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国养猪生产的优势:猪种资源丰富;地方猪种繁殖力高;猪肉品质优良;生猪生产成本低,价格优势明显。
*二、衡量养猪生产水平的主要指标
存栏数:指上年末(或年初)的饲养量
产肉量:总产肉量(中国居世界第一),人均居40位
出栏率:是衡量母猪年生产力、肉猪生长速度和设备利用率的重要指标。
平均胴体重:屠宰后猪群的平均胴体重量。
每头母猪年提供的出栏肉猪数:每头能繁殖的母猪年提供的出栏猪数是衡量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
存栏猪产肉量=平均胴体重×出栏率
*三、中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生态养猪、农牧结合型养猪、养猪产业化发展。
生态养猪:利用自然资源(水、热、生物、太阳能等)、人力、财力等,通过物能的多次循环利用、增值而获取最大的生物量。
农牧结合型养猪:利用种植业与养猪业间的协同关系,形成能量和物质流动的生态闭环,以农养牧、以牧促农。
养猪产业化模式:通过龙头企业衔接生产、加工、流通,带动生产者进入大市场。
第二章 猪的生物学特性
一、猪的生物学特性*
1、繁殖率高,时代间隔短
2、食性广
3、饲料转化率高
4、生长期短、发育快
5、屠宰率高
6、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7、嗅觉、听觉敏锐、视觉不发达
8、适应性强,分布广
9、喜清洁,易调教
10、喜漫游、群居、位次明显
二、猪的行为学特点*P19
1、采食行为(喜香甜脆,怕苦咸)
2、排泄行为(定点)
3、群居行为
4、斗争行为
5、性行为
6、母性行为
7、活动与睡眠
8、后效行为
9、异常行为
第三章 猪的品种
猪的经济类型:瘦肉型、脂肪型、兼用型
一、中国猪种类型的划分
划分原则: 根据猪的起源、生产性能、外形的特点、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一)按农业区域划分: 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高原型。
1、华北型 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代表猪种:东北 西北八眉猪。
2、华南型 该区域位于热带和亚热带。代表猪种:云南的滇南小耳猪、广西的陆川猪。
3、华中型 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巴山和武陵山以东的地区。代表猪种:湖南宁乡猪 湘西黑猪
4、江海型 江海型猪种主要分布于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代表猪种:太湖猪
5、西南型 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 内(四川)、 荣昌猪(四川)
6、高原型 青藏高原。藏猪 甘肃合作猪
(二)按培育方法及来源划分
我国地方猪种
我国培育猪种
国外引入猪种
1、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
繁殖力强 :母猪性成熟早 、排卵数多 、产仔多、公猪睾丸增重快、精液中首次出现精子的时间早
抗逆性强:抗寒力与耐热力、耐粗饲能力、对肌饿的耐受力、高海拔适应性。
肉质优良:肉色、PH值、保水力、肌肉大理石纹、肌肉组织学特性。
生长缓慢,早熟易肥,胴体瘦肉率低
2、中国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三类地方猪种应重点保护:有着特殊种用性能的猪种;最能适应特定环境条件的生态型猪种;驯养历史悠久,有着特定历史文化价值的猪种
3、地方猪种的利用*
☐根据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研究在繁育体系中的适应地位
☐作为育种素材,培育新的品种或品系
☐积极发掘部分地方猪种特殊资源的利用价值
4、保种方法*
(1)非活畜保种:冻精、冻胚。(2)原位保种
二、国外猪种简介
1、长白猪 Landrace (译名:兰德瑞斯) 毛白色、体躯呈流线型 ,前轻后重
