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科学与理学院 李成远 应用化学 20086119
摘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对铁矿来说,盐酸是很好的溶剂,溶解后生产Fe3+离子,必须用还原剂将它预先还原,才能用氧化剂K2Cr2O7滴定。含铁的矿物种类很多。其中有工业价值可以作为炼铁原料的铁矿石主要有: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褐铁矿(Fe2O3·nH2O)和菱铁矿(FeCO3)等。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最常用的方法是重铬酸钾法。经典的重铬酸钾法(即氯化亚锡-氯化汞-重铬酸钾法),方法准确、简便,但所用氧化汞是剧毒物质,会严重污染环境,为了减少环境污染,现在较多采用无汞分析法。
关键词:铁矿,重铬酸钾法,含量的测定
综述:本实验采用改进的重铬酸钾法,即联合还原的无汞测铁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粉碎到一定粒度的铁矿石用热的盐酸分解:
Fe2O3+6H+==2Fe3++3 H2O
试样分解完全后,在体积较小的热溶液中,加入SnCl2将大部分Fe3+还原为Fe2+,溶液由红棕色变为浅黄色,然后再以Na2WO4为指示剂,用TiCl3将剩余的Fe3+全部还原成Fe2+,当Fe3+定量还原为Fe2+之后,过量1~2滴TiCl3溶液,即可使溶液中的Na2WO4,还原为蓝色,滴入少量K2Cr2O7,使过量的TiCl3氧化,刚好褪色。在无汞测定铁的方法中,常采用SnCl2-TiCl3联合还原,其反应方程式为:
2Fe3++Sn=Sn4+Fe2+
Fe3++Ti3++H2O= Fe2++TiO2++2H+
此时试液中的Fe3+已被全部还原为Fe2+,加入硫磷混酸和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标准重铬酸钾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稳定的紫色即为终点,在酸性溶液中:
+6Fe2++14H+=6Fe2++2Cr3++7H2O
在滴定过程中,不断产生的Fe3+(黄色)对终点的观察有干扰,通常用加入磷酸的方法,使Fe3+与磷酸形成无色的Fe(HPO4)2-配合物,消除Fe3+(黄色)的颜色干扰,便于观察终点。同时由于生成了Fe(HPO4)2-,Fe3+的浓度大量下降,避免了二苯磺酸钠指示剂被Fe3+氧化而过早的改变颜色,使滴定终点提前到达的现象,提高了滴定分析的准确性。
由滴定消耗的K2Cr2O7溶液的体积(V),可以计算得到试样中铁的含量,其计算式为:
ω
式中为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dm-3,m为试样的质量/g,55.85为铁在滴定反应中的摩尔质量/g·mol-1。K2Cr2O7标准溶液用干燥后的固体K2Cr2O7直接配制。
一 实验部分
1 仪器与试剂
a 溶液 称取溶于热浓盐酸中,加水稀释至。
b 硫磷混酸 将浓硫酸在搅拌下缓慢注入水中,冷却后加入浓磷酸,混匀。
c 溶液 称取溶于适量水中(若浑浊应过滤),加浓磷酸,加水稀释至。
d (1+19)溶液 取溶液(15%~20%),用1+9盐酸稀释20倍,加一层液体石蜡保护。
e 二苯胺磺酸钠溶液
f 浓盐酸
g 标准溶液 按计算量取烘了1h的(AR或基准试剂),溶于水,移入容量瓶,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计算出标准溶液的浓度()。
h 铁矿石试样
2 实验步骤
准确称取(称准至)铁矿石试样,置于锥形瓶中,加几滴水润是样品,再加浓盐酸,低温加热,滴加溶液至浅黄色,继续加热(此时体积约为)至剩余残渣为白色或浅色时表示溶解完全。调整溶液体积至,加15滴溶液,用(1+19)溶液滴至溶液呈蓝色,再滴加标准溶液至无色,迅速加入硫磷混酸,5滴二苯胺磺酸钠指示剂,立刻用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稳定的紫色。根据滴定结果,计算铁矿中铁及表示的铁的质量分数
二 结果与讨论
1 数据处理
标准溶液浓度:
平行滴定次数
| 记录项目 |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 铁矿石的质量 | |||||
| /mL | |||||
| /mL | |||||
| /mL | |||||
| 的含量 | % | % | % | % | % | 
| 的平均含量 | |||||
| 相对平均偏差 | % | ||||
a 以二苯胺磺酸钠为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Fe2+离子时,由于滴定过程中生成黄色的Fe3+离子,影响终点的最终判断,故需加入,消除Fe3+离子的黄色影响。
b 用还原Fe3+时,溶液温度不能太低,否则反应速度慢,黄色褪去不易观察,易使过量。
c 用还原Fe3+时,溶液温度也不能太低,否则反应速度慢,易使过量。
d 在硫酸磷酸混酸中铁电对的电极电位降低,Fe2+更易被氧化,故不应放置而应立即滴定。
参考文献
【1】分析化学第五版(上册).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定量化学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 彭崇慧 冯建章 张锡瑜 李克安赵凤林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仪器分析教程》, 北京大学仪器分析教学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刘翊纶主编. 基础元素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胡忠鲠主编. 现代化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