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7:17:26
文档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语言教案教学札记【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具体考查内容。2、掌握解答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方法与技巧。【教学重点】1、梳理好诗歌“炼”字的基本类型,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2、梳理古诗的语言风格,熟悉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并能用实例来诠释。【教学难点】1、分析炼字型题目的方法。2、分析诗眼型题目的方法。3、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每节课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介绍鉴赏方法技巧,用讲授法;后半部分“迁移训练”用
推荐度:
导读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语言教案教学札记【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具体考查内容。2、掌握解答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方法与技巧。【教学重点】1、梳理好诗歌“炼”字的基本类型,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2、梳理古诗的语言风格,熟悉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并能用实例来诠释。【教学难点】1、分析炼字型题目的方法。2、分析诗眼型题目的方法。3、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每节课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介绍鉴赏方法技巧,用讲授法;后半部分“迁移训练”用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教学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具体考查内容。

2、掌握解答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

1、梳理好诗歌“炼”字的基本类型,注意名词、动词、形

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

2、梳理古诗的语言风格,熟悉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并能用实例来诠释。

【教学难点】

1、分析炼字型题目的方法。

2、分析诗眼型题目的方法。

3、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每节课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介绍鉴赏方法技巧,用讲授法;后半部分“迁移训练”用提问讨论法,引导学生写成。

【课时安排】四课时

【考点诠释】

诗歌的语言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形式一般为:

(1)××字为什么用得“妙”?

(2)找出诗眼并分析之。

(3)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析诗歌语言的表达风格。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大家都比较熟悉贾岛“推敲”的故事。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这实际上是古人诗歌创作中炼字的一个典型。

又如“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是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因此,注意诗歌语言的炼字,就成为鉴赏诗歌语言的一大切入点。 

    二、 知识构建 

    1、 炼字:所谓炼字,是指写作时推敲用字,使得所用之字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意炼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诗歌的炼字要关注哪些字 :

(1)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注动词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裂开,隔开 。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显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动态感极强,在诗人笔下洞庭湖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主宰它们的沉浮。明星都随湖水的波动而飘荡。写出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还写出了戍边战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但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何须怨”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在诗词鉴赏中,二要关注修饰语(形容词、副词、数量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异景观,烽火台上的浓烟就格外醒目,“直”写出烟的坚毅挺拔之美。 

圆:广阔的长河背景,更加衬托出落日之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合在一起,画面壮观。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正是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写尽环境之孤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细雨伴随着和风到来。且写出了春雨润物的默默之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忽:不经意,恰巧碰到之意。少妇梳妆打扮后,兴冲冲登翠楼赏春景。突闯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将这种情绪变化写得淋漓尽致。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齐己的《早梅》)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富于表现力 

(3)在诗词鉴赏中,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七个叠词一气呵出,把词人微妙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愁怨孤苦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愁苦凄惨的气氛笼罩全篇。再从语音的节奏、声调看,读起来短促、轻细而凄清,形成了吞声饮泣的音韵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叠词的表达效果:可以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表达更加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呢喃燕子语梁间——《题屏》刘季孙

间关莺语花底滑——《琵琶行》白居易

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仿佛莅临长江之滨,耳听得落木萧萧之声,眼见那长江汹涌之状;仿佛凭栏远眺,见帘外潺潺春雨,激起不尽的故国之思;仿佛亲耳听到燕语呢喃、莺语间关。拟声词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可以越过词语的概念意义,仅凭其语音就获得了对诗句全部或局部意蕴的理解。  

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歌中常用拟声词模拟自然的声音,不仅给读者以听觉的感受,还能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这样包含绚丽色彩的词语把江南美景写得色彩鲜亮,令人难忘。

色彩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

    效果: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 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江清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众多颜色词的使用,描绘一派大好春光,反衬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 二 课 时

◆考点诠释:

(一)、“炼字”题常见设问方式:

1、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

2、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

3、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4、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

◆分类讲析

一、以赏析生动传神的词语的方式考查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忌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一)【提问方式】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二)通过例题,掌握答题规律。

例: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提问】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题步骤】

(步骤一)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步骤二)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步骤三)③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解答分析:这类题目要求品味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迁移训练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菩萨蛮    李白( 浙江)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解释字义)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具体描述)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指出技巧和景物特点)