头狭长,颜面直,耳大向前下方倾斜
2、杜洛克 (Duroc or Duroc-Jersey)被毛金黄色---红砖色、耳尖部软而下弯、大腿肌肉丰满
3、汉普夏 Hampshire体躯较长,后躯丰满,肌肉发达,前肢白,后肢黑。嘴较长而直,围绕前肢和肩部有一条白带,白带长度不超过体长的四分之一,身体其它部分为黑色
4、皮特兰猪 Pietrain体躯呈方型,体宽而短,四肢短而骨骼细,肌肉特别发达,被毛灰白,夹有黑色斑块,还有的杂交部分红色,耳中等大小
三、国外引进猪种的特点
生长速度快
屠宰和胴体瘦肉率高
饲料利用率高
繁殖性能较差
肉质欠佳
抗逆性较差
第四章 猪的育种
一、猪育种的意义:
•使猪群的重要经济性状得到遗传改良
•有计划、有目的、有依据、有控制地繁殖后代
•使群体基因频率得到改变
*(育种的核心是选择)
二、数量性状的选择
定义:个体间在表型上不能明显区分为不同类型而只有数量差异的性状。
(一)繁殖性状
1.产仔数(litter size):产仔数和产活仔数
2.初生个体重(weight at birth)和初生窝重
3.泌乳力:20日龄仔猪全窝重
4.断奶性状:断奶重(断奶个体重,窝重)、断奶头数
(二)生长性状
1.育肥性能
生长速度 一般用仔猪断乳至上市期间体重的平均 日增重表示:
平均日增重(g)= 结束重—起始重/育肥天数
也可用体重达到100kg的日龄作为生长速度的指标,或用达到一定日龄时的体重作为指标 。
2、饲料转化率 也称耗料增重比或增重耗料比,常用性能测定期间每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来表示。
饲料转化率= (育肥期饲料消耗量 / 结束重—起始重)×100%
3、日采食量 用平均日采食量表示,可反映猪的食欲好坏
日采食量=育肥期饲料消耗量÷育肥天数
(三)胴体性状
1.胴体重(carcass weight) 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为胴体重
2.屠宰率 屠宰率(%)=(胴体重÷宰前重)×100%
3.胴体长
胴体斜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 与胸骨交界处的长度。
胴体直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颈椎前缘中心点的长度。
4.背膘厚: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
5.眼肌面积(loin muscle area) 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
眼肌面积(cm2)=眼肌宽度(cm)×眼肌厚度(cm)×0.7
6.腿臀比例:沿腰椎与荐椎结合处的垂直线切下的腿臀重占胴体重的比例
腿臀比例=(腿臀重÷胴体重)×100%
7.瘦肉率(carcass lean percentage)
胴体瘦肉率(%)=瘦肉重/(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100%
胴体脂肪率(%)=脂肪重 /( 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100%)
8、宰前重:被测猪只体重达100kg后,停食24h的空腹体重称为宰前重(停食但不停水)。
9、空体重=宰前活重-(胃、肠、膀胱内容物重量)
(四)肉质性状
•肉色(meat color)
•肌肉pH值
•肌肉大理石纹
•失水率
•熟肉率
•贮存损失
•肌肉嫩度
•肌内脂肪含量
二、选 种
1、种公猪要求:活泼好动 、四肢粗壮、结实高大、胸背平腰长、体形优美、腮肉小、头小肩轻、臀部丰满结实、睾丸发育匀称 、左右睾丸对称 、大而明显、阴囊紧缩而不下坠、包皮没有较多积液、腹部大小适中 、乳头 7对以上并排列整齐匀称、成年公猪最好选择见到母猪能主动爬跨、猪嘴含有大量白沫、性欲旺盛的。
2、种母猪要求:生殖器官要求发育正常、阴户不能过小和上翘 、应选择阴户较大且松弛下垂的个体 、有效乳头应不低于 6对、分布均匀对称 、四肢要求粗壮坚实有力且结构良好、后躯较宽、脊背平直有弹性、被毛光滑有亮泽、食欲旺盛、行动灵活。
*三、种猪性能测定
