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语文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探讨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体育学院 金锡林
摘要: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对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及行为规范进行培养与塑造。语文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教育实际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同时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自我完善,不断促进自身思政教育素质的提升,最终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情感的感染熏陶有机融合起来,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达成文化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育 思政教育 关联性
引言
自古以来,语文与伦理学、史学以及哲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优秀传统历代秉承。儒学经典著作《大学》中对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教育就予以了明确的叙述。当今,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窗户,具有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德育放在教育的根本性位置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多次强调要在语文、历史等相关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充分重视和发挥语文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功能,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不仅符合国家的方针政
策,同时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正所谓“文以载道”,使语文教育天然具备德育之功能,也使语文教师更兼具“传道”之责任。加之语文课程中大量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无不凝聚着人类对灵魂与精神的求索,闪烁着理想与道德的光辉,这就使得语文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一)语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理念,选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是传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己为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系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自我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宣扬的仁爱、爱国、责任等立身处世之道,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古代文化名人直观、形象的故事、事迹等资料,对学生进行关于处世之道、高尚品德、人格魅力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让这些流芳百年的美德对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养成和自身修养的完善产生巨大的正能量,逐渐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加深对人生哲学的领悟。
(二)语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远大理想的树立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全面和长远的作用。学生一旦有了更高的人生目标不仅可以更高层次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举止,开阔大学生的心胸,还可以养成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优良
品格,以保证其理想的最后实现。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在语文教育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励志故事和名言警句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如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腐刑的情况下,仍忍辱负重完成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唐代诗人李白在其《行路难》一诗中发出的“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欧阳修“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强事
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这些名人、名篇、名句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和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质。(三)语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政治面貌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作用。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负面效应使一些学生急功近利、自私自利,考试作弊、谎话连篇等各种不诚信行为比较常见。面对这些道德品质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必然又迫切。充满人文氛围的语文教育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自身的思想意识及道德品质。儒家经典《孟子》中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诚实守信品质的宣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仁爱精神的传递;“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DOI:10.112/j.cnki.1001-8476.2016.29.009
大丈夫必经之路……这些民族文明的精髓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不断指导学生辨别现实生活中的真、假、善、恶、美、丑;并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端正自己的道德品质, 提高自我思想道德水准。
二、语文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分析
语文教育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学生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育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在语文教育中应积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相应的策略,将其有机地融入思政教育。
(一)恰当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挑选与配置。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含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促使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达到共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的影响下,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熏陶。如语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思想性的作品进行相关思政教育,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名言警句或者进行相应的思政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在教学《示儿》时,教师首先通过反复诵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同时通过补充讲解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在历史中受到陆游爱国情操的熏陶,激发他们的
爱国热情。
其次,语文教师要不断地丰富与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进行协调和搭配。如可以针对相应的语文教育内容运用讨论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理解作品中的深刻意义和思想内涵;也可以运用专题研讨的方式,融合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研究;或是利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学习内容的背景和思想内涵。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还能让其从中获得思考和启发,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尤其在教学手段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让语文教育中的内容更形象、更真实、更具体,作品和人物的道德感染力更强。总之教师要积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情境,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情境,接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因素的感染。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知行合一,实现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中。比如,在学校每年十月一日举办的迎国庆的系列活动时,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爱国人物、爱国事迹等故事的了解和学习;也可以进行相关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写作训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在课外之余,语文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实践活动来进行思政教育。如讲故事、朗诵诗歌、演讲比赛等趣味性语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升其素养,也可以进行思政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自到社会生活中去调查、去体验,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接受社会、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的教育,综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开展“发现我身边的好人”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群,发觉他们的闪光点,使学生在无形中接
受相应的思政教育。
最后,在课外的语文活动如课外阅读和写作方面,也要注重加强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选择一些语句优美又思想深刻的文章,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能体会作品中主人公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理想抱负,还能深化对生活和价值的认识。写作训练也是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渠道之一,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题目、指导评论其写作水平时,融入思政教育。如可以结合学生思想与语文教学实际,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岳阳楼记》《陋室铭》等读后感的写作活动,引导他们弘扬优良传统,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形式的写作活动可以使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
结语
“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语文教育是思政教育的完美载体。将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校有限的课程教育来说是一条能够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利途径,具有创新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当然语文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综合性工程。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时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入每一位学生的头脑、心灵的目标,促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全面发展的人才。语
参考文献
[1]聂佳辉,成聪.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 2007(28).
[2]孙桂芳.谈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并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3]魏瑞模.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 (上),2011(05).
[4]周江涛.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