咏笼莺①   .(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空”字意为“白白地”(1分) ,生动地写出了黄莺虽然长着一双可以直冲云霄的翅膀,却被囚禁笼中,不能展翅高飞(2分),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而不得的无奈和痛苦(2分)。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答:“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步骤一、二)。

作者运用双关,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步骤三)。

二、以鉴赏“诗眼”的方式考查

【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

(一)【提问方式】A、本首诗歌的诗眼是某一字,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B、你认为这首诗某一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二)通过例题,掌握答题规律。

例: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

(步骤一)1、点出诗眼,并释义。

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

(步骤二)2、紧扣诗眼,解释句意。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有谁会心生怜意啊”。

(步骤三)3、结合表现手法指出如何突出诗眼。

“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步骤四)4、总结该联如何点明主旨,突出诗眼。  

颔联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例2(20 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 “诗眼”分别是“咽”、“冷”。 (步骤一)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二)“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步骤三、四)

(三)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你认为这首诗“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有人说诗里的“凉”字是诗的诗眼,试作赏析。

 

[解题过程] 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作为诗眼的句中意;(2)将诗眼延伸至全诗,分析诗眼与全诗的关系。

[参] (1)“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或写出了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2)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映,该字将情景融合在一起。所以“凉”字是诗的诗眼。

第 三 课 时

一、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一)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二)通过例题,掌握答题规律。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夜 归   (宋·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qiónɡ)行,

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ɡ)。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倚筇:扶杖。②燐:燐火,俗称鬼火。

③萤:萤火。④土塍:田埂。

【提问】 “夜归”是本诗的关键,它是怎样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开篇直接点明“夜归”,刻画出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凄凉, 烘托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反衬归客急切归家的心境。

最后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场面结束。与先前的凄凉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赏析“关键词”步骤分析:

(1)全诗紧扣该词分别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2)该词对领起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3)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索、呼应、铺垫等)。

(三)迁移训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提问】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参 

微风”是全诗的线索,或明或暗地贯穿全篇。除了首联明写之外,下面三联都是暗写微风的,颔联写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写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写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二、以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优劣的方式考查

(一)【提问方式】A、诗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有的版本说法不同,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B、诗中的某一词有人认为换成某词更好,你的看法呢?

(二)通过例题,掌握答题规律。

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提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步骤一)“雁引愁心去”好。

(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它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想象更奇特,更新颖,与后一句对仗映衬,更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回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

【步骤分析】

1、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2、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3、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三)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端  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端居的意思是闲居。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敌”字更好。(第一步)

“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

“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对”字偏于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第三步)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本诗末句哪两个词用得好,简要分析?

该句中的“排”“送”两个动词,“排”是推开、闯入的意思,“送”是送来之意。(句中含义)

两山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把苍翠的山色“送”来,生动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描述景象)

用了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手法)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感情)

第 四 课 时

一、分析语言特色型: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或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三)迁移训练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解析]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叙)

    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 (析)

    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评)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问题: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叙: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

析:一二名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 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焕发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光彩,语言明朗率真。

评: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 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简析第二联的语言特色?

叙:第二联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

析:早春柳枝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桃红初绽时,也总是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 “下来”“上去”分别写了柳条桃枝的动态美,语言形象活泼。

评:表现了诗人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愉之情。

附:◆诗歌的语言风格

1、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

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筚篥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3、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

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 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以为深长。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

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语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12、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13、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专业术语

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专用鉴赏术语有:

例如:⑴激越高亢。⑵清婉秀丽。⑶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⑷用语平易,含义隽永。⑸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⑹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利于表情达意。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1.语言特点类   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体物入微(穷形尽态)、诗情画意、

(议论类)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2.语言风格类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平字见奇[浅显(明白如话),含意隽永]: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清新自然: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例: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例: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

绚丽多彩: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例:李商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

直接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含蓄蕴藉: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简洁明了: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语言高度凝炼,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音乐美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婉约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文档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语言教案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语言教案教学札记【教学目标】1、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具体考查内容。2、掌握解答诗歌语言鉴赏的答题方法与技巧。【教学重点】1、梳理好诗歌“炼”字的基本类型,注意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叠音词的炼字效果。2、梳理古诗的语言风格,熟悉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并能用实例来诠释。【教学难点】1、分析炼字型题目的方法。2、分析诗眼型题目的方法。3、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每节课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介绍鉴赏方法技巧,用讲授法;后半部分“迁移训练”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