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卢旺银
2013年12月4日
定义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细小的短杆菌或球杆菌,无鞭毛,不能运动,姬姆萨染色呈紫色,需氧菌,对营养要求高,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其培养最大的特点是生长缓慢。
致病性
•布鲁氏菌属中各生物型不同,毒力亦有差异。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对人、畜基本上无致病作用。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只对绵、山羊有一定致病力。犬种布鲁氏菌虽然对犬有较强的侵袭力,但对人、畜的侵袭力很低。羊种、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病对人有较强的致病作用,尤以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
流行病学传染源
•人类布鲁氏菌病传染源除家畜牛、羊、猪外,尚有骆驼、马、狗、鹿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主要有:
•1.绵、山羊: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最危险的传染源。由于羊对布鲁氏菌比较敏感,感染后可从多种途径排菌,如流产物、乳汁、尿和粪便等。人们接触病羊或食用其乳、肉等,可发生感染。
•2.牛:牛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排菌途径与羊相似。因牛种布鲁氏菌对人的侵袭力低于羊种布鲁氏菌,故易造成人群散发性流行。
•3.猪:猪也是人群散发性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皮肤、粘膜、眼结膜进入体内。接触感染为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以皮肤(尤其是破损皮肤)感染布病者占80~90%。
2.消化道感染:随着污染布鲁氏菌病的食物通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由于布鲁氏菌对酸度较为敏感,在一般情况下少量细菌可被胃酸杀死,故从胃肠道感染者较少。但也有资料报道,由于食用污染布鲁氏菌的奶制品而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例子,并不少见。如夏季发病,常与制备和食用奶制品经口感染有关;在奶山羊布鲁氏菌病疫区,也经常出现因饮奶而发病。
3.呼吸道感染:空气中含有布鲁氏菌病的尘埃飞沫随呼吸进入鼻内、鼻咽部、气管和肺泡中,形成局部病灶,或进一步入血液造成泛化性感染。此外加工皮毛等有关职业人群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在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感染的布鲁氏菌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尤其是在菌株冻干的过程中,大量布鲁氏菌病飞散在空气可造成感染的危险。此外被布鲁氏菌病污染的干粪尘土的飞扬导致感染发病者也屡见不鲜。
在自然状态下,常见多种途径混合感染,故在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常难肯定确切的传播途径。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期,传染性更强。猪、牛、羊感染发病后,4~26个月,有的内脏仍可检出布氏菌。
传播因子:带有布鲁氏菌的各种污染物及食品,均可成为传播因子,主要有:
(一)病畜流产物
布病流产胎儿含有大量布氏菌,胎盘、胎膜、羊水也都含有布氏菌
(二)病畜乳及肉
牛患布病3~7年仍可在乳中检出布氏菌,母羊正常分娩后,约有10%的羊乳检出布氏菌;布病流产的母羊乳的布氏菌检出率可达80%。病畜肉及内脏也含菌,尤其在菌血症期,传染性更强。猪、牛、羊感染发病后,4~26个月,有的内脏仍可检出布氏菌。
(三)染菌的皮毛
被布氏菌污染的羊毛可生存4个月,传染期比较长。
(四)水
布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可以直接污染水源,我国已从池塘水中检出羊种和牛种布氏菌。
(五)土壤、尘埃
病畜的排泄物污染土壤,随着牲畜的活动,扬起尘埃,传播布病。
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布鲁氏菌属中的大多数都是易感的。布病在世界上普遍流行。据资料统计表明,布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之间,学龄前儿童及老年感染发病率低,从性别上看不出明显差异,不同人群布病感染、发病取决于接触牲畜等传染源机会的多少,不同人群不存在易感性的差异。
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羊种布氏菌流行区有明显的季节高峰。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2~4月,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夏季剪毛和奶食多,也可以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牛种菌布病夏季发病稍多,猪种菌布病季节不明显。
地区
布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受地理条件,但由于感染机会不同会出现地区差别。一般情况下牧区和农区人与家畜接触频繁,感染机会多,城市病人多集中在皮毛乳肉加工企业。
临床表现
人类受布鲁氏菌侵入后,经过一定潜伏期表现出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3周,短者3天,长者可达数月。据陕西资料报道,潜伏期最短为7天,最长为2年,经过潜伏期后发病。
•1.发热:此为急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主要表现。我国7个省区的统计表明,发热者占76.82%,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发热者占23.37%。目前布病患者的波状热型已不常见,多为长期低热所取代。
•主要特征:(1)热型常见有以下五型:①波状热占15%,②不规则热占15.36%③间歇热占12.76%④驰张热占9.33%⑤长期低热占42.0%。(2)布病患者高烧时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加重。
•2.多汗:可见于各期布鲁氏菌病患者。急性期多汗与发热相伴随。慢性期多汗者已不多见,仅占34.44%。
•特征:(1)出汗时间多发生在夜间,睡觉时出汗,称为盗汗。白天出汗多见于下午;(2)出汗的程度汗量大,常被汗湿透内衣,甚至湿了被褥;(3)出汗较粘,有污秽感。
