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学的思维特点:
(1)比较(2)演绎(3)类比(4)探讨(5)以表知里(6)由果析因
二、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护理:中医整体护理观,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其身心需要、恢复健康为目的,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临床护理模式。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界的关系3.整体护理
(二)辩证施护:
1.运用中医的四诊进行护理评估:(1)望诊(2)闻诊(3)问诊(4)切诊
2.运用中医的辩证方法指导辩证施护:辩证施护施中医护理的特点,中医护理以“辩证施护”为核心,但也包含有“辩病护理”与“对症护理”的内容,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即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在治疗与护理方法上也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同一治疗与护理方法。
三、中医护理的原则:
中医护理原则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四诊所收集的主观、客观资料为依据,对护理个体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根据护理个体不同的病证,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法则。具体有:
(一)扶正去邪:
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各种治疗与护理手段,如药物、药膳、饮食、锻炼、养生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预防疾病的目的。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祛邪,就是消除病邪,达到祛除邪气、恢复正气的目的。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病证。祛邪法有解表、攻下、利水、消导、破血、消痰等。
(二)调整阴阳:
调整阴阳是临床辩证治疗与护理的根本法则之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即阴阳出现偏盛偏衰所致。调整阴阳包括:
1.损其偏盛:损其偏盛是用于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的护理原则。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应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以清泄其阳热;如阴寒内盛的寒实证,则应用“寒者热之”的方法,以温散其阴寒。
2.补其偏衰:补其偏衰是用于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的护理原则。如阴虚、阳虚或阴阳两虚等,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进行护理。如阴虚不能制阳,常表现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则应补阳以制阴。若阴阳两虚,则应以阴阳双补法进行治疗与护理。
(三)护病求本:
“治病必求其本”是指护理与治疗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护理和治疗,这是辨证施护与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和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从诸多复杂的因素中找出病变的本质,进行有的放矢的治疗和护理。例如头痛一证,可以有外感、血虚、气虚、痰湿、淤血、外伤等多种因素引起,要做好护理治疗就必须找出其原因所在,然后分别采用解表、养血、补气、燥湿化痰、活血化瘀等有关方法进行护理治疗。这种针对病因、病位和病变性质所进行的护理与治疗,就是护病求本的原则。
1.正治与正:正治与正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与,又称“逆治逆”。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属正治正的范畴。
2.反治反:反治反护,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不一致情况下所实施的治法和,又称“从治从”,即 顺从其疾病的现象而治护的方法。常用方法包括:
(1)热因热用:用温热药、温热,治护热的症状表现的方法,称“热因热用”法。但其实质为寒证,热证是为其假象,又称假热,故治护宜取温热。此法适用于真寒假热病证。
(2)寒因寒用:用寒凉药、寒凉,治护寒的症状表现的方法,称“寒因寒用”法。其实质为热证,寒证是为其假象,又称假寒,故治护宜取寒凉。此法适用于真热假寒病证。
(3)塞因塞用:用补塞药、补塞,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方法,称“塞因塞用”法。其实质塞证是其假象,又称假塞,故治护宜取补塞。如中气不足,脾虚不运所致腹胀便秘,宜用补中益气、温运脾阳的治,而不用通利的方法,就是“寒因寒用”法。
(4)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通利的,治护通泄症状的方法,称“通因通用”法。其实质上通泄病的病因是实证,如因积滞伤食所致腹泻,宜取攻下治,就是“通因通用”法。
(四)标本缓急:
标,即指现象。本,即指本质。中医学标与本的含义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从正邪关系分,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本身分,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新旧或发病先后分,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部位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等等。在临床实践中,标本所指应随具体情况而定。标本在治疗与护理中,有“急则护(治)标”、“缓则护(治)本”即“标本同护(治)”的不同。
1.急则护(治)其标法:是指标病甚急的情况下,如不先护其标病,就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总体治疗,此时应采取急则护(治)其标法。
2.缓则护(治)其本法:是指从疾病根本着手的护(治)之法,大都用于症状与病势较缓的病证。
3.标本同护(治)法:标病、本病同时俱急,不允许单一护(治)标或单一护(治)本时,可采取标本同护(治)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五)同病异护,异病同护:
同病异护:一般情况下,相同的病证,应该有相同的。但由于病因及病理发展阶段的不同,或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同一病种也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候,因而也不同,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不同,在护理上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的区别。
异病同护: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病证,应该有不同的。但有时几种不同的病,如具有同一证候,也可以用同一种护理方法,这就是“异病同护”。如久泄脱肛、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如果它们同属中气下陷,就可用补中益气的方法来进行护理,如给予健脾宜气之剂,避免负重,局部用五倍子、白矾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缩,或针灸百会、关元等穴位以补中益气。
(六)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1.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确定保健、养生、用药、护理的原则,称为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根据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的特点来确定临床护理的原则、保健及用药,称为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护理原则,称为因人制宜。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个体特点,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的个体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护理原则。
(七)预防保健:
预防保健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两方面入手。如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锻炼体魄、调摄饮食、劳逸适度、避其邪气、药物预防、人工免疫等。
2.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的初始阶段,应力求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及传变。如早期诊治、适宜护理;积极治护、防止传变。防止传变包括阻截病传之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