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备维护流程图
一、功能和结构
小车式葫芦可安装在多种形式的起重机上或悬挂在工字钢梁上,直线或曲线往复吊运重物,固定式葫芦可安装在固定支撑上作垂直的或不同角度的卷扬起吊用。
CD1(MD1)型电动葫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为提升机构,二为运行机构,三为电器装置。
二、产品规格型号
CD1(MD1) G H D(A2)
CD1(MD1): CD1为常速(MD1为常速/慢速)
G: 额定起重
H: 起升高度
D(A2): D-电动小车式,A2-下固定式
三、易损件
本产品主要易损件有导绳器、密封圈、制动环、运行电机端高速小齿轮等。
四、安装和调试要求
1.电动葫芦安装时用调整垫圈进行调整,保证轮缘与轨道翼缘间3~5mm间隙。
2.为保证电动葫芦行至两端不脱轨或防止碰坏机体,应在轨道两端设置弹性缓冲器。
3.电机主轴窜动量的调整
锥形转子电动机主轴轴向窜动量一般在1.5mm时,制动效果最佳,如果电动葫芦在额定载荷时下滑量过大,需进行调整,调整方法如下:
(1)5t及其以下葫芦电机的调整:取下尾罩,旋转固定调整螺母的四支螺钉用扳手按顺时针方向将调整螺母旋至极限位置,再逆时针旋一圈,然后装上紧固螺钉即可。
(2)10t、16t葫芦电机的调整方法与(1)项相同,只是调整螺母旋转方向相反,即顺时针旋转增大窜动量,逆时针旋转减少窜动量。
4.断火限位器的调整
断火限位器的调整是通过调整限位杆的两个撞块实现的。葫芦的上限为吊钩与滚筒外壳相距150mm—50mm,下限为滚筒上留有3圈以上钢丝绳。
五、安全操作规程
1.操作者应具备的条件
(1)应具备机械和电器操作知识,身体健康;
(2)熟悉电动葫芦结构、使用性能、安全操作规程及本说明等;
(3)操作者要经岗位培训,持证上岗。
2.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应进行操作
(1)超载或物体重量不清,吊拨埋置物及斜拉、斜吊等;
(2)电动葫芦有影响安全工作地缺陷或损伤,如制动器、限位失灵,吊钩螺母防松装置损坏,钢丝绳损伤达到报废标准等;
(3)捆绑吊挂不牢或不平衡而可能滑动、重物棱角处与钢丝绳之间未加衬垫等;
(4)作业地点昏暗,无法看清场地和被吊物;
(5)不得将重物长期悬停空中。
3.操作守则
(1)每班作业前应作日常检查;
(2)不得利用限位器停车,不得在吊起重物时调整制动器,进行检查和维修;
(3)重物接近或达到额定载荷时,应先作小高度短行程试吊再以最小高度吊运。吊重运行时不得从有人的上方通过;
(4)无下降限位器的电动葫芦,在吊钩处与最低工作位置时,卷筒上的钢丝绳必须保留3圈以上安全圈;
(5)不得拆改电动葫芦的安全装置;
(6)在使用中如有异常响声,应遵循先停车,后检查,排除故障后再开车的程序。
六、维护保养规程
为确保电动葫芦的可靠性与寿命,必须对葫芦进行定期润滑和维护保养。
1.润滑部位
| 序号 | 部位名称 | 润滑方式 | 润滑脂名称 | 时间 | 
| 1 | 起升机构减速机 | 自上部孔注入 | 齿轮油N100或机械油HJ-50 | 三个月一次 | 
| 2 | 运行机构减速机 | 自上部孔注入 | 钙基润滑油脂ZG-3 | 三个月一次 | 
| 3 | 钢丝绳及卷筒槽 | 涂抹表面 | 钢丝绳油脂 | 半个月一次 | 
| 4 | 吊钩推力轴承及滑轮处轴承 | 涂抹表面 | 钙基润滑油脂ZG-3 | 六个月一次 | 
| 5 | 走轮轴承 | 涂抹表面 | 钙基润滑油脂ZG-3 | 六个月一次 | 
| 6 | 卷筒轴承 | 涂抹表面 | 钙基润滑油脂ZG-3 | 六个月一次 | 
| 7 | 起升和运行电机轴承 | 挤入 | 钙基润滑油脂ZG-3 | 六个月一次 | 
| 8 | 慢速箱体 | 挤入 | 钙基润滑油脂ZG-3 | 六个月一次 | 
| 起重量(吨) | 0.25 | 0.5 | 1 | 2 | 3 | 5 | 10.16 | 20 | 32 | 
| 起升减速机(升) | 0.2 | 0.45 | 0.65 | 1.15 | 1.65 | 2.35 | 3.55 | 6 | 8 | 
| 运行减速机(g)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200 | 200 | 200 | ---- | 