•3.关节痛和肌肉痛:急性期布病关节痛十分严重,主要限于大关节,呈游走性,常使病人出现强迫体位。急性期病人关节痛占76%,慢性期者为55%左右。
•特征:
•(1)疼痛部位,主要以腰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肩痛,肘关节痛;
•(2)疼痛时间:①发病初期很少出现关节肌肉痛②发热期间疼痛随每天体温波动而变化,早晨体温低时疼痛轻,随体温升高疼痛加重③疼痛性质:多呈现游走性,有类似风湿性关节痛,多为刺痛和钝痛
•(3)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区别:①急性期:疼痛多呈游走性, 主要在大关节。有的疼痛十分剧烈,一般镇痛剂都不能缓解。疼痛性质可如锥刺样或为顽固性痛,出现的时间多与发热有关,在疼痛的关节或骨骼附近,常可发生一处或数处明显压痛点②慢性期:关节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酸痛,有的仅为沉重感,影响关节活动。关节痛常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加重,如过劳或气候突然变化等。
•4.乏力 大多数布病患者均有乏力这一症状,乏力的程度轻重不一。轻者虽可以从事一般性工作,但容易疲劳,而且不易消除;严重者萎靡不振,疲劳不堪,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由于乏力症状在布病的表现比较突出,所以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病”。
•5.肝、脾肿大:可见于各期患者。急性期肝大约为21%、脾大为10%,慢性期肝、脾肿大为5%左右。
•6.睾丸炎:男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出现睾丸炎并不多见,急性期者约有25%,慢性期为5%左右,多为一侧。
•7.滑囊炎和腱鞘炎:滑囊炎是布鲁氏菌病患者主要症状之一,约占急性期病人7%,腱鞘炎多发于手腕、手指和足部。
•8.神经系统症状:据内蒙古对610例布鲁氏菌病患者调查表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约为23%。主要表现为头痛、失眠、坐骨神经痛和多发性神经炎,偶有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9.皮疹:患布鲁氏菌病后出现皮疹病人约占1~5%,多发于病后1个月,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2~13天内消失。
国外布病疫情动态
全球布病疫情流行回升
• 过去10年,全世界每年超过50万新发病例。
• 亚洲中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疫情上升十分明显:
–过去10年,黎巴嫩布病疫情一直保持地方性流行。年发病率达4.9/10万。
–蒙古国疫情持续上升,年发病率为60.6/10万。
–中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布病地方性流行地区。叙利亚年发病率为世界最高,达160.3/10万。而且每年发病数都成倍上升。
–土耳其发病数逐年上升。2004年发病数超过15000例。平均年发病率达26.2/10万。
–阿曼年发病数超过100/10万。
–韩国2003~2004年发病数持续上升。
–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近年来发病数也在持续上升。
–但瑞典、荷兰、日本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消灭该病。
我国布病流行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人间布病严重流行,报告发病率超过1/10万.其中,1963年报告发病率1.77 /10万,波及28个省份。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世纪70年代起疫情逐渐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等到了基本控制。1992年,人,畜间疫情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国仅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19例,报告发生病率0.018 / 10万,畜间布病阳性率稳定在0.1%以下。
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人间布病成为报告发病数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008年,人间布病报告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创历史新高,全国共报告病例27767例,报告发病率2.15 /10万,报告发病数在27种甲、乙类传染病中居第8位。部分地区报告发病数已居当地各类传染病之首。
国内布病疫情动态
布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我国人间疫情以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最严重,70年代显著下降,80年代后连续保持下降态势,90年代中期后疫情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从1995年开始疫情呈现上升趋势,1996~2000年发病率波动在0.09/10万~0.25/10万之间,2001年这种回升趋势更加明显,2001~2005年发病率波动在0.23/10万~1.50/10万之间,2005年全国报告新发病例人数已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近2万人。
全国人间布病发病趋势
1950-2006.11
2006年全国共报告新发病人174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4.85%,疫情分布有20个省区,疫情仍然以华北和东北为主。
2007年全国共报告布病病例18116例,较2006年同期(174例)上升了2.68%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21个省(市、区)共报告布病发病人数为15269例,与去年同期的10670例相比,报告发病人数增加了4599例,上升了43.1%。
近几年,疫情主要发生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陕西、河南、吉林、其次是、、山东等,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有散在疫情发生。
我省布病历史
1.1932年在陇西、1937年在民乐、1942年在山丹均发现有布鲁氏病流行。
2.19年先后在河西一带多次暴发布鲁氏病流行。
3.1970~1980年全省范围内开展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1985年全省14个地、州市、86个县市区达到“基本控制区”标准。
