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试题的认识
本次试题,前半部分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后半部分主要是综合能力的考查,突出的特点是:一是知识点的考查较为全面,指向明确;二是注重了易混知识点的考核,注意突出重点,对主要知识的考查保证了较高的比例;三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题目集中综合应用部分,注重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考试概况
从本次测评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较好,得分率较高,但在后半部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方面,丢分较多,学生因学习习惯的问题,不认真不细致导致丢分的现象较为严重,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年级测评概况如下:
项目
班级 | 实 考 人 数 | 总 得 点 数 | 总平 均得 点数 | 卷面平均点数 | 双基部分平均点数 | 综合应用平均点数 | 卷面率% | 优A率% | 达优率% | 达标率% | 最高得点数 | 最低 得 点 数 |
1 | 44 | 3627 | 82.43 | 1.09 | 51.08 | 30.26 | 54.5 | 34.1 | 61.4 | 95.5 | 98 | 11 |
2 | 39 | 3126 | 80.15 | 1.03 | 51.59 | 27.53 | 51.3 | 35.9 | 66.7 | .7 | 98 | 19 |
3 | 35 | 2678 | 76.51 | 1.26 | 51.83 | 23.42 | 62.9 | 31.4 | 60 | 80 | 100 | 12 |
4 | 36 | 2738 | 76.06 | 1.17 | 46.93 | 27.96 | 58.3 | 33.3 | 58.3 | 86.1 | 101 | 4 |
5 | 41 | 3136 | 76.48 | 1.22 | 51.31 | 23.95 | 60.9 | 36.6 | 63.4 | 87.8 | 99 | 8 |
6 | 36 | 2983 | 82.86 | 1.28 | 51.42 | 30.16 | 63.9 | 36.1 | 63.9 | 97.2 | 99 | 40.5 |
年级 | 231 | 18288 | 79.17 | 1.18 | 50.69 | 27.30 | 58.6 | 34.6 | 62.3 | .4 | 101 | 4 |
题 |
目 |
班级 | 填空 | 判断 | 选择 | 计算 | 综合(一) | 综合(二) |
1 | 87.4 | 74.5 | 84.1 | .1 | 79.3 | 73.4 |
2 | 87.9 | 78.5 | 83.3 | 84.9 | 74.4 | 72.5 |
3 | 79.1 | 77.7 | 75.7 | 78.3 | 78.7 | 70.3 |
4 | 77.8 | 74.4 | 78.2 | 78.9 | 78.2 | 71.4 |
5 | 80.6 | 71.2 | 81.7 | 80.3 | 79.4 | 71.6 |
6 | 87.2 | 78.9 | 83.3 | 86.9 | 80.4 | 76.5 |
年级 | 83.33 | 75.9 | 81.1 | 83.1 | 78.4 | 72.6 |
1.错例:综合应用(一)23题第(2)小题“用阴影部分表示出黄瓜的占地面积”。
错因: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正确的画图用阴影表示黄瓜的占地面积是整个圆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是却没能在统计图中明确的标出“黄瓜占25%”,这样失分的同学占到了%。可以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是清晰的,但却不够认真不够细致,忽视了细节。
2.错例:综合应用(一)24题第(2)小题“连接各点后得到一个( )形”。
错因:有63%的学生写成了“梯形”,而正确的答案应为“等腰梯形”,都被扣掉了1分。学生考虑不周全,不能根据所画图形的特征准确的描述出图形。另外,还有几个学生是由“A-B-C-D-A”顺次连接起来的,得到的并不是等腰梯形,而得到等腰梯形的学生是“A-B-D-C-A”这样来连接的,我认为两种答案都是正确的,不应将前者视为错误的答案。
3.错例:综合应用(二)第30小题。
错因:此题是根据题中所给出的三个算式,写出相应的问题,从年级整体做题情况来看,三个问题全都叙述正确的仅有极少数的学生,正确率仅为10%。
依据第一个算式“127137-11802”写问题,正确率达到37%,出错的学生中有38%的学生能够确认是“2010年末”的用户,但由于表述不完整都丢掉了1分,如“2010年末有多少户”、“2010年移动电话人数达几万”、“2010年用移动电话的用户有几人”,与正确答案“2010年末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是几万户”相比,可以看到,出错的学生在问题的描述上不够清晰完整。
依据第二个算式“11802÷(127127-11802)”写问题,难度比前一小题有所增加,正确率仅为6%。2个点都不得的学生写出的问题多数为“增加了百分之几”、“今年比去年增加了几分之几”、“增加的占原来的几分之几”等等,在时间的描述上比较模糊,单位“1”不明确;只得1个点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增加的电话用户是2010年的几分之几”、“2011年比2010年多百分之几”、“增加的是2010年末的几分之几”诸如此类的错例占到了38%,这些学生能明显的指出单位“1”是“2010年末”,但在前面描述“增加”时,没说清是“谁比谁增加”导致失分。
依据第三个算式“5.13÷38.3%”写问题,正确率为30%,出错的学生大多数将问题写为“互联网上网用户有多少”“互联网总人数”,可以看出学生对所给条件“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没有弄清其中的单位“1”是谁,导致所提出的问题也是错误的。
综合来看第30题的三个小题,学生对单位“1”的把握,不能做到每道题都清清楚楚,在语言的表述上不够清晰完整,导致整体得分率不高。
五.存在的问题
1.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题目上(如最后一题),一是学生对于一些条件较多,较繁杂的题目,审题存在问题,在没有完全分辨清楚,读懂题目中所描述的条件时,就盲目的做答;二是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本质不清,理解不够,如在单位“ 1”的辨认上,因此不能做准确的描述,也可反应出教师在这方面的要求不到位。
2.在有多个要求的操作性的题目上,部分学生考虑不周全,不能在做完整个大题后,对照每个要求认真检查自己的每一步是否都做到位了,是否完全做对了,可以看出平时教师在这方面的练习多为“单一”和“针对”性的练习,综合性的题目较少,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六.今后努力方向
1.有意识地加强思维训练,注重从单一性的题目到综合性题目的练习。作为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足后盾,要能够将多个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题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2.培养审题能力。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时,有时学生的确是因为没看清题目导致出错的,但某些在有难度的应用题面前,或是所给的条件较多叙述较为繁杂的问题面前,学生往往是在还没有完全弄清的基础上,就开始分析解答,应多加强选择性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
3.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尽力提升个别学生的学习成绩。随着知识学习难度的增加,学困生的转化越来越难了,教师在努力,学困生依然没有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与多数学生越差越远,因此,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并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