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Sichuan Bu il d i ng M aterials
2009年第1期
第35卷总第147期
文章编号:1672-4011(2009)01-0300-02
浅谈居住小区室外给排水的规范设计
黄伟彬
(清远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广东清远 511518)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经验及现行规范,通过对居住小区室外给排水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室外给排水工程各项设计要点,及室外给排水管道系统设计的一些处理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居住小区;室外;排水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生活小区的开发不断增加,小区室外排水工程设计显得更为重要。居住小区的给排水工艺由于小区位置、作用不同而与建筑内给排水工艺、城市给排水工艺均不同,有其独特之处,起衔接建筑物的给排水与市政给排水的作用。
小区给排水的设计既要与大市政给排水管衔接好,又要与建筑单体进户管衔接好,若该居住小区分期建设,则还需要处理好一期和二期工程的先后关系;当小区周边的市政管网不完善时,则还需要考虑与周边市政管网的现状和远期规划的关系。
2 小区室外排水设计要点
2 1 主排水渠道
小区排水管道的布置应根据小区建筑总体规划、道路和建筑布局、地形、污水和雨水的排泄方向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力求管线短,埋深浅,能自流排放,且在设计污水管渠时,对每一系统或设置泵站的管道,宜在总出口处设置计量设施。
小区排水管道的布置程序一般按干管、支管和户前管的顺序进行,干管一般布置在地形较低的地带沿路敷设;在排水较难的地势上主污水渠道排水坡度宜按照管径取合适的坡度,过小则会造成排水不畅,管道堵塞;过大则虽有利于排水,但受内外落差而无法增大主污水渠道深度的情况下,只能在上坡地面上进行大面积垫土,故较不经济。
对于厂区内的生产污水,应根据其不同的回收、利用和处理方法设置专用的污水管道,经常受有害物质污染的场地的雨水,应经预处理后接入相应的污水管道。作为小区应力求采用分流制排水,降低今后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建难度。但也有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分流的,合流管渠平时输送的旱季污水量和雨季输送的合流污水量相差悬殊,故合流管渠内较易发生沉积物,合流管渠设计必须注意解决污水输送过程出现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当管渠中水的流速为0 22m/s时,不会造成中等粒度悬浮物的沉淀;流速达0 5m/s时,10c m3的片砾即可冲动,故合流管渠设计应保证在设计旱季污水量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 3m/s~0 4m/s;在设计合流水量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 75m/s,以利于小流量时可能发生的沉积物在高峰流量时可被冲走。
主污水渠道的深度应按楼房排水情况而定。以倒水50m长的4单元住宅楼为例,远端的几个检查井之间的排水管总长在45m以上。从最上游的井开始,D250排水管埋入地下的深度在60c m以上,这是因排水管上35c m厚的覆土层中可能还需埋设给水管、煤气管等市政设施,以及考虑必要的抗区保护厚度,是否受区域闭幕式冻土的影响等。排水管通入化粪池,最小落差需10c m,还有化粪池进出口的15cm落差,故化粪池出水口的深度在广东等地不需考虑冻土层的情况下就不得小于85c m,这就决定了化粪池附近的主污水渠道深度不得小于90c m。若小区内外排水落差<90 c m+主污水渠道长度0 2%,则需在小区内(或上游局部)大面积垫土来抬高地势,形成排污拥挤甚至出现季节性倒灌,若内外排水落差大于90cm+主污水渠道长度0 2%,则可适当加深渠道,降低淤积的可能性,且便于维护。
若整条污水渠道因排水坡度较小而又无法加深时,则这种浅污水渠道宜采用便于清理沟底沉积物的沟盖板进行覆盖,如人能抬动的承重型盖板等。这种水沟的缺点是密封隔气性能较差,若整条污水渠道的排水坡度大且较深,则污水渠道设计需永久性较好,如采用大口径钢筋混凝土管,并每隔一定距离设清淤用的沉砂井。
通常的合流制排水沟中的污水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地表雨水,经检查井(化粪池)、污水管网污集,运输并发酵处理后通过沟渠排入江河湖中。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和富营养物质将可能对污水管网沿线的土壤、江河湖造成污染。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当输送易造成管内沉积的污水时,确定管渠形式和断面时就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且地下水位越高,土质渗透系数大,污水管网施工质量差,污水管渠渗漏造成的污染范围增大。雨水如不单独排放,会增加后建污水处理厂的负担,增加处理费用;而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等不经处理直接排入自然水体将造成水体的污染。故新建排水管网应采用分流制排水,就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尽可能逐步改造成分流制排水系统。
2 2 雨水口