1、猪核心群的选种工作包括三个步骤:性状测定、遗传评估、种猪选留
此三种步骤的基本要求:严格测定、准确评估、强度选择
2、种猪性能测定:按测定方案将种猪置于相对一致的标准环境条件下进行度量的全过程。
3、种猪测定制度: 根据遗传学理论,按照改良计划和育种目标,设置标准化的条件准确度量和评定种猪,使种猪某些需要改良的性状得到最大的遗传改进量,从而制定的整套测定方案与技术操作规程
测定站测定:将育种群种猪集中到中心测定站,在 同一标准化环境条件下进行,经测定的优良种猪引入人工授精站,也可拍卖引入其他育种群,测定结果信息应用于全国。
另外还有现场测定(场内),同步测定。
4、种猪性能测定的目的:
为了创造相对标准的、统一的、长期稳定的环境条件
使供测猪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
对其性能做出公正的评价
为养猪生产者选购种猪
育种工作者选择优良种猪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5、 公猪性能加同胞测定:在公猪性能测定的基础上,每窝加选1头去势公猪和1头母猪;即每窝3头为一个测定组;公猪单栏饲养,其余的同胞关在一个栏内;自由采食,按栏计料;当同胞测定猪体重达100kg结束育肥;测定后进行屠宰;测定胴体品质。
***四、种猪性能测定基本原则
测定方案的效率;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测定方案的可行性。
***五、种猪测定站测定的技术操作规程:P76
六、杂交系统的运用
1、杂交:指不同品种、品系或类群间的交配系统。
2、杂种优势:杂交所得的后代成为杂种。杂种个体通常表现出生活力和生殖力较强,生产性能较高,其性状的表性均值超过亲本均值,这种现象成为杂种优势。
3、特殊配合力:两种群特定杂交组合的后代均值减去两种群一般配合力和所有种群间杂交的后代均值。
第五章 猪的营养与饲料
一、影响猪采食的因素:生理因素(包括遗传、生理阶段、体重等);饲养方式(种性);饲料因素 (包括适口性、形态、营养组成);环境因素。
二、猪的营养需要:是指猪体维持生理机能活动和生产活动对能量、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的需要量。通常是按每日每头猪的需要量衡量。
1、维持需要:猪体的生理机能活动的营养需要。
2、生产需要:生产产品(生长、肥育、繁殖、泌乳等)的营养需要
三、猪的必需氨基酸10种: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精氨酸、 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
维生素:控制和调节物质代谢
四、必需氨基酸:指的是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
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机体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五、猪的饲料
(一)、猪的饲料分类
1、根据来源分:植物性、动物性和矿物质饲料。
*2、按照营养来划分:(1)蛋白质饲料(2)能量饲料(3)粗饲料(4)青饲料(5)青贮饲料(6)矿物质饲料(7)维生素饲料(8)添加剂饲料
(二)、*3、蛋白质饲料:饲料的绝对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在20%以上、粗纤维含量少于18%的饲料。
4、油饼类饲料:指油料籽实提取大部分油脂后的残余部分,包括大豆饼 、棉籽饼、菜籽饼、花生饼、芝麻饼和亚麻仁饼等。
5、动物性蛋白质饲料:
优点:鱼粉、血粉、骨肉粉之类,含能量和矿物质较高。猪必需的氨基酸的含量也较完全,粗蛋白质含量达55-84%,赖氨酸尤其丰富。
缺点:蛋氨酸略少,血粉还缺乏异亮氨酸。
使用:在育肥后期不宜多喂,以免影响屠体的品质。另外,考虑传染疾病等因素,在生产中要使用。
发展:蚕蛹、家蝇、蚯蚓。
6、能量饲料:饲料的绝对干物质中CF少于18%、CP少于20%的饲料。
7、粗饲料:在猪的日粮中适当添加粗饲料的作用:不仅可以填充胃肠,满足猪的饱腹感,而且有助于刺激肠胃蠕动,促进消化功能。
