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爱上小古文】小学生文言文详解50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7:14:27
文档

【爱上小古文】小学生文言文详解50篇

小古文50篇第1篇氏之子第2篇学弈第3篇元方候袁公第4篇叶公好龙第5篇揠苗助长第6篇孟母三迁第7篇一毛不拔第8篇愚人食盐第9篇刻舟求剑第10篇伯牙绝弦第11篇文侯与虞人期猎第12篇画蛇添足第13篇掩耳盗铃第14篇精卫填海第15篇世无良猫第16篇人买履第17篇读书要三到第18篇晏子使楚第19篇富人之子第20篇北人食菱第21篇滥竽充数第22篇智子疑邻第23篇父善游第24篇晏子谏杀烛邹第25篇铁杵磨针第26篇邴原泣学第27篇三人成虎第28篇截竿入城第29篇吴起守信第30篇荀巨伯探友第31篇朝三暮四第
推荐度:
导读小古文50篇第1篇氏之子第2篇学弈第3篇元方候袁公第4篇叶公好龙第5篇揠苗助长第6篇孟母三迁第7篇一毛不拔第8篇愚人食盐第9篇刻舟求剑第10篇伯牙绝弦第11篇文侯与虞人期猎第12篇画蛇添足第13篇掩耳盗铃第14篇精卫填海第15篇世无良猫第16篇人买履第17篇读书要三到第18篇晏子使楚第19篇富人之子第20篇北人食菱第21篇滥竽充数第22篇智子疑邻第23篇父善游第24篇晏子谏杀烛邹第25篇铁杵磨针第26篇邴原泣学第27篇三人成虎第28篇截竿入城第29篇吴起守信第30篇荀巨伯探友第31篇朝三暮四第
小古文50篇

第1篇氏之子

第2篇学弈

第3篇元方候袁公

第4篇叶公好龙

第5篇揠苗助长

第6篇孟母三迁

第7篇一毛不拔

第8篇愚人食盐

第9篇刻舟求剑

第10篇伯牙绝弦

第11篇文侯与虞人期猎

第12篇画蛇添足

第13篇掩耳盗铃

第14篇精卫填海

第15篇世无良猫

第16篇人买履

第17篇读书要三到

第18篇晏子使楚

第19篇富人之子

第20篇北人食菱

第21篇滥竽充数

第22篇智子疑邻

第23篇父善游

第24篇晏子谏杀烛邹

第25篇铁杵磨针

第26篇邴原泣学

第27篇三人成虎

第28篇截竿入城

第29篇吴起守信

第30篇荀巨伯探友

第31篇朝三暮四

第32篇曾子杀彘

第33篇师旷撞晋平公

第34篇嫦娥奔月

第35篇枭将东徙

第36篇外科医生

第37篇承宫樵薪苦学

第38篇人有负盐负薪者

第39篇画地学书

第40篇多歧亡羊

第41篇自相矛盾

第42篇王勃故事

第43篇虎求百兽

第44篇鹬蚌相争

第45篇二翁登泰山

第46篇寇准读书

第47篇林琴南敬师

第48篇董行成

第49篇桑生树

第50篇宋定伯捉鬼

1、氏之子

梁国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梁国有一户姓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氏子出来。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梅,孔君平指着梅对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宋代的义庆。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

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本课描述了氏之子的聪明,把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之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大雁)

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弗:不。是否定词。

矣:了。

与:吗?

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道理: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3、元方候袁公

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译文

  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法(学习)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施,实行。

3、绥:安,体恤。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还有寡人,孤家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有表示尊敬的意思在里面。

8、法:效法,仿效。也就是学习的意思。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他。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纵、无拘束,这里指顺从。

拓展:袁公是什么样的人?比较自负,问题钻。

元方是什么样的人?机智应变。

4、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子高先生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刻装饰的也是龙。在这种情况下,天上的真龙知道了这件事,就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见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诸梁,名子高,封于叶,所以叫叶公。

子高:叶公的名字。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是通假字。通“纹”。

以:在

闻:听说。

下之:从天上到叶公住所处。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同“拖”。

堂:厅堂。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好:喜欢。

夫:这,那。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拓展: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5、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跑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人。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通假字,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芒芒然:,同“茫茫然”,疲惫不堪,很疲劳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我,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的词,还有余、吾。

趋:小步快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拓展:

