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古城是古丝绸之路源头、东夷文化发祥地、古九州之一,也是非遗聚集地和中国长寿之乡。
青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根据出土文物考察,早在七千多年前,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
青州古城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和淄博市之间,距离潍坊市区约1个多小时车程。古城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包括古东阳城的北关古街区和宋城、古南阳城区域内的南阳河观光带和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南门街区、东关圩子城区的昭德古街区三大部分。
青州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5000余年的文明史,十二年的国都辉煌,先后存在过广县城、广固城、南阳城、东阳城、东关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2017年晋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青州博物馆、三贤祠、李清照纪念馆、万年桥、宋城、偶园、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贡院、府衙门、府文庙、真教寺、清真寺、教堂、天主教堂、培真书院、南门、魁星楼、欧阳修山斋、李清故居等120多处景点,还有上百处老字号和10000多米明清古街道等。
青州人杰地灵,藏龙卧虎。有刚直威猛国之栋梁的文官武将,有成就卓越名贯古今的文学大家,从这里走出过范仲淹、欧阳修、赵秉忠等诸多历史名人。而今保留下来的建筑兼具宋明时代风格,更有全国唯一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为今日青州更添一份魅力。
青州古城城建格局完整,历史脉络清晰,是国内外罕见,至今保存完好、山水城一体的明清古城。早在7000年前,青州就已出现人类文明的曙光。汉初开始在此置郡县,为1000多年的省级治所,1600多年的郡府治所,明洪武九年前始终是山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燕国定鼎青州古城12年,王朝都城,省内唯一。
一个秋日的下午,太阳已经在这个大平原的地平线上向西倾斜,我们赶到这座古城楼下,零距离到古城门洞前,翘首仰望,古城墙,那城墙上所建的二层门楼牌坊,飞檐斗角,斗拱密集,造型雄伟,结构严谨,梁架结构和檐下斗拱纵贯相连,布局巧妙,具有明代建筑特征,显示出这里古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超前的智慧。门洞顶额青砖墙上镶嵌着陈旧古朴的“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城楼挂着“地控海邦”之匾,再上顶层楼悬挂“雲开天府”的匾额。究竟是什么意思?这匾额的“地控”?可能追溯到与大禹治水有关吧。据《尚书•禹贡》有关资料显示:当年依这里的山、川、河流走向,将当时地域划分为冀、兗、青、徐、扬、荊、豫、梁、雍水等州,第一次出现了“青州”的概念,而且以“青州”为中心区域,“地控”方圆邻近的“海邦”吧,是否正确,只是依史料这样记载的猜测而已。到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留并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而居,到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修东阳城时,同时修筑了东阳城南部,此后发展成南阳城。东阳城和南阳城的所在,即是“青州城”。青州成了开创官府的中心区域了,即所谓的“雲开天府”息息相通吧?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说法,还需再进一步探究的。据说:“青州”古城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多少风流人物,在此登高一呼,发号施令“激荡水石响,凄晦草木风”。
漫步青州古城青石板古道,大量衙署建筑遗存、西洋建筑群、遍布古街的牌坊、120多条青砖青瓦的明清古街道及众多传统民居,蔚为大观。有文物保护单位22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古城老照片展、教博物馆等19个专题展馆尽显古城的丰厚内涵。奎星楼、三官庙、青州府贡院、清真寺等上百处古典建筑汇聚古城,凸显了古城文化的共融共生。博物堂为中国最早的西洋博物馆。偶园曾是明代衡王府东花园,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园内假山堆砌巧夺天工,与中南海瀛台的假山同出一脉,“福、寿、康、宁”、“春、夏、秋、冬”奇石及十三贤石江北仅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被誉为国宝。具有800年历史的昭德古街,至今完整地保留原貌,200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全国仅存的三大元代真教寺之一青州真教寺以及始建于宋仁宗年间的万年桥、松林书院,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古朴中散发着深重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车辆穿梭,街道喧哗,在马路对面就能看到高高的古城墙,青砖白缝相间,古朴威壮,一座高大雄伟的二层牌坊门楼巍然矗立,更显得这座古城里蕴藏着多少岁月的故事,流淌着多少历史的烟云,记载着多少历史的风雨沧桑,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文化古城之书,它的灵魂,它的魅力,它的风格,会让人去感受,去领略。