钢丝绳是电动葫芦起升机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葫芦的安全使用,常因磨损、断裂而报废,因此必须始终处于良好的润滑状态,并定期检查其末端的固定情况。
当钢丝绳达到GB5976-86《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复使用规范》标准中“2.5”条规定的情况时应予以报废,或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予以报废,并及时更换新绳。
a)发生密集断丝或有一个绳股断裂;
b)即使没有明显断丝现象,但钢丝绳直径磨损或腐蚀达到公称直径的7%时;
c)钢丝绳一捻距内钢丝折断数达到下表规定时应予以报废。
| 钢丝绳安全系数5.5 | 钢丝绳报废标准 | |||
| 6×19=114 | 6×37=222 | |||
| 交互捻 | 同向捻 | 交互捻 | 同向捻 | |
| 12 | 6 | 22 | 11 | |
| 外层钢丝的磨损或腐蚀量(%) | 折合表1中所规定的在一个捻距内断丝数标准的(%) | 
| 10 | 84 | 
| 15 | 76 | 
| 20 | 68 | 
| 25 | 60 | 
| 30-40 | 50 | 
新安装经过大修,闲置时间一年以上重新使用的电动葫芦,使用前应根据有关安装试车规程进行试车检查。检查通常分以下三个方式:
1.日常检查:日常检查项目及要求见表1
表1 电动葫芦日常检查项目及其要求
| 检查项目 | 要求 | 
| 作业地点 | 在操作者步行范围内无障碍物 | 
| 运行轨道 | 有地面观察轨道上不应有异常 | 
| 按钮装置(手电门) | 起升、下降、左右运行动作应灵敏,准确;同时按动一组按钮电动葫芦不得动作 | 
| 限位器 | 空载吊钩上升至极限位置时,限位应准确可靠 | 
| 吊钩装置 | 吊钩在周围360°与垂直180°范围内应转动灵活,滑轮转动时无卡阻和碰檫,吊钩螺母防松装置无异常,钩口闭锁装置正常 | 
| 钢丝绳 | 按GB5972中2.4.1.1条件进行日常观察 | 
| 制动器 | 起升,下降及运行的制动应灵活可靠 | 
| 导绳器及其他安全装置 | 动作正常,安全可靠 | 
表2电动葫芦日常检查项目及其要求和等级
| 检查 项目 | 项目 | 等级 | ||
| 运 行 轨 道 (工字钢)  | 运行范围内障碍物 | 运行范围内与建筑物及其他设备的最小间距应不小于100mm | Ⅰ | |
| 轨道端部止档及连接螺栓或焊缝 | 轨道端部止档不准有变形、破损等缺陷,其连接螺栓不得松动,焊缝不得有裂纹 | Ⅰ | ||
| 固定轨道的连接螺栓 | 螺栓不得松动 | Ⅲ | ||
| 轨道接头焊缝 | 焊缝不得有裂纹等缺陷 | Ⅲ | ||
| 轨道磨损 | 轨道与车轮踏面及轮缘接触处不得有局部异常变形及磨损 | Ⅲ | ||
| 吊钩装置 | 滑轮 | 滑轮槽不得有异常磨损,轮缘完整不得有损伤 | Ⅰ | |
| 外观 | 滑轮外罩壳不得有损伤,挡轴板☭圈及销不得有松动,钩口闭锁装置应动作正常 | Ⅰ | ||
| 工作状态 | 滑轮回转应平滑、灵活 | Ⅲ | ||
| 平衡滑轮 | 外观 | 滑轮回转不得有损伤,装配连接牢固 | Ⅲ | |
| 墙板 | 连接螺栓不得有松动 | Ⅲ | ||
| 车轮 | 踏面和轮缘不得有异常的磨损和伤痕 | Ⅲ | ||
| 钢丝绳 | 绳端固定状况 | 钢丝绳各尾端固定应牢固可靠,不得有异常 | Ⅰ | |
| 外观 | 不得有扭结、灼伤及明显的松散、腐蚀、等缺陷,绳上应有润滑油脂 | Ⅰ | ||
| 使用的安全程度(标准报废) | 按GB5972中2.5.1~2.5.11条的规定执行 | Ⅰ | ||
| 齿轮 | 齿轮润滑状况 | 开式齿轮表面应定期加油脂,闭式齿轮应定期加机油 | Ⅱ | |
| 电缆 | 外观 | 电缆不有外伤,异常的弯曲或扭转、老化等缺陷 | Ⅱ | |
| 装配状况 | 电缆与开关的连接不得有松动,中线环不得脱离滑道;支撑钢丝两端不得有松动 | Ⅲ | ||
| 集电器 | 工作状况 | 集电滑轮回转应灵活,不得有明显磨损 | Ⅱ | |
| 外观 | 连接螺栓不得有松动,绝缘体不得松动和破损,弹簧不得失去弹性 | Ⅲ | ||
表3电动葫芦年检项目及要求
| 检查项目 | 要求 | ||
| 运行轨道(工字钢) | 踏面清洁度 | 不得有附着的油污及大量的灰尘 | |
| 倾斜度 | 不大于1/1000 | ||