成语:揠苗助长。揠:拔起。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寓意: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6、孟母三迁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邹这个地方孟轲(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他家的房子靠近墓地。孟子玩游戏就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房子靠近集市旁,孟子玩游戏时学了些商人吆喝叫卖的事情。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迁徙(搬)到学宫旁边。孟子玩游戏时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里真可以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到孟子长大了,学习六艺,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圣贤。君子们说孟子的母亲善于逐步地教育孩子。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市:集市。

贾(gǔ)人:商贩,商人。古代商人也成为商贾。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卒:最终,终于。

拓展:

寓意:良好的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7、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译文

一只猴子死后见到了阎王,(向阎王)要求投胎做人。阎王说:“既然你想做人,就需要将毛全部拔掉。”于是(阎王)就叫夜叉给猴子拔毛。刚刚才拔下了一根,猴子就忍不住痛得叫了起来。阎王笑道:“看你,连一根毛都舍不得拔,怎么做人呢?”

注释

既:既然

之:代指猴毛

方:才

胜:能忍受。不胜就是不能忍受,不能承受。

拓展:

成语:一毛不拔: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8、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其他人(朋友)家,主人给他食物吃。他嫌弃食物太淡没有味道。主人知道之后,于是给他增加了盐。感觉到了盐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语说:“味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更多一些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空口吃盐。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注释

1 食:食物。2 闻已:听到之后。3 更:再次。4 益:增加。5 既:已经。

6 空:空口。7 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8 所以:……的原因。9 复:再。10智:智慧。12故:缘故。13反:反而。14患:祸患。

9、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吾:我的。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所从坠:从剑落下的地方。坠:落下

其:他,代词。

求:找,寻找。

之:剑,代词。 

矣:了。

而:然而,表转折。

若:像。

此:这样。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成语: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寓意:

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故事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

10、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注释

善 :擅长,善于。 

鼓:弹奏。

听:倾听。

绝 :断绝。

志在高山 :心中想到高山。

善哉 :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即"好啊" 、“妙啊”。善,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 :高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志在流水:心里想到河流。

洋洋: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以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xián的音。

拓展:

这篇短文是两个词语的出处:知音和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同时也是古琴曲的名字。

11、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译文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得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旁边的人(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的活动。魏国因为这个原因开始变得强大。

注释

虞人:管理山泽的官。

期猎:约定打猎时间。期:约定

是: 这

罢:停止,取消。

之:到,往。

焉:哪里

岂:怎么

可:能

乃:于是就

启示:

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12、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个管祭祀的,赐给门客们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才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将要饮酒,就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成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注释

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乃左手持卮(zhī):古代饮酒用器具。

相谓:互相商议。

为蛇:画蛇。

引:拿,举。且:将要

固:本来,原来。

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安能:怎能;哪能。

为:给;替。

遂:于是;就。

亡:丢失,失去。

成语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启示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

13、掩耳盗铃

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氏逃亡的时候,有个得到了一口钟的百姓,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可以背起来,他就打算用锤子毁掉它。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氏之亡也: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6)遽(jù):立刻。

  (7)悖(bèi):荒谬。 

(8)恶:害怕。

成语: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

寓意: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

14、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在那里,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漳河就从这里(发鸠山)起源,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注释

  1、曰:本意是说,这里可以解释为叫作 。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音同“叫”):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拓展:

《山海经》:

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15、世无良猫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译文

  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寻求到很好的猫。用鱼肉喂养,用棉垫、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为这个原因更加凶暴。这人害怕了,就再也不养猫了,认为天下没有好猫。这是没有好猫吗?这是他不会养猫的原因。

注释

(1)某:某个人;有一个人。

(2)恶:讨厌;厌恶。

(3)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

(4)厌:满足。

(5)以:用。

(6)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

(7)罽:(jì)(罽蒘)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似芹,可食,子大如麦粒。俗称“鬼麦”。毡罽:毡子和毯子。

(8)且:并且。

(9)率:大都。

(10)故:缘故。

(11)益:更加。

(12)暴:凶暴。横行不法。

(13)遂:于是;就。

(14)逐:驱逐,赶走。

(15)蓄:养。

(16)以为:认为

启示: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16、人买履

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到了集市,却忘了带尺子。已经拿到了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子了。”就返回家去取尺子。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国人就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欲:将要,想要。

2.者:(怎么样)的人。

3.先:首先,事先。

4.度(duó):衡量。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

5.而:然后

6.置: 放,搁在。

7.之:代词,它。

8.其:他的,指人的。

9坐:通“座”,座位。

10.至:等到。

11.之:到……去,前往。(动词)