8、猪配合饲料: 是根据猪的营养需要及饲料资源状况,将多种饲料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饲料产品。是以猪的营养需要和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研究结果为基础,设计出营养平衡的饲料配方,按规定的工艺流程生产的具有营养性和安全性的商品饲料。
9、配合饲料的分类
(1)按营养成分分类:添加剂预混料 、浓缩饲料 、全价配合饲料
(2)按饲料的物理性状分类:粉状饲料 、颗粒饲料 、膨化饲料 、液体饲料 。
(三)、饲料配合的步骤; ①选用合适的饲养标准;②选用合适的原料 ;③正确计算饲料配方。
五、添加剂饲料
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有氨基酸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和微量元素添加剂。
非营养性添加剂:生长促进剂、饲料保存剂(抗氧化剂、防霉剂)、驱虫保健剂(磺胺类、呋喃类药物)及其它添加剂(调味剂、着色剂)
六、猪配合饲料
1、概念:是根据猪的营养需要及饲料资源状况,将多种饲料原料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混合,按规定的工艺流程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饲料产品。
2、配合饲料的分类
按营养成分分类
(1)添加剂预混料 指由一种或多种饲料添加剂与载体或稀释剂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2)浓缩饲料 是指由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的均匀混合物。
(3)全价配合饲料 除水分外能完全满足动物营养需要的配合饲料,不需添加任何成分就可以直接饲喂
按饲料的物理性状分类
(1)粉状饲料 粉状饲料是指多种饲料原料的粉状混合物。
(2)颗粒饲料 指用压模将粉状饲料挤压而成的粒状饲料。
(3)膨化饲料 指经调质增压挤出模孔和骤然降压过程制得的膨松颗粒饲料。
(4)液体饲料 这类饲料主要包括糖蜜、油脂、矿物油、某些抗氧化剂、某些维生素、液体蛋氨酸、代乳料等。
七、酶制剂的应用原则及作用
①最大限度地提高饲料原料的利用,降低饲料的成本;
②提高饲料的消化率;
③补充内源酶不足,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减少疾病发生;
④减少动物体内矿物质的排泄量,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第六章 种猪生产
一、猪场饲养管理原则:猪的类群;合理分群;制定饲养方案(肪的沉积取决于能量水平的高低肌肉的增长则取决于蛋白质的多少);改善饲喂方法;重视环境条件,防暑降温;制定合理的工作日程;做好报表统计工作;制定切合实际的免疫驱虫程序;
二、种公猪的饲养与管理(提高精液品质)
1、养好公猪的关键有三条:平衡的营养、适当的运动、合理的利用(保持三者间的平衡)
2、种公猪的管理:单圈饲养、适当的运动、刷拭修蹄、适宜的环境条件(防暑防寒)、定期体检精液品质、固定配种舍、卫生防疫。
3、种公猪的合理利用
配种年龄 过早或过晚配种,不利于公猪的 健康, 一般需达到体成熟和性成熟才能使用。
配种 适宜的利用强度,青年公猪(1-2岁),每周配种或采精2次,成年公猪2天配种1次或采精1次,在配种繁忙时,加强营养(在饲料里添加鸡蛋),每天使用1次,连续使用要注意休息。老龄公猪应及时淘汰更换。
*4、配种安排 :配种应在吃料前一小时或吃料后两小时进行。若喂料或运动后即配种,对其健康不利。
5、日粮配制原则:饲料新鲜质量好;配料种类多;鱼粉骨粉加食盐;采精勿忘喂鸡蛋。
三、种母猪的饲养技术
(一)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饲养:从断奶至配种前的母猪,叫空怀母猪。
空怀母猪应有7-8成膘,断奶后7-10天就能发情配种,开始下一个繁殖周期。在饲养上,对体态较瘦的母猪应注意干乳后配种前的短期优饲(饲料能量达6-8兆卡),这样能促进发情排卵和容易受胎。
