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学校园不文明现象透析 |
(2006-11-22 10:24:00) |
| 上课发短信、占座不到、考试作弊、浪费粮食……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与大学校园厚重、高雅、宁静的氛围极不相称。减少校园不文明现象,亟待各方关注--- 不文明行为,象牙塔不该承受之痛 上课玩手机,发短信,随意接听电话;缺乏节约意识,浪费水电、粮食;买饭买菜、打水时随意插队;公共场所不讲卫生,乱扔垃圾;休息期间,在宿舍打牌、唱歌等,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日前,省会某高校开展了一次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这些现象被师生共认为是高校里普遍存在的问题。 河北职业学院教师翟耀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十分反感。她认为,学生在教室里的任务是学习,当你全神贯注地按动键盘发短信时,当你津津有味地小声通话时,讲台上老师已经讲授了许多内容,而你却没听到,并且影响了周围的同学学习。 “文明素质是评价现代大学生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但现在朴素节俭的作风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啦。”河北农业大学大四学生韩飞感叹道。他告诉记者,他经常会在宿舍楼里发现水龙头只开不关,在食堂里见到一些同学将一盘盘只吃一半的饭菜倒入垃圾桶。 文明、高雅、厚重、宁静,人们常用这些美丽的词汇来形容大学校园。然而时下的大学校园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不文明现象?被公认为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都相对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应该对此负起应有的责任。 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相对完善的校规校纪,特别是规范学生行为方面的规章制度有不少,如“学生食堂文明公约”、“宿舍文明条例”、“教室文明规范”等等。但具体执行起来成效并不很理想。可见,大学德育的相对滞后和缺失。 部分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校园不文明现象的存在,首先是因为大学生没有把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提高到一定高度,而是当成一种被迫的要求,并没有形成一种文明的理念,认识到一种道德的高度。其次,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差。现在有的大学生可能从小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并习以为常,甚至影响到周围人的行为习惯。最后,校园里并没有完善的文明约束机制,导致不文明现象的日趋增多。 社会的文明和谐离不开校园的文明和谐。减少校园不文明现象,许多专家开出了“良方”。他们认为,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管理者,应该致力于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究竟什么是“酷”,什么是维护自己的权利,怎样做能既利于自己又利于别人。在观念的改变中,大学生需要正确的引导。不妨在水龙头边挂上牌子,告诉大家现在全球的水资源状况;在食堂设置富有人情味的提示语,提醒大家自觉排队……严厉的规章制度和惩罚措施对有叛逆心理的大学生来说,有时会适得其反。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去引导,反而是长远又有效的途径。 河北科技大学宣传薛晓萍建议,学生应从身边小事做起,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校方可以尝试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现在班内有班组织、团组织、党组织;校内也有各类社团。如果社团能把校园文明建设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各种活动中,主动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对树立校园文明新风会起到示范作用。 河北师范大学宣传部宋书通呼吁,文明不只是一种习惯,一种理念,而且是一种素质,一种光荣。如果大家对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无形中将纵容不文明行为;如果大家都讲文明,关心和爱护校园文明,那么不文明的行为就会孤立起来。减少不文明现象,大学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增强社会责任感,多一些对别人的关心,是大学生们要做的。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及基础文明修养的欠缺,已成为高校校园里一道令人目不忍睹的“风景”。这些不文明、不讲公德的现象影响着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有些方面,我们的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甚至不如中小学生。这不能不促使我们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 据网上调查的有一定代表性的大学生十大不文明行为依次是: 一、偷窃他人财物 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缺乏环保意识 三、在会场、自习教室和图书馆内手机不设为振动或频繁接听手机、发消息,扰乱他人 四、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 五、用完洗手间后不冲洗 六、毁坏公共设施,浪费水、电、粮食. 七、在校园公共场所,情侣过分亲密 八、观看和传播黄色书刊或音像制品 九、在宿舍打牌、唱歌、看碟时过分喧哗,影响他人正常休息 十、酗酒、吸烟 有时文明或是不文明的举动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比如“别人都是这样的,我为什么不行”,“反正我做了,也没有人看见”,“我是有特殊原因才会这样的”等这些远离社会主流文明要求的想法,才使得不文明现象不断发生。当我们没有能力去要求别人该怎么做时,就要把握住自己做人行事的原则。你的某一种文明的行为可能就会触动别人的感受,反思自己不文明的行为,进而改正不足。文明的校园环境要靠大家来添砖加瓦,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会有文明的良性循环。 文明素质是评价大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承担着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重任,代表着主流和未来,文明对他们来说,不应只是一种习惯和理念,更应是一种责任和光荣。减少并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努力,把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小题大做”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如离开教室随手关灯、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等,并潜移默化地改变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文明的教育和培养,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文明模范,遏制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明道德环境,使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 三、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将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构建者。