12.操:拿、携带。(动词)

13.已:已经。

14.履:鞋子,革履。(名词)

15.乃:于是(就)

16.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7.反:通“返”,返回。

18.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19.遂:于是。

20.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1.自信:相信自己。

22.以:用。

31.吾:我。

拓展: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这篇故事的作者是韩非子。

17、读书要三到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时常,习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拓展:

朱熹,行五十二,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18、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译文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因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狗门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开袖子,就能遮天;挥洒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没有德没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有德没有才的国王所在的。我晏婴是最没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注释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袂(mèi):衣袖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拓展:

故事赞扬了晏子爱国,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讽刺了狂妄自大,傲慢无理,自作聪明的人。

19、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译文

齐国有个富人,家里有很多钱,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很笨,儿子的父亲又不教他。一天,艾子对富人说:“您的儿子虽然很好,但(您的儿子)不通世务,他日后怎么能够持家呢?”富怒道:“我的儿子,聪明并且具有各种本领,怎么会不了解世间的各种事情呢?”艾子说:“不如试一试他,只要问你的儿子,米是从哪里来的,如果知道,我承担造谣的罪名。”父亲就叫他的儿子来问他,儿子笑嘻嘻地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米是从布袋里取来的。”富人神情变得严肃,改变面容说:“儿子(你)太笨了,难道不知道米是从田中来的吗?”艾子说:“不是他的父亲不生他的儿子(有这样的父亲,儿子怎么会不笨呢)。”

注释

累:积攒、拥有

曷﹕何,怎能。

克:胜任。

敏:灵敏,聪明。

恃:依靠,指具有。

多能:多种本领。

当:担当,承担。妄言:乱说,造谣。

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以:从。

寓意:

讽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说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娇生惯养,否则对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

20、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译文

  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袒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识:知道。

3.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盛产于我国 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4.仕于:(仕途)在……做官。于, 在。

5.席:酒席。

6.啖:吃。

7.并壳:连同皮壳。

8.或:有人。

9曰:说。

10.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

11.去:去除,去掉。

12.护:掩饰。

13.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

14.并:一起。

15.欲:想要。

16.以:用来。

17.答:回答。

18.何:哪里。

1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20.坐:因为,由于。

21.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拓展: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的话)”,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才能弄懂问题。

21、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翻译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了,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到这件事后,便逃走了。

注释

(1)出自《韩非子》。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3)使:让。

(4)必:一定,必须,总是。

(5)南郭:复姓。住在南城的人就以自己的住处作为姓氏。类似的还有东郭、南宫、西门等。

(6)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7)请:请求,要求。

(8)为:给,替。

(9)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10)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

(11)以:用,拿。

(12)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3)立:继承王位。

(14)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拓展:

这个寓言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是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南郭先生也成了滥竽充数者的代名词。

  南郭处士的行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强调个人应该勤学苦练,使自己具有真才实学。

22、智子疑邻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翻译

  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没多久,他挖沟时却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注释

者:……的人。

亡:丢掉,丢失。亡羊补牢的亡也是这个意思。

意:同"臆",估计,怀疑,猜想。

其:指代邻人之子。

窃:偷盗。

无为而不窃斧也: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人。

他日:另一天。

复:再,又。

俄:一会儿,不久。

视:看。皆:都。行动:走路的姿势。颜色:容颜神色、表情。

拓展:

成语:疑邻盗斧

启示:做人处事要实事,从实际出发,不能凭空猜想。

23、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翻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注释

1.方,正在。

2.引:拉,牵。 岂:难道 

3.故:原因。

4.善:擅长 

5.遽:立即。 

6.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 

7.悖:违反。 

拓展:

道理: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可笑的。

24、晏子谏杀烛邹

齐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翻译

  齐景公喜欢捕鸟。他命令(派)烛邹管理鸟。鸟却逃跑了。齐景公生气了,叫来要杀掉他(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他的罪状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召见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行,说:“烛邹!你给我们君王管理鸟,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的原因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士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烛邹的罪已经列举完毕,请杀死烛邹。”景公说:“不用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注释

好:爱好,喜爱。

弋:(yì)带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这里指用弋射;捕鸟。

使(使烛邹主鸟):命令,派遣(上级对下级)。

主:掌管,主管,负责管理;

诏:诏书,皇上的命令或文告。这里指下令。

数(shǔ):历数;列举

使(使吾君、使诸侯):致使,让。

是:这。

故:原因,缘故。

重:重视,以……为重。

轻:轻视,以……为轻。

闻命:接受教导。命:命令,这里指教导。

寡人:古代君主自称。

拓展:

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翻译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传说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经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注释

成:完成。

去:离开。

逢:碰上。

媪:妇女的统称。

方:正在。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

欲:想要.