4.1986~1997年全省75个县市区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
现阶段我省布病疫情动态
•进入二十一世纪2000年以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暴发和流行迹象。
• 2005年白银区发生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其中白银区在2004年引进的小尾寒羊中抽查408只,阳性41只,阳性率达10%,并在4户养羊户21人中查出新发病例3例。
•兰州市某奶牛场经县畜牧中心对205头奶牛进行检疫,检出阳性109头,阳性率为53.17%;对饲养人员22人采血进行布病SAT、RBRT两项检测,结果阳性6人,阳性率27.27%;
•2007年全省14个市(州)血清学检查18份,阳性120份,阳性率1.87%。比06年上升0.48%;新发病人17例,比06年增加9例。
•2007年安定区有畜间布病爆发,在凤翔镇东河村和友谊村6家奶牛饲养户的头奶牛中血检阳性38头,阳性率42.7%。其次对22家奶牛场、132家养羊户429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对长期饲养牛羊重点人群采血115人,阳性7份,阳性率6.18% 7人均无临床症状,属感染者。本次畜间奶牛布病爆发造成经济损失达50余万元。
•2008年全省30个县(市、区)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流行病学调查27067人,血清学检查3476人。血清阳性数244例,阳性率为7.02%,比上一年(阳性率1.87% )增加5.15%。年内新发病人28例。主要分布在6市(州)9个县(市、区)。即甘州、环县、西峰区、天祝、静宁、红古区、榆中、岷县、合水。
2009年我省布病疫情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年,先后在我省的河西瓜州、陇东合水两县发生三起布病爆发疫情,三起布病疫情共发现病人38人,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岁,男性26人,女性12人。经疫羊感染35人,经疫牛感染3人,38名病人血清学检测,RBPT、SAT均为阳性,SAT最高达1:3200。
职业人群检测:对一某研究所的19人进行了布病感染情况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12人,阳性率63%,经调查感染者均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目前无布病临床症状。
我省畜间布病现状
1、甘肃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也是布病流行的主要地区之一,1999年754个县布病防制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稳定控制区未达标县:金塔、敦煌、安西、甘州(原张掖市)肃南、合作、碌曲、玛曲、夏河、卓尼、宕昌环县、嘉峪关。
•2、布鲁氏菌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
•60种野生动物体内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在螨体内可经卵传代,体内存活2年以上。
•3、2000年以后布病防控工作有所放松,特别是2003年以后防控工作力度不大。
•4、2009年以后布病疫情回升明显,局部地方疫情十分严重:
• 2009年瓜州县羊布病监测,阳性率达31.18%。合水县奶牛布病阳性率达0.85%,羊布病阳性率达0.83%。
•2010年,庆城县布病监测羊阳性率达32%,人间发现布病新发病人。
•2011年庆城县羊布病阳性率7.98%,甘南州某县牛布病阳性率15.09%。
全国布鲁氏菌病职业构成转变
甘肃省家畜布病检疫统计表 单位:头
布 病 | |||
牛阳性率% | 奶牛阳性率% | 羊阳性率% | |
2004 | 0.08 | 0.01 | 0.08 |
2005 | 0.09 | 0.01 | 1.18 |
2006 | 0.10 | 0.09 | 0.30 |
2007 | 0.22 | 0.43 | 0.50 |
2008 | 0 | 0.09 | 0 |
2009 | 0.02 | 0.17 | 1.37 |
2010 | 0.17 | 0.29 | 0.69 |
2011 | 0.63 | 0.34 | 0.35 |
•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16种):
•一类动物疫病(5种):口蹄疫(A型、亚洲I型、O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
二类动物疫病(11种):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狂犬病、血吸虫病、包虫病、马鼻疽、马传染性贫血、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经典猪蓝耳病)。
人畜共患病重点流行区。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和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对河北、山西、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2个省(区、市),重点加强狂犬病防治。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个省,重点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对内蒙古、四川、、甘肃、青海、宁夏、7个省(区)和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加强包虫病防治。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布病防治考核标准
•到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和生产建设兵团达到控制标准;其他区域达到净化标准。
•到2020年: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1个省(区)和生产建设兵团维持控制标准;海南岛达到消灭标准;其他区域达到净化标准。
•6、甘肃省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方案:布病:力争三年的时间重点防控区域(庆阳、平凉、酒泉、张掖、兰州)力争达到控制标准,并向稳定控制区转化,其它地区达到净化标准。
•甘肃省关于印发甘肃省2012-2014年主要动物疫病防控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到2014年,布鲁氏菌在兰州、庆阳、张掖、酒泉等重点区域动物感染率降至0.3%以下,其它市州感染率降至0.2%以下;全省奶牛结核病阳性率降至2%以下;要提高狂犬病的免疫密度,加强区域联防,降低疫病发生风险。重点抓好甘南等牧区包虫病等控制工作,全省牧区县犬、牛羊感染率降之10%以下…….