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和方式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同的高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校园内部的硬件设施,如美化校容校貌;合理布局富有特色的校园建筑;增加文化设施,改善师生居住饮食条件,拓展通信和网络服务等等,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打下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高校管理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校园管理不断得到加强,管理不断得到健全,生活在校园的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稳定有序地进行。如前所述,在中国已经入世,高校大量扩招,高等教育领域进一步开放,生源质量和素质发生很大的变化的背景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要求我们深入研究新形势下高校运作规律,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着学生的“生杀大权”,以灌输命令为主体的教育,以“管、控、压”为主导的工作方式能使高校维持运作,但不一定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进一步产业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教育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进行收费,学生缴费上学,学生与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契约式”的“出钱”与“受益”的关系。学生出钱,学校就得让学生受益。在改革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今天,民主、自由、公平、公正的思想也已被广大学生崇尚和接纳。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灌输式理念,粗暴的“管控压”式的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高等院校应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各高校的特点,形成一个“学校领导,政工人员负责,教师协同,学生参与”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让更多的人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教育变为被动教育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充满活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既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性格特点,又能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品质与人格。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一种很好的载体。文明高雅的校园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品位。将思想教育融汇于文娱活动中,使学生在美感欣赏、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潜意识和形象化的教育,变枯糙的思想灌翰为充满趣味的心灵体验,学生更乐于接受,思想教育也更见成效,校园内的氛围也更为轻松活泼,和谐自由。 2、建立和健全校园保障体系,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上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当然,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不仅仅包括经济上贫困的学生,也包括存在其它问题的学生群体。学生生活上的负担和不顺,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剧烈的变化,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这些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汇入了高校的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校园保障体系,相对贫困学生而言,就是使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帮助,从而走出困境。校园保障体系有别千社会保障体系。就目前来看,助学贷款、贫困学生补助金是其主要内容,但是二者所扶助的贫困学生毕竟有限,且两者都是行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吸引一些富有企业或企业主捐资建立助学基金,帮扶贫困学生。贫困学生虽然贫困,但都年轻力壮掌握着一定的知识学校成立一定的勤工俭学机构,指导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把勤工俭学作为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建设和完善,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还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艰苦奋斗的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心理疏导机构的建设在各个高校的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疏导相对滞后。一些高校缺乏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引进专门的心理学人才。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专门的机构,专业化的人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学生的思想问题缠绕在一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育成健康的人格。和谐校园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培养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 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 .大学生的和谐精神与合作素质的现状 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关系之间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上还存在不和谐的情况。在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集体主义精神受到忽视。人们甚至很少提及集体主义精神,往往用协同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取而代之,实际上这几个概念是有差别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而其他几个概念则是中性词。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比如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社会的发展目标脱节;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忽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在人与人的关系或人际关系上,部分大学生中也出现了不和谐因素,过分强调了竞争、排斥,甚至你争我夺,忽视了合作,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大学生甚至为了评上各种先进、奖学金或入党展开不正当的竞争。在个性全面发展方面也存在不和谐因素。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在一些高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而导致学生身心未%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