感:被......感动.

还:回去。

氏:姓…的人。

拓展: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2、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6、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翻译:

邴原小时候失去父亲,几岁时,经过书塾就哭起来了,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同情他,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你,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一个冬天的时间,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注释

孤:年少失去父亲。书舍:书塾。

何:为什么

中心:心里。

故:所以。

得学:能够学习。

恻然:怜悯,同情。

苟:如果,要是。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就书:上书塾(读书)。

拓展:

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27、三人成虎

庞葱与太子质于,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翻译

  庞葱要陪太子到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这种说法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明显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距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够再见魏王了。

注释

质:人质,这里用作动词,指作人质。谓将人作为抵押品,这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惯例。

:国的都城。

市:集市

之:代词,这里指“市有虎”这件事。

信:相信。

夫:语气词,用于句首,表示下文要发表议论,现代汉语没有与此相应的词语。

明:明白,清楚。

然:可是。

去:距离。

议臣者:议论我的人。议:议论。这里是非议,说人坏话。

愿:希望。

察:观察,仔细看,明察。

反:通“返”,返回。

得:能够(得到)。

见:拜见、谒见。这里指召见。

拓展:

成语:三人成虎

启示: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进行考察、思考,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普遍,不加辨识,轻信谎言,就会让人犯错误。

28、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注释

初:开始时。

执:握,持,拿。

亦:也,仍然。

计:计谋,办法。

俄:一会儿,不久。

老父(fǔ):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

吾:我。

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矣:了。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以:用。

遂:于是,就

拓展:

鲁人,做事不会思考,死板的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的意见。

29、吴起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咱约定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等待您一起吃。”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这样的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三军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昔:从前。

故人:老朋友。

期:约定。

明日:第二天。

令:命令,派。

方:才

之:代词,指“老朋友”

俟(sì):等待

恐:恐怕;担心

可:行;可以

信:信用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讲信用。

欤:语气词,吧

.宜:应该

拓展:

成语:自食其言

启示:做人要讲诚信,别人才会信任你。

30、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文

  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可以离开了!”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保全性命),这哪里是我的行为呢?” 贼兵来了之后,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后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于是调动整个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留。

注释

疾:病。

值:正赶上。

语:对…说

子:尊称,相当于“您”

去:离开

败义:毁坏道义

岂:难道

既:已经,在……之后。

一:整个

止:停留

委:丢下;舍弃

遂:于是

班军:调回,班:撤回

还:回去

并:都

拓展:

道理:做人应该讲情意,舍生取义的义举不仅救了他人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乃至一个! 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友忠诚、舍生取义、重情义、把情意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31、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翻译

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养的猴成为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们的心意,猴们也懂得老人的心意。老人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们的欲望。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猴们的食物,害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足够了吗?”众多猴子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狙:猴子。 解:了解,理解,懂得。

意:心意。得:懂得。损:减。口:口粮。

充:满足。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会儿,不久。匮:缺乏。限:。

恐:恐怕。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诳(kuáng):欺骗。之:代词,它,代指猴子们。

与:给。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实”。朝:早上。

足:够,足够。众:所有的。皆:都。

拓展:

成语:朝三暮四: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32、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哭泣。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吃。”妻子到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和儿子不可以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注释

1.彘(zhì):猪。

2.曾子之妻之市:第一个“之”的意思是“的”。第二个“之”的意思是“到,往。”市,集市。

3、反,通假字。返。返回。

4、女:同“汝”,你的意思

5.适:往。

6.特:只是。

7、戏:开玩笑。

8.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

9.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10.烹(pēng): 烹饪,煮。

拓展

道理: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这种教育方法是可取的。

33、师旷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翻译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高兴时,他就叹息着说:“没有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 您撞谁呀?”师旷说:“现在有个在旁边说话的小人,因此我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旁边的人都要求除掉(杀死)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注释

