谈话收心
案例:主题谈话“区域整理的那些事”
活动评价环节,教师出示了几张照片:第一张是“娃娃家”所有娃娃和衣服混乱地堆放在一起,第二张是美工区一排图标和材料都没对应上,第三张是表演区的衣服混乱地搭在衣架上,第四张是“图书吧”的书正放、反放、倒放在一起。然后,教师让幼儿说说这些照片上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这么乱?很多孩子都说自己不会整理。教师及时追问:“为什么不会整理呢?”幼儿答:“书架上什么记号都没有,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放。”“那你觉得可以做什么记号,才能帮助小朋友更好地整理图书呢?”得到老师的回应后,孩子们都大胆提出意见。于是,教师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分组讨论并画出能帮助整理的意见。接下来,教师和幼儿一起利用餐前、餐后等时间共同整改区域。
分析:在谈话中,教师并没有自顾自地挑毛病、发表看法,而是让孩子们先谈一谈自身感受,用共情的方式引发后面对整理问题的讨论,以儿童的视角和思维模式来激发幼儿对区域整理的关注。教师借助熟悉的环境、照片、图形来帮助幼儿连接思维小片段,运用分组讲述、简笔画记录的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调整策略讨论中,并依次实践幼儿的建议。
(二)“侧引”:隐性辅助
案例:幼儿自主整理的妙招
美工区中,一名幼儿剪了一个小正方形,用彩笔在上面画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