•7、 甘肃省1981年以前鉴定的107株菌有三个种,羊种97株,占90.65%;牛种8株,占7.8%;猪种2株,占1.87%。
畜间1981年以前共分离到布氏菌11株,其中牛种6株,羊种菌1株,未定型4株。
•1982-1991年,畜间共分离到6株菌,牛、羊、猪各2株。
•综合分析当前全国布病疫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布病疫情波及范围广。
•2.疫情与奶牛、羊只流动情况关系较大。
•3.新发病人主要分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以畜牧养殖加工人员居多。
•4.病人症状趋于典型,患者大多为重症病人。
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
1. 各级和有关部门对布病防治工作缺乏足够重视。
2. 卫生农业部门之间缺乏密切协作。
3. 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业务素质差现象比较严重。
4. 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
5. 宣传力度不够,自我防护意识较差。
危害
布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二)影响畜牧业发展
(三)经济损失
(四)影响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主要开展的防控工作
1.开展联防联控
2.加大人间布病防治力度
3.落实动物布病防治工作措施
鉴别诊断
•1.布病与风湿病的鉴别
主要区别是布病多以侵犯大关节为主,风湿病则以侵犯小关节为常见。在风湿病时经常见到红细胞沉降率加速,中性白细胞增多,心脏瓣膜常见损害,这在布病是罕见的,实验室检查,风湿病抗“O”试验为阳性,布病试管凝集和皮肤检查等反应是阴性。而布病正相反。
•2.布病与伤寒、副伤寒的鉴别
布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可能与伤寒混淆,主要区别:伤寒起病急,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相对缓脉,体温与脉搏的分离现象,蔷薇疹以及消化系统症状等与布病不同,实验室检查:伤寒为肥大氏反应阳性,伤寒菌培养阳性,布病特异性检查为阴性。
•3.布病与结核的鉴别
(1)结核病人一般明显消瘦,苍白或颊部潮红比较显著。
(2)布病没有结核病特有的心动过速。
•4.布病与败血症鉴别
主要区别:败血症常有化脓性传染病灶,中毒症状严重,大多发生高热,称弛张热者居多。严重病例可见神志不清,甚至出现昏迷休克,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多数患者有进行性贫血,血培养可发现其它细菌。布病高烧时神志清楚,甚少谵妄,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试管凝集试验和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
•5.布病与氟骨症的鉴别
氟病地区的饮水、蔬菜和粮食含氟量高,氟病疼痛部位广泛、固定,不伴有肿胀,不发烧,多有氟斑牙存在,X检查时骨质改变明显,尿氟、发氟高于正常值。
•6.布病与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
主要区别:化脓性关节炎常查到原发性感染灶,关节肿胀疼痛严重,关节积液为脓性而且不易吸附,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显著增高。布病特异性实验室检查为阴性。
•7.流行性感冒 二者均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酸痛等症状,但流感多为地区性流行,起病急;同一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内即有大量病人出现,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咽喉肿痛等症状,布病特异性检查均为阴性。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接触史:包括接触患布病的家畜、野生动物及其产物,以及布氏菌培养物。
(2)临床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细菌学、血清学和皮内变态反应等。
凡具备(1)、(2)、(3)或(2)、(3)者阳性或培养出布氏菌者即可确定为病人。
不具有临床症状者不能诊断为病人。
畜间布病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害,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但确诊只有通过实验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布鲁氏菌病实验诊断:1.细菌学检查,2. 血清学试验: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乳环状试验,变态反应,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荧光抗体法等。
•布鲁氏菌病的明显的症状是流产,须与发生相同症状的疾病鉴别,如弯杆菌病、胎毛滴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以及弓形体病等等都可能发生流产,鉴别的主要关键是病原体的检出及特异抗体的证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2.合理选用药物及用药途径
•3.综合疗法
•4.中西医结合
•二.西医药治疗
•(一)急性、亚急性期布病治疗
•1.应用抗生素疗法
•(1)传统抗菌药物的应用
•1)四环素类抗生素,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最常用的是四环素。三种抗生素用法大致相同,每日2g,分四次口服,21日为一疗程,可再重复1~2个疗程,一般疗程间隔5~7天。
•第一疗程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g,分两次肌注。应用此疗法,一般治疗后48~24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平均退热期为5~7天。