喟然:叹息的样子

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

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

援:执持,拿。

被:通“披”,披着。衽:衣襟、长袍。

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

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除:清除,去掉。除之:除掉他

故:所以

释:放

34、嫦娥奔月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翻译

以前,后羿在山里面狩猎。在月桂树下遇到了嫦娥。两个人就用月桂做证明,结成了夫妻。

等到到了尧的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杀死了花草树木。老百姓都没有吃的东西。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等各种怪兽都出来祸害百姓。尧就派后羿杀掉了这些怪兽,百姓们都很高兴,推举尧作为天子。

  后羿在西王母那里要到了不死药,托付给嫦娥保管。逢蒙前去偷不死药,偷窃不成功,就想害死嫦娥。嫦娥没有可以用来对付逢蒙的办法,就吃下了不死药飞到了天上。但是他不忍心离开后羿,就留在了月宫里。广寒宫里寂寞孤单,嫦娥很失落,没有什么可以打发日子,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要配制出能够飞天的药物,以便可以重新回到人间。

  后羿听说嫦娥分到月亮上离开自己了,很背痛不想活了。月母被他的真诚感动了,允许嫦娥在月圆的日子里和后羿在月桂树下面见面相会。民间有很多人都听到了他们相会时的窃窃私语。

35、枭将东徙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

猫头鹰预见了斑鸠。

斑鸠说:“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迁移。”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为这个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注释

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

逢:遇见,遇到。

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

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

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

将,打算、准备。

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

东徙(xǐ):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

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

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

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

更(gēng):改变。

犹(yóu):仍旧,还。

拓展:

启示:“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毕竟“治根不治本”不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任何事都应从其本身着手,从而解决问题。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

36、外科医生

有医者, 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酬。裨将曰:“镞在膜须亟治。”医曰:“此科之事,不意并责我。”裨将曰:“呜呼,世直有如是欺诈之徒。”

译文

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有一个副将从前线回来,被飞来的箭射中,深入到肌肉里了,请(那)医生让他给自己医治。医生就拿并州生产的剪刀剪去了皮肉外面的箭,然后跪在地上讨要酬劳。副将说:“箭头还在肌肉里,必须赶快医治。”医生说:“这是科的事,你不应该要求我医治”。副将说:“世上竟然有这样的欺诈的人。”

注释

善:这里有精通、擅长的意思。

裨将:副将。

阵回:从阵地回来。

中:被击中。

流矢:飞来的箭。

膜:这里指皮肉。

延:邀请。

持:拿着。

并州:古代地名,生产锋利的刀剪。

矢管:箭杆。

请酬:请求赏钱。

簇在膜者须亟治:箭头还在肉里,必须赶快治疗。簇,箭头。亟,赶快。

此科事,不意并责我:取肉的箭头是科的事,没想到也一起要求我来治疗!并,一起。责,要求。亟:赶快

直:竟。

拓展:

我们做事可不要像他那样不从实际出发,只从表面看问题,而要认真负责,讲效,并千万不要上骗子的当。

37、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小时候失去了父亲,在他八岁的时候,给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经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讲解朗诵,很喜欢,于是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奇怪,便去寻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徐子盛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停下来。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这本经书。

注释

少孤:少,年少;孤,幼年丧父

明:精通;懂得。

授:传授;教。

诸:所有的。

好:喜欢,爱好,喜好。

怪:对......感到奇怪。

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樵薪:砍柴。

苦:干苦活。

庐:屋,此指书舍。

欲:想要,欲望。

笞(chi).:用竹鞭鞭打。

数:几。

拓展

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学习须勤奋。承宫的特点是好学上进,吃苦耐劳学习要有毅力方可成大业。

38、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有背着盐的和背着柴的人,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阴下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久久没得出结果,就去官府告状。惠让他们出去,回头看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击,看见(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它的实情了!”再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背柴的人于是趴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注释

1.负:背。

2.薪:柴。

3.同释重担:(两人)同时放下重担。同,同时一起;释,放下。

4.且:将要。

5.藉:垫、衬

6.惠:惠,(今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7.遣:使,令, 让 。

8、顾:回头看。

8.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9.拷:拷打。

10.群下:部下。

11.咸:都。

12.盐屑:盐末。屑,碎末

13.实:事实。

14.乃:才

15.就罪:承认罪过。 

拓展:

道理:1.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2.人与人交往之中一定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不良的行为。3.处理问题要具备丰富的生活常识、经验,再加之细心观察,以及善于思考。4.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贪图小利。

39、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很聪明,超过别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