管理:可单独饲养和群养两种形式,注意圈舍干燥、清洁、温湿度,防止乳房炎的出现。
发情周期:从上一次发情开始(结束)至下一次发情结束(开始),叫做一个发情周期。发情周期约21天左右。
(二)、发情母猪最适宜的配种时间
1、外阴部红肿消失,颜色变深且出现皱纹;
2、外阴部流出的粘液少,浓缩,放在食指和母指中拉长2-3厘米不会断;
3、用手压母猪背腰部表现呆立不动或向人靠拢;
4、从开始发情后的19小时开始配种(一般为初产母猪从开始发情的第3天下午配,连续配3-4次, 每次间隔10小时左右;经产母猪从开始发情的第2天早上配,连续配2-3次;老龄母猪从开始发情的第1天下午配,连续配2次。即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间)。
(三)、母猪妊娠诊断:母猪配种后,经过一个发情周期(18-25天)未表现发情或至六周后再观察一次,仍无发情表现,则初步判断已经妊娠。
(四)、母猪的妊娠期的推算:母猪的妊娠期为110-120天,平均114天。(三个月三个星期零三天;四个月减去一个星期)
(五)、妊娠母猪的饲养
第一阶段: 从(配种-80天,母猪自身增重)喂量少,青料、青贮料满足。
第二阶段:妊娠后期(从妊娠80天-产仔前5天,胎儿增重)配合饲料饲喂量多,这种饲喂方法效果很好。
(六)、妊娠母猪的管理
①小群饲养配种期相近的3-5头母猪同一圈。
②猪舍环境条件,清洁卫生,注意防寒防暑,有良好的通风换气设备。
③保证饲料质量,严禁喂发霉变质和有毒饲料,供给清洁饮水。
④对妊娠母猪态度要温和,不要打骂惊吓,每天要观察母猪的吃食、饮水、粪便和精神状态,做到防病治病,注意消灭易传给仔猪的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疥廯)。
(七)、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1、母猪的泌乳规律
①母猪有效乳头有6-8对,各个乳腺间不相通连,乳房没有乳池,只有母猪放奶时仔猪才能吃到奶,且放乳时间短。
②初乳和常乳:猪乳可分为初乳和常乳两种。初乳是产仔后3天内所分泌的乳汁,主要是产仔后12小时之内的乳汁。初乳还含有大量的抗体和维生素。
③母猪泌乳量的变化:在整个泌乳期间,母猪产后泌乳量逐渐上升,到20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
④不同乳头的泌乳量不同,哺乳母猪一般是第二对乳头泌乳量最大,其依次排列顺序为2>1>3>4>5>6......。
⑤泌乳次数的变化:哺乳母猪的泌乳次数一般是20天前多,20天后少;白天多,夜间少;
2、哺乳母猪的管理:圈舍要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粪便随时清扫,圈舍地面要清洁干燥,冬季注意保温,夏季防暑。保证充足的饮水,使母猪有正常的泌乳量。
*防止产后出现乳房炎、便秘、产后瘫痪、产后吃胎衣、子宫内膜炎。
**三、后备猪的饲养与管理
•仔猪育成阶段结束到初次配种前是后备猪的培育阶段。
•在营养满足的情况下,控制膘情。
•分群、运动、调教、定期称重、日常管理,注意防寒保温、防暑降温、圈舍清洁等环境条件的管理。另外,后备猪达到性成熟后应单圈饲养,避免爬跨
第七章 仔猪培育
*一、哺乳仔猪的生长发育及生理特点
1、哺乳仔猪生长发育快,物质代谢旺盛,利用养分能力强
2、哺乳仔猪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腺机能不完善
3、哺乳仔猪缺乏先天性免疫力易生病
4、缺乏先天免疫力,抵抗疾病能力差
二、哺乳仔猪的饲养:饲料的补充、矿物质的补充、水的补充、
三、哺乳仔猪的管理:让哺乳仔猪尽快吃足初乳。 打耳号和称重。 剪掉獠牙。 固定乳头。 防寒保温。 防止压踩。 去势。 寄养。 疫病防病。
*四、仔猪断奶的方法
①逐渐断奶法:断奶前3-4天减少母猪和仔猪接触的时间和哺乳次数,并减少母猪饲喂的日粮,使仔猪由少哺乳到不哺乳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减少断奶应激对仔猪的影响。
②分批断奶法:是将同一窝仔猪中体重大的仔猪先断奶,体重小的仔猪继续哺乳一段时间,以便提高其断奶重量。
