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电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教材版本:《电子材料》李言荣主编 第一章第5节
教师姓名:艾建平
学院:材料与机电学院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电子材料》教材第1章基础知识中的5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电子材料概述”。是对电子材料的重要性与分类、无机电子材料、电子材料的表面与界面和电子材料的发展动向等作概貌性的介绍,它是针对大三材料物理专业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电子材料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电子材料的分类、发展、设计原理和应用,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电子陶瓷》课程的一部分,主要电子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大三材料物理专业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半导体材料》、《固体物理》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子材料的半导体特性,还掌握了固体材料晶体结构和能带理论。但学生对电子材料的组成、分类、应用和发展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节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电子材料的分类、发展、设计原理和应用。电子陶瓷除用于制作电子元器件与集成电路外,还广泛用于印制电路板和微波电路、封装用材、电信电缆和各种控制显示仪表。本课程实用性很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电子陶瓷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探讨法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电子元器件实物及案列讲解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电子材料有直观的认识,了解电子材料的分类和发展,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对电子材料的应用和发展的认识程度。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了解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参与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电子陶瓷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电子陶瓷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具体材料,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大三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电子元器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所用到电子陶瓷的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电子陶瓷的发展与时俱进,如何向学生讲授电子陶瓷发展和应用的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动态是本堂课程的教学难点。确定依据:学生能够认识清楚最新的电子产品哪部分用到电子陶瓷,能够理解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中电子陶瓷的性能是如何提高的,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电子元器件的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电子陶瓷分类、讲述日常常用的电子产品并通过交流、讨论来识别各个部件的名称与简单功能。
2.协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的成员互相协作来完成任务。
3.讨论交流学习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总结组成,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间得到交流。
(二)教学手段
多媒体网络教室、相关教学课件、可供拆装的电子元器件。
1.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1)自主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小组协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集思广益则事半功倍,由于这部分要认识的电子元器件多而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仔细研究一、两个部件,然后大家综合到一起,就可以较详细的了解电子陶瓷在电子产品中发挥的作用。
(3)互帮互助法
由于学生对电子材料的认识有差异,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给基础差的学生讲解,学生之间传递的知识往往比老师传授的更容易接受,这样基础差的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基础好的学生得到知识的巩固。
五、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拿出一部旧手机实物,问学生“这是什么”? 
 有没有同学拆开过手机,看看里面是什么呢? 
 那么今天我们就把手机打开,来看看计算机内部都是由那些组件组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电子产品的用到的电子陶瓷的部分。  | 学生回答异口同声地回答“手机”。 
 回答“有”的同学很少。  |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趣,使学生整堂课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去探索新知。 | 
| 二、任务1:拆旧手机 | 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5组,让熟悉材料知识的同学任组长,安排学生完成陶瓷分类任务。 
 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指导点拨并帮助学生处理不好解决的问题。 
 问题让学生稍后讨论。要求学生把其他部件依次都拿出来,每个电子陶瓷部件的特征都找学生回答,从而引导学生要通过各个部件的特征识别名称和功能,从而突破这节课的重点。  | 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在组长的完成任务。组长带领小组成员拆机,通过课本仔细观察讨论,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说出机箱里的一、两个部件名称,并简要说明其功能。 
 
 
 学生按要求依次拿出各个部件,并且回答它们的特征。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节课的内容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知识,因为学生很少甚至从来没看见手机内部都有什么部件,所以对这些部件很感兴趣。另外他们经常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接触到:手机、内存卡、基板、CPU、内存、等电子产品术语,他们很想知道,他们很想知道这是一些什么部件,所以在这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实践自主学习这部分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 
| 二、任务2.讨论问题 |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各个小组把各个部件重新安装。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刚才给大家留的问题,如哪部分用到电子陶瓷,并且结合课本讨论文字信息的含义。 | 学生带着问题按要求组装旧手机。 
 等学生组装完毕后,学生回答刚才留的问题。  | 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 
| 三、归纳总结、课件演示 | 通过课件演示,系统的向学生介绍手机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尤其对电子陶瓷元器件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向展示其他型号的各个电子陶瓷部件等。 | 学生根据特征识别各个部件 | |
| 四、布置作业 | 如果你自己动手组装一部旧手机,都观察到哪些部位用到电子陶瓷元器件?这些电子陶瓷的性能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指标? |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从而巩固本节的学习内容 | 通过拆旧手机、装机操作,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写出自己的所得,更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3个特点:
(一)教学流程设计上符合认知规律
采用先介绍手机,然后引出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电子陶瓷元器件,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参与学生对手机的各部件,特别是所用到的电子陶瓷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三)利用课件讲解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枯燥的知识易于理解、掌握而且直观,通过实物与教学课件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更为系统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