欧阳修开始在任职,自号叫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被贬官放逐,到了好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注释

母:母亲氏

守节自誓:自己下决心不改嫁

诲:教导,训导

荻:与芦苇同类,这里指荻杆

画地学书,书:书法,书写

辄(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声:声誉

及:到……的时候

天资刚劲:生性刚直

机阱:设置机弩的陷阱。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复多次

40、多歧亡羊

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子之竖追之。子曰:“嘻!亡一羊何 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子戚 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 而损言笑者何哉?”子不答。(追者之众 一作:追之者众)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翻译

  子的邻人丢失了一只羊。那人率领了许多亲戚朋友一道去寻找(丢失的羊),又请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子说:"唉!走失了一只羊,何必要这么多人去寻找呢?"邻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子的家僮回来后,子问:"捕获羊了吗?"说:"丢掉了!"子问:"怎么(为什么)会让羊走失呢?"邻居说:"每条岔路的中间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要往哪条路走,所以只好回来了。"子听了,脸色变得很忧伤,很长时间还不说话,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便请问子说:"羊是卑贱的畜生,而且又不是老师的,为什么为了这个减少了说话欢笑呢?"子没有回答他们……心都子就说:"大路因为岔路多了而走失了羊,读书人则因为不能专心一致而葬送了一生。"

注释

党:家族亲属。

竖:未成年的童仆

反:通“返”,返回

戚然:悲伤的样子

怪:以......为怪

多方:不能专心致志

损:减少。

拓展

启示:在研究一门学问时,要把握方向,注重领会其实质,而不要被各种表象所迷惑。

41、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盾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这个坚固的盾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这竿锋利的长矛,对于任何坚固的东西没用刺不穿的。”有人说:“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应了。那么,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鬻(yù):卖.

誉:赞誉,夸耀。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弗:不

应:回答。

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拓展:

成语:自相矛盾。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42、王勃故事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翻译

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命令他的女婿作一篇序以便向宾客夸耀,于是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大家都不敢担承。到王勃那里,竟漫不经心地接过笔来,也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上厕所,暗中派遣下属窥探王勃的文章,随时汇报。汇报了一两次之后,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吃惊地说:“这是个天才啊!”连忙请他将文章全部写完,宾主尽欢而散。王勃写作文章、,刚开始并不精密思索,先研磨数升墨汁,然后畅快地喝酒,拉过被子蒙头躺在那里,等醒来之后,拿过笔来就写完全篇,不更改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

注释

宿:事先。序:古代的一种文体。王勃最出名的文章就是《滕王阁序》。

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

勃:指王勃。

泛然:轻松、愉快之意。

语益奇:语言文字更加奇妙。

矍(jué):惊惶貌。

属(zhǔ)文:写文章。属,写作。

寤:睡醒。

易:更改

43、虎求百兽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翻译

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 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掉它们。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领袖(掌管百兽),今天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可信,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各种野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认为真是这样(认为这样是对的),所以和狐狸一起行走,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穿盔甲的将士上百万,把这些将士都归属于昭奚恤管理。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这就好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注释

荆宣王:楚宣王。

莫:没有,没有人。

对:回答。

求 :寻求,寻找。

无敢:不敢。

天帝:上天。

使:派遣、命令。

长(zhǎng):长官,首领。这里作动词,意为“做……首领”,掌管。

逆:违抗。

以......为......:认为......是......。

不信:不真实,不可靠。

走:逃跑。

以为:认为。

然:认为......正确。

故:所以。

畏:害怕。

是:这

遂:于是,就。

拓展:

成语: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启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也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44、鹬蚌相争

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且伐燕,燕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

  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替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路过易水河,看见一只河蚌刚刚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就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掉的河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来,明天你的嘴出不来,就会有死掉的鹬。’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国将要讨伐燕国,燕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这件事。”惠王说:“好吧。”于是停止(了讨伐燕国的计划)。

注释

且:将要。

伐:讨伐,攻打。

方:刚刚。 

曝:晒。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熟:仔细。

拓展:

成语: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45、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老头一个人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经去冀州、雍州远游,但是没有登过泰山,你有意和我一起去吗?"甲翁说:"这座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我已经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话,不对啊!以前的愚公,将近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们这些人才刚过六十岁,有什么老的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前往泰山。越过钱塘江,渡过长江,到达了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我。"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爬到半山腰了。