③一次断奶法(急断法):断奶前3天减少哺乳母猪饲粮的日喂量,到断奶日龄一次将仔猪与母猪强行分开。
④隔离式早期断奶技术
***五、SPF猪群
㈠1、SPF猪: SPF猪是无特定病原猪的简称。SPF猪是指在母猪临产前采用剖腹取胎或无菌接产获得仔猪,然后在无菌状态下把仔猪送往隔离的仔猪舍内,与非SPF猪隔离饲养,以至它们能自然产生下一代SPF猪。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猪群,称之为SPF猪群。
2、SPF猪群:SPF猪不是完全净化的无菌猪,主要指经过常规检查没有猪喘气病、萎缩性鼻炎、仔猪红痢和弓形体等四大慢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㈡SPF猪群的意义: SPF猪群建立后,可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提高猪的成活率、增重和降低饲料消耗,缩短育肥期,降低生产成本。
六、SPF猪群的建立方法:剖腹取胎法,无菌接产法
第八章 肉猪的生产
一、肉猪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生长速度的变化,生长速度是指整体与时间的关系。
2.猪体各部位与体组织增长规律,与后备猪相同。
3.内脏器官变化规律,内脏器官生长的总规律是前期快,后期慢。
4.猪体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猪体一生中亦是水和脂肪的变化最大。
二、肉猪生理变化规律
1.肉猪化学成分变化(非体脂含量的高低决定胴体品质的好坏。而非体脂与猪的性别、年龄有关,以阉猪〈公或母〉最少,公猪最多,母猪居中,年龄越小越多)
2.体脂肪的贮积和分布变化
3.仔猪相对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
*三、影响肉猪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品种和类型、杂交组合,营养水平与饲料,性别,初生重和断奶重,环境。
**四、肉猪何时屠宰取决于3个因素:经济成本、屠宰率和肉质。
五、为了预防PSE猪肉的发生,可采取如下措施:
1.选育抗应激品系 凡氟烷阳性或兰尼定受体基因突变的猪皆不作种用。
2.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和硒维生素E和硒具有抗应激、抗氧化、防止骨骼肌及心肌衰退、促进末梢血液循环等作用。
3.减少宰前的各种应激刺激保持相对稳定的饲养管理方式,运输时不能过挤、追赶和鞭打,宰杀前让猪充分休息,电麻时电压不要过高。
4.作好宰后处理屠宰过程要迅速,应在30~45min内完成。屠体应在15℃以下预冷,然后再进入5℃下冷却。
第九章 猪场建设
一、工厂化养猪:是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逐步出现的以工业生产方式进行连续、均衡、有节奏的流水线生产工艺。是在密闭环境中采用先进的机电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进行的养猪生产。
二、集约化养猪:就是以“集中、密集、约制、节约”为前提,按照养猪生产客观规律和各地区特点而采取的对猪群、劳力、设备合理配置,适度组合的方式,并采用先进的养猪科学技术,挖掘各类猪群的生潜力,提高养猪效益。
三、现代化养猪生产的工艺流程
①三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及妊娠期--哺乳期--生长肥育期
②四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及妊娠期--哺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肥育期
③五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配种期--妊娠期--哺乳期--仔猪保育期--生长肥育期
④六段饲养工艺流程 :空怀配种期--妊娠期--哺乳期--保育期--育成期--肥育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