•2)利福平,并用多西环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mg,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多西环素200mg,连续给药最短6周。
•(2)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如: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
•(3)孕妇的抗菌治疗:妇女在怀孕期,患有急性或亚急性布病时都可以引起胎儿死亡,因此更要给予及时的妥善治疗。
•治疗方法:首选药物是利福平,禁忌用链霉素。
•2.对症治疗
•3.激素治疗 在开始用激素治疗时,出现Herxheimer反应可以静脉点滴氢化可的松。当患者血小板严重减少或有明显的血管内凝块扩散时,应用氢化可的松,可以挽救生命。中毒症状严重,睾丸显著肿胀者,可使用激素治疗。但一般情况下禁用激素治疗。
•4.左旋咪唑治疗 本品能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恢复到正常水平。
•用法:成人每日剂量为150mg,分3次口服,连续一个月。以后改为每周连服2日,共6个月。
•5.封闭疗法
•6.病人的护理和支持疗法
•(二)慢性期布病的治疗
•1.慢性布病急性发作或活动型布病,病人多有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等急性期症状,血清抗体滴度高。
•2.具有局部病灶的慢性布病,慢性期布病往往具有明显的局部病灶,如布氏菌局限在骨关节、肝、脾或生殖器官内有时发生组织坏死,这时应当使用抗生素。
•3.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人,无论病程长短,只要血液、组织中检出布氏菌,都应采取抗生素治疗。
三.中医中药治疗
利用中医中药治疗布病是我国独特的治疗手段。它适用于急性期和慢性期病人。
常用治疗方法有:扶正固本、活血化淤、蠲痹活络以及清热利湿等。常用方剂有:益气养阴煎、血府逐淤汤、加减蠲痹汤、加减独活寄生汤、三黄一见喜汤和涤热达原饮等。为了脱敏,还可以用穿山龙注射液注射。
5.其他对症疗法
按不同症状可适当选用解热镇痛、激素、淋巴因子和物理疗法等,并应加强营养和适当休养等措施,以提高本病的疗效。
预防与控制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领导,部门协作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布病防治规划
•二.组织措施
•(一)落实部门和机构的责任
•(二)加强部门协作,搞好地区联防
•(三)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三.技术措施
•(一)落实综合防治措施
•(二)开展人、畜间布病监测
•(三)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作用,实施科学防治
防 治
控制传染源
发现疑似布病病畜后,畜主应立即将其隔离,并其流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封锁
暴发和流行时(一个乡镇30天内发现10头以上病牛或检出10头以上阳性牛,或50只以上阳性羊),要对疫区依法实施封锁。
•暴发疫情的定义
•在一个潜伏期内,局部地区或一个集体单位内发生三例以上病人称为暴发。
•一个乡镇三十天内,发现十头以上病牛或检出十头以上阳性牛,或五十只以上阳性羊为暴发。
•暴发或流行时要对疫区依法实施封锁。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动物或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出入疫区;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进出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动;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在疫区内使役,以及其他性措施。
•在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动物和疑似染疫动物、动物产品移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交通要道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对进出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易感动物及其产品的交易活动;对易感动物实行圈养或指定地点放养,役用动物在疫区内使役,以及其他性措施。
•隔离
•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畜群)实施隔离。可采取圈养和固定草场放牧两种方式隔离。
•扑杀
•病畜和血清学(未注苗或注苗18个月以上动物或注射粗糙型疫苗的动物)或病原学阳性病畜全部扑杀。
•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畜和扑杀的病畜采取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
•一、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
•(一)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胶皮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或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二)皮毛消毒
•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工作场地及时清扫、消毒,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
•(三)防止经粘膜感染
•二、防止经消化道感染
•各类奶类均可带有布氏菌。消毒方法主要是采用加热法,有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等。
•三、防止经呼吸道感染
•四、职业人群防护
•1.自我防护
•2.人群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