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8:51
文档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D.“乞骸骨”就是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B.补外,指古代地方转调
推荐度:
导读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D.“乞骸骨”就是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B.补外,指古代地方转调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

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

B.补外,指古代地方转调其他地方任职。

C.帷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以帷幕布置成的行宫。

D.幸,旧指皇帝亲临,即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

B.文中的“高宗”是乾隆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高宗。

C.礼部为六部之一,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以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3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致仕”是指古代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3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朔,农历每月月末。古人用“晦”“朔”“望”既望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衣冠,“衣”指衣服“冠”指帽子。“衣冠”指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绅。

D.经传,原指经典和注释、阐述经义的著作,后来泛指比较重要的古书。                     

3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也称“丁艰”。在我国古代,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则必须停职守制,处于丁忧期间的人皆不得为官,概无例外。

B.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长方形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C.古代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政、休致等名称,都指辞职归家。

D.谥号是一般指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颁赐的一种称号,带有评定性质。     

3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3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3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如文中“刘文静字肇仁。”

B.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如:关塞,关卡,关隘。

D.践:文中特指皇帝登临帝位,如:践作,践极。

4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崩”指帝王和王后的死。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朝中权臣或辅政大臣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4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机,指当政者处理的重要事务,也可指大臣处理的重要事务。

B.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C.笞,指中国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了与帝王面对面的敬称。

4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4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荐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荐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B.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西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D.“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漕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指定的公仓。

B.先帝,指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宾客、仪礼等事。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4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4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4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D.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伯、候、子、男

4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 “表”是给呈帝的奏承,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楚表文草稿。

D.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选文 中“杀青”指书籍定稿。

4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提拔,是古代任免升降的术语,“提,陟,拔,迁”也表示职务提升,而“罢,谪,解,黜”表示免职降级。

B.“京畿”,古代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C.“檄”,古代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如骆宾王的《讨武曌檄》。

D.“朔”,北(方)。朔庭,指北方异族政权,本文指金人建立的政权。此外“朔”也用来指时间,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5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D. 古代描述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5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B.“丁母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三年内要在家守孝三年;“服除”,是指守丧期满。

C.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如“元丰三年”。历代帝王都有年号。

D.“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或褒贬或同情的称号。例如谥号“文忠”就是一种褒扬。

5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

B.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召见群臣时,都面向南而坐,因此南面指帝王之位。后泛指居尊位或官位。

C.宰相指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宰是辅助、相是主宰的意思。

D.礼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务,长官为礼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5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一词来源于上古时期,因为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B.“顿首”是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C.“博士”在古代为学位名称,现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序”是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5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官。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5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5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经成人的帽子,而“弱冠”就是还没有成年。

B.“释褐”通常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开始担任官职;有时也指新考中的进士被授予官职。

C.“人爵”是与天爵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尘世人们所封的爵位,例如国君所赐的公、侯等。

D.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国境以外为海外。

姓名座号总分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455565758

文档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二)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D.“乞骸骨”就是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币,文中指北宋朝廷每年向辽国输纳的钱物。B.补外,指古代地方转调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