由于大多数管渠为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口作为其天窗,虽可保证排水系统的良好通风,但长年开启溢臭和雨季时积水是其一大缺点,因此部分城市的商品住宅小区开始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使用防臭雨水口。目前不少小区由于原有排水管渠为合流制,要完全改造成分流制,无论是2009年第1期
第35卷总第147期Sichuan Bu il d i ng M aterials
301
2009年2月
经济上或施工条件上均不可能,为保证住宅区的环境质量,可采用防臭雨水口,即对边沟双篦雨水口去掉过梁,中间加设一道隔墙,其上留洞并安装一个45!的玻璃钢压板门,其前方隔间安装雨水篦,后方隔间盖上预制混凝土板,压板门造价低于20元。防臭雨水口建成后,要在化粪池进出口检查井间加设一条专门通风用的超高跨越管,消除系统中气流被化粪池水封隔断的弊病,系统中的气体可通过诸多建筑立管排出,既保证了通风效果,又不使污水从跨越管短路流出,施工后应采用熏烟法进行试验。
2 3 地面
在地形平坦地区、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的地区,可采用明渠或盖板渠排除雨水,盖板渠宜就地取材,构造宜便于维护,渠壁可与路侧石联合砌筑。在排水较难的地势上地面排水坡度宜取较小,其原因是回填土的费用较高。为了使这种地面不积水,地面排水坡度应按总排水方向,使地面雨水无论在纵向或横向上均从地面的主干人行支线路的两侧引导排泻;路牙和路边还能起到疏水滤砂的作用;雨水经路边雨水口漏泻进入雨水排泻管网。
水泥路面高度根据路宽而定,路中线高程稍高于地面,目的是使路面中间部分在下雨时形成路岛而便于行走,路面两侧近似明沟,有利于雨水排泻。当路面由于客观条件难以实现一条纵坡时,可每隔15m设一雨水口,路边设锯齿形边沟,有利于路面雨水的顺利排除,不至于造成积水。
2 4 标高
(1)楼房散水标高:应略高于设计地面3c m~5c m,过高则需增加底层台阶和散水外培土,过低则需减小底层台阶,影响横向各种管道的埋深。
(2)检查井内管口标高: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一般地下横向排水管弯头标高为-0 7m~-1 2m,其目的是在各种管道中使其处于最下层。室外检查井中的进污口(排水管)标高应高于出污口(混凝土涵管)标高,但有不少检查井未达到这一要求。
2 5 检查井的对流
(1)污水管渠检查井:若检查井的进污口低于污水面,就会发生倒灌现象,同时因污水管埋设方向不当还会发生对流现象,应尽量避免,因检查井面积小,污水流动长度大于水面距离,故很易流到对面,同时污物在出口处被污水来回冲刷,极易造成对面管口的堵塞。
(2)室外检查井:若出户排水管管口低于检查井中的污水面,就会造成对流,应调整检查井的位置,使检查井两侧的进污管做成斜线对口埋设。
3小结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今一批新建或改建的小康生活区兴起,他将领携今后一段时间内人们一定的生活观念。从满足人们优良生活环境和小区再改建扩建,确保小区给排水管网的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充足计算小区给排水水量,合理选用给排水管道材料,综合好城市地下管线,进行可靠的水力计算等尤为重要。
[ID:4533]
(上接第299页)
3 8 失步保护
大机组的振荡中心通常落在发电机机端或升压变压器的范围内,发电机与系统失步对机组和电力系统都构成严重威胁,所以规程规定300MW及以上的发电机应装设失步保护。
发电机失步保护在发电机变压器组以外发生故障时不应误动作,只有测量到失步振荡中心位于发电机变压器组内部并对安全构成威胁时,才作用于跳闸。跳闸时应尽量避免断路器两侧电势角在180!时开断。
3 9 其它异常保护
1)大型发电机应装设意外加电压保护,保护第一段动作于跳开发电机出口断路器,第二段动作于跳开与主变高压侧相连的所有断路器。
2)对于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组,当发电机与变压器之间装设断路器时,应配置发电机出口断路器失灵保护,保护第一段动作于重跳发电机出口断路器,第二段动作于跳开与主变高压侧相连的所有断路器。
3)大型发电机定子绕组过负荷保护一般由定时限和反时限两部分组成,定时限部分的动作电流按发电机允许负荷电流下能可靠返整定,反时限部分按发电机允许发热曲线整定。
4)对300MW及以上自并励发电机,应装设带定时限和反时限两部分的励磁绕组过负荷保护。定时限部分动作于信号和降低励磁电流,反时限部分动作于解列灭磁。
5)对200MW及以上发电机,应装设CT断线保护,以防止CT开路时产生的高电压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CT断线保护应动作于立即跳闸。
6)发电机应装设PT断线闭锁保护,并动作于信号。
7)发电机应装设轴电流保护。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型水电站发电机保护的发展经历了电磁型、整流型、晶体管型、集成电路型和微机型五个阶段。因为微机型保护具有硬件统一、所有保护均由软件实现、整定计算方便、运行可靠等特点,具有其它类型保护所不具有的优越性,我们在选择保护类型时不作过多的比较,直接选用微机保护装置进行控制与保护。[ID:4661]
参考文献:
[1] 杨岳.电气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 GB50096-9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S].
[3] GB50058-92,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S].
[4] SD J8-79,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S].
[5] 江智伟.变电站自动化及其新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
社,2006:1.
[6] 李正军.现场总线及其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