注释

1.昔:以前.从前

2.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邑:城市。

3.妻子:妻子和孩子

4.叟:老头

5.而已:罢了

6.携:携带

7.第:房屋、宅子、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一带

13.是:这 

14.然:但是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承担。

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5.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6.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拓展:

启示: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46、寇准读书

初,咏在,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公谓我矣。”

翻译

起初,咏在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的时候,恰好咏从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很多酒食款待咏。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要教导我吗?”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明白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笑着说:“这是先生在说我啊。”

注释

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谓:对……说。

严:敬重。

供帐:举行宴请。

及:到了......的时候。

还:返回。

具:备办。

待:接待。

将:将要。

去:离开

适:恰好。

谕:明白。

徐:慢慢地。

拓展:

1、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2、咏足智多谋,敢于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说话注意方式,不会正面指出其不妥之处,语气委婉得体。

47、林琴南敬师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翻译

闽县人林纾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这件事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

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阂县(今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

亟(jí):急忙。

负:背。

却:推却,推辞。却之不恭里的却也是这个意思。

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

呼备:叫人准备。

赍(jī):携带。

48、董行成

唐怀州河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翻译

唐朝怀州河县的董行成能够分辨出对方是否贼匪。 有一名贼人在河阳长店偷了行路人的一头驴和皮袋,在天快亮的时候来到怀州境,董行成走在街上,看到了他,就大声喝道:“你这贼子给我站住!立即从驴上下来!” 那人一听立即下驴认罪。 有人问董行成凭什么知道那人是贼,董行成说:“这头驴走得快都流汗了,不是长途行走的;这人见了路人也会拉缰绳从远处绕路,这一定是他胆怯害怕;因为这个我判定他一定是贼。” 董行成将盗贼送到县衙,不一会儿,驴的主人寻着踪迹找来了,实际情况和董行成说的一模一样。

注释

策:辨认

至:到

遂:于是

人问何“以”知之:凭借

以此知“之”:代词,代这个小偷

49、桑生树

南顿助,于田中种禾,见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溉灌。后人见桑中反复生,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翻译

南顿人助,在田里种禾苗,看见一个核,想把它带回去 ,又回头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面有土,所以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忽然长出了子,以为是神(感觉奇怪),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休息,说:树君如果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感谢。眼痛是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人盲目符合,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来树下许愿拜祭的车、马在常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注释

顾:回头看,看见。

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

众犬吠声:一种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

翕(xi)赫:轰动、惊动。

滂沱:原来形容雨很大,这里指摆满了酒肉。

语;转告。

间;过了。

乃;这。

拓展:

这个故事批评了那些不进行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人们,以及这种不正常的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社会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50、宋定伯捉鬼

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翻译

  的人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想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两个就一起走。

  (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 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着走。”宋定伯说:“非常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比较)重。”宋定伯于是又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

  走着快要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声惊叫,要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石崇说:“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注释

:古郡名,今省市。

诳(kuáng):欺骗。

复:又。

习:熟悉。

故:所以。

宛市:宛,即;市,市场。

亟(jí):疲劳。

递相担:轮流相互背负。

卿(qīng):您,敬称。

略无重:几乎没有重量。

了无:一点也没有。

漕漼:涉水的声音。

着:放置。

急持:紧紧地抓住。

咋咋(zé):像声词。

索下:要求下来。

负:背。

值:遇到。

作:发出。

唯:只。

故:原因,缘故。

唾之:用唾液吐他。

拓展

它通过逢鬼、骗鬼和捉鬼的描写,赞扬了少年宋定伯的机智和勇敢,说明鬼并没有什么可怕,人完全可以制服它。

文档

【爱上小古文】小学生文言文详解50篇

小古文50篇第1篇氏之子第2篇学弈第3篇元方候袁公第4篇叶公好龙第5篇揠苗助长第6篇孟母三迁第7篇一毛不拔第8篇愚人食盐第9篇刻舟求剑第10篇伯牙绝弦第11篇文侯与虞人期猎第12篇画蛇添足第13篇掩耳盗铃第14篇精卫填海第15篇世无良猫第16篇人买履第17篇读书要三到第18篇晏子使楚第19篇富人之子第20篇北人食菱第21篇滥竽充数第22篇智子疑邻第23篇父善游第24篇晏子谏杀烛邹第25篇铁杵磨针第26篇邴原泣学第27篇三人成虎第28篇截竿入城第29篇吴起守信第30篇荀巨伯探友第31篇朝三暮四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