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民族中学 张鸿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关于本框的学习,要求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原理及四个表现;懂得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利用人类探月的视频材料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和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小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讨论,集体探究情景问题,小组相互补充完善并形成结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进行总结精讲(重点、难点、易混点),构建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归纳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法、讨论法
2、事例分析法(情景探究)
3、自主合作学习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流程】:
利用情景 导入新课 →→ 自主合作 完成学习目标
↓ ↓
↓ ↓
课堂小结 巩固提升 ←← 设置情景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人类探月视频材料
教 师:看完以上的视频材料,我们知道:人们总结出了月球十个方面的认识,而关于月球的详细信息最终还要通过世界各国以及许多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活动来获得,可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 书)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明确目标 自主学习
读 | 问 | 答 |
阅读P119---120页第1段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现在哪些方面? | 1、 |
阅读P120第4段----121页第4段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 2、 |
阅读P122第3段 | 3、认识的目的是什么?人们对待学习知识目的的态度中,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 3、 |
阅读P123第2段 | 4、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 4、 |
阅读P123第4段 | 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 5、 |
环节二:情景设疑 小组探究
(板 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多媒体展示:
背景材料一:经过半个多世纪艰苦的探测,人们对月球有了进一步认识,进入二十世纪后,世界各国正在努力掀起探月热潮。目前,已经探测出月球蕴藏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一方面是太阳能;另一方面是人类未来将要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的原料氦-3,它能支持地球上万年的能源需求。月球没有磁场,地基稳定,是很好的科学实验基地,也是登上火星的跳板。
探究问题一:经过半个多世纪对月球艰苦的探测活动,已经探测出月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和能源,人们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这体现了本框题的什么哲学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体现了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判 断:人的知识,一是来源于亲自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所以认识的来源应该是实践和书本。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言、评价
教师点拨:认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里固有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而且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认识的来源———实践
认识的途径———间接经验(读书学习)和直接经验(实践)
(板 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多媒体展示:
背景材料二:人类探月,在1959~1976年期间,发展了月球硬着陆、软着陆和绕月飞行技术,1969年最终实现了人类登月。从月球上带回大量岩石、土壤样品,为人类研究月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90—2010年月球探测器不断改进,解决了许多探月难题,但是载人航天充满着风险与挑战,前苏联载人飞船的6次试发有3次以悲剧告终,至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探究问题二:人类在多次的探月实践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通过多次的探月实践,使月球探测器不断改进、技术设备不断更新,为人类获取更多的数据、图片和样本,提高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推动了人类的探月活动。这体现了本框题中的什么哲学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言、评价
教师点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过 度):师 问: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指的是什么?
生 答:第一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教 师: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实际上是认识的任务,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实际上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人们获得的理性认识如果不用于指导人们的实践,这种理论再完善也没有存在的价值,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
(板 书)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多媒体展示:
背景材料三:1990年日本发射了“飞天”月球探测器;1998 年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2003年9月 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 在格林尼治时间顺利升空;2004年2月 我国公布了首次探月计划;2007年日本“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成功升空;2008年10月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一号”发射 升空;2010年10月1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绕月探测卫星。每一次的成功发射后留下的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类正是在这业已形成的经验基础上引领着新一轮的探月征程。
探究问题三:每一次月球探测中积累的经验将引领着新一轮的探月征程,对人类的探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体现了本框题的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言、评价
教师点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过 度):认识不仅要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而且还要在实践中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发现其正确与错误。下面请看大屏幕。
(板书)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多媒体展示:
背景材料四:月球上到底有没有水?长期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话题,很多研究暗示月球两极有冰,但科学家始终无法证实。2008年10月印度“月船一号”发射成功,2009年8月传来的数据显示,月球表面有水。
2009年10月9日美国传感卫星守望者飞船和半马人座火箭撞月成功,科学家根据撞月所得的尘埃数据和图像进行研究,于11月13日宣布月球上有水的结论。
探究问题四:印度“月船一号”曾证实月球有水,但是美国又再一次花大量资金先后两次撞击月球,科学家根据撞月所得的尘埃数据和图像进行研究,最后才证实月球上有水的结论。这体现了本框题中的什么哲学观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发言、评价
教师点拨: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环节三:课堂小结 巩固提升
1、知识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的标准。因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易混知识
①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
②认识的根本目的与认识的根本任务。
三、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论述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比认识更重要。
(2、关于认识来源正确的说法是 ( )
A、客观事物是人类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3、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 )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性的活动。
③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④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A、① ③ B、① ④ C、② ③ D、② ④
(二)主观题
据医学史料记载,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个道理的?
参
1、选择题 (1、B (2、C (3、D
2、主观题
答:第一、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治病救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从输羊血到人血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一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接受输血者的死亡,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最终因为发现血型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