随着人流,穿过拱圆的青砖门洞,一条古城的街道出现在眼前,这天正好是重阳节,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很是热闹。小商贩的叫卖声,来往人的嘈杂声,伴合着店铺门口的锣鼓声,我们兴趣盎然,悠然悠然地漫步在古城街道。
脚下踩着四方形的大青砖铺成的一块块街头路面,路面是青绿青绿的幽雅清亮的光滑,悠哉悠哉,漫步游古街的感觉很是雅兴。
青州古街全长约有5公里,号称“十里长街”,街面上有些房屋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明、清代建筑风格,我们边走边聊边欣赏,走一段就有一座高大排场的牌坊门,牌坊多的比比皆是,约有十多处,雄伟壮观,我们就留意站在那里拍照。
牌坊,记载着这条古街的文化地标,古街的历史,古街的故事,古街的岁月。牌坊,曾轰轰烈烈地在古城血脉中融化流淌。穿过每座牌坊,好像就是穿过“青州”的每一段历史烟云,穿过凄风腥雨和风雨沧桑的隧道。有的仿古牌坊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二龙戏珠”,最上雕有“圣旨”,下坊为“尚书里坊”。“尚书”?说明这里儒学文化盛行,尊崇儒家文化成为这里传播的基石。
有的牌坊两边雕上的对联也居然与科举制度有关,“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科举连绵彰显东州文運”。横额为:“一门科第”。
牌坊,留给古城的是历史和向往未来的一个缩影,说明这里曾轰轰烈烈地在这座古城的血脉中流淌着什么?融化相通着什么?点缀其间,可以说是彰显着、见证着古城它的个性和历史地位及文化地位,延伸着它的文脉和富有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海内外人士的一种眼光的“标志”。
汉、回、满等多个民族、2万多原住民完整延续着古青州地区的传统文脉,隆盛糕点、金城药铺、鲁味居等400多家老字号和特色店铺,100多种青州府传统名吃,延续着海岱都会的繁华;世界上最早的拉弦乐器——青州挫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回族花毽以及满族八角鼓等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述说着青州古城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开放与包容的文化特征,不仅铸就了佛教、道教、教、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和谐共处、一城而居的独特景观,也赋予了青州文运昌盛的风骨与机缘。 这里,先后走出了800名进士,12名状元,国内罕见;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多处涉及青州古城;北宋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先后知任青州,惠及青州百姓;李清照客居青州18年,留下大量的千古名篇。
沿街漫步,青州古城两边的民居古建筑也显示出它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或显示着古城的文化载体。有明、清的,甚至还有元代的古建筑。或者说这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一朵朵古建筑奇葩,那一座座有着虎坐门,或垂花门的入门庭,令人拍手叫绝,大赞门庭的风彩。虎坐门是明、清官邸、名人之家的,威武壮观,建屋起架高大。而垂花门显示了生意兴隆的富贵人家,精雕细刻,富丽堂皇,豪华壮丽,每座门庭建造的气宇昂然,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刀法深厚,功力细腻。那门庭雕刻着的透花栏板、花芽、斗拱、雀替、门簪等,还配浮雕着仙鹿、松鹤、孔雀、寿桃、狮兽、蝙蝠、或者配浮着菊花、蔓草、琴棋书画等,举目所望绚丽多彩,眼花缭乱,让人惊讶,赞不绝口。无论是虎坐门,还是垂花门都显示着当年主人的威力和富有。古屋门庭的建筑像一个世纪的老人,诉说着古青州城的历史文化内涵,诉说着富有诗情画意的美学艺术特征,这是青州古建筑艺术的一笔遗产和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又一佐证。站在屋檐下,雅兴自得与古房屋合拍一张,觉得这“天人合人,人文内含”的“土木结构”古建筑是一种美哉!
当望着古城里的一条条幽静、深邃的小巷,使人想到古巷道深处究竟蕰藏着什么呢?小巷里居住着一座座具有江南风格的小天地院子,是否也充满着苍劲古朴的华丽和神奇呢?随意走进一条小巷,真有点巷深狭长、古朴深藏不露的感觉。因时间关系,停止脚步,望着狭长幽深的巷道,不由发出感慨的遗憾、叹息,只能与深长的巷道留个纪念照而挥手退出告别。
继续漫步在街头,来往的人流仍不减。我们东瞧瞧西瞅瞅、观赏,游兴正浓,街头上的一切感到新奇,吹糖人的,是我小时候在家乡古镇上见过的,多少年没见了,在这里碰上了,那熟练的技艺,让饱眼福。书画家挥笔泼墨在卖艺,显示一表才能,观者甚多。现做现卖的山东特产——煎饼,我们既观赏它的制作,又品尝煎饼的脆香,每人兴冲冲地提着一包一包的煎饼,人们说:山东有‘三怪’大汉、煎饼、大葱。山东的大枣红艳艳的圆润,让人不由品尝一个,买它几斤带回去。街头上的山楂卷,据当地人讲也是青州的一种特产,长长的犹如卷起的一副副书画长卷,又让人眼馋嘴馋,一看到它嘴里已酸酸的冒酸水,嚼在嘴里酸甜酸甜的,山楂可开你的胃,带回去让小孙孙开开胃口,岂不尤哉?
望着脚下的长长街道,那幽幽的青砖,在夕阳的余辉下,更显得古朴幽雅、深邃,品位着、品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