| 接头 | 焊缝与轨道不得有裂纹,上下及两端偏移量不得大于1 | ||
| 磨损状况 | 踏面磨损量不大于原尺寸的10﹪,宽度磨损量不大于原尺寸的5﹪ | ||
| 车轮 | 轮缘 | 轮缘厚度的磨损量不得超过原厚度的50﹪,轮缘与轨道的侧向总间隙应小于车轮踏面宽度的50﹪ | |
| 踏面 | 按踏面直径测量磨损量应小于原尺寸的5﹪,踏面直径差应小于公称直径的1﹪,圆度差应小于0.8 | ||
| 外观 | 不得有裂纹、损伤 | ||
| 制动器 | 按月检要求重复检查 | ||
| 钢丝绳 | 按月检要求重复检查 | ||
| 齿轮 | 起升机构齿轮的磨损 | 第一级齿轮允许磨损量应小于原齿厚的15﹪;其他应小于20﹪ | |
| 运行机构齿轮的磨损 | 第一级齿轮允许磨损量应小于原齿厚的15﹪;其他应小于25﹪,开式齿轮应小于30﹪ | ||
| 齿面缺陷检查 | 齿部不得有裂纹,断齿;齿面点蚀损坏不得大于啮合面的30﹪,且深度不得超过原齿厚的10﹪ | ||
| 吊钩 | 外观 | 表面不得有裂纹,螺纹部分,危险断面及颈部不得有塑性变形,缺陷不得补焊 | |
| 危险断面磨损量 | 不得超过原尺寸的5﹪ | ||
| 开口度 | 不得超过原尺寸的5﹪ | ||
| 扭曲变形 | 不得超过10° | ||
| 滑轮 | 轮槽不均匀磨损小于3mm,轮槽壁厚磨损量小于原壁厚的20﹪,轮槽底部磨损小于钢丝绳直径的25﹪;不得有其他损害钢丝绳的缺陷 | ||
| 轴 | 齿轮轴的磨损 | 磨损量不得超过原轴颈的1﹪ | |
| 其他轴的磨损 | 磨损量不得超过原轴颈的2﹪ | ||
| 卷筒 | 不得有裂纹,筒壁磨损量小于原壁厚的10﹪ | ||
| 键 | 键与键槽连接不得有松动和变形以及异常磨损 | ||
| 花键 | 不得有异常磨损及变形 | ||
| 滚动轴承 | 不得有破损及裂纹 | ||
| 油封 | 配合面不得有裂纹 | ||
| 电缆 | 安月检要求重复检查 | ||
| 集电器,开关 | 安月检要求重复检查 | ||
| 回路的对地绝缘电阻 | 不得小于1.5M | ||
| 带电体与接地螺钉间电阻 | 不得大于0.1M | ||
| 故障 | 主要原因 | 处理方法 | 
| 1.启动后电机不转,不能提起重物。 | (1)过度超载 | 不允许超载使用 | 
| (2)电压比额定电压低 | 等电压恢复正常 | |
| (3)电器有故障,导线断开或接触不良。 | 检修电器与线路 | |
| (4)制动轮与后端盖锈蚀咬死,制动轮脱不开。 | 卸下制动轮,清洗锈蚀表面 | |
| (5)电机扫膛 | 按序号9 | |
| 2.制动不可靠,下滑距离超过规定要求。 | (1)因制动环磨损大或其它原因,使弹簧压力减小 | |
| (2)制动环与后端盖锥面接触不良。 | 拆下修磨 | |
| (3)制动面有油污 | 拆下清洗 | |
| (4)制动环松动 | 更换制动环 | |
| (5)压力环疲劳 | 更换弹簧 | |
| (6)联轴器窜动不灵或卡死 | 检查其它连接部分 | |
| 3.电机温升过高 | (1)超载使用 | 不允许 | 
| (2)作业过于频繁 | 按FC30%工作制 | |
| (3)制动器间隙太小,运转时制动环未完全脱开,相当于附加载荷。 | 重新调整间隙 | |
| 4.减速器响声过大 | (1)润滑不良 | 拆卸检修 | 
| (2)齿轮过度磨损,齿间间隙过大。 | ||
| (3)齿轮损坏 | ||
| (4)轴承损坏 | ||
| 5.起动时点击发出嗡嗡声 | (1)电源及电机少相 | 检修或更换接触器 | 
| (2)交流接触器接触不良 | ||
| 6.重物升至半空中,停车后不能再起动 | 电压过低或波动大。 | 等电压恢复正常后在起动 | 
| 7.起动后不能停车,或者到极限位置时,仍不停车。 | (1)交流接触器触头熔焊 | 迅速切断总电源拆卸检修或更换交流接触器 | 
| (2)限位器失灵 | ||
| 8.减速器漏油 | (1)箱体盖之间,密封圈装配不良或失效损坏。 | 拆下检修或更换密封圈 | 
| (2)连接螺钉没拧紧 | 拧紧螺钉 | |
| 9.电机锥形转子与定子间隙太小发生碰搽(扫膛) | 出厂产品是不允许“扫膛”的,发生“扫膛”的主要原因是:电机轴上支承圈磨损严重,转子铁芯轴向位移,或者定子铁芯位移。 | 拆下更换支承圈,使定子转子锥面之间有均匀的间隙,每边为0.35-0.55毫米(小电机间隙小)或送回制造厂修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