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介绍:这个学期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历史。然后把名字写上黑板上,简单介绍自己。
二、什么是历史?
教师提问:请2-3名学生谈谈什么是历史?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材料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
《说文解字》里“历”记做“”:“历,过也,传也。”“过”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史”记做 “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 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历史就是一是过去的事实;二是对过去事实的记录。
狭义的历史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生活中哪些是历史?(内容根据各班的反映和层次有选择地使用材料)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三、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展示名人名言,解读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文化灭,则一国之种灭。种灭,则国将焉存?
----龚自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徵传》
“读史可以明智” ——弗兰西斯·培根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同学们,请根据名言,思考一下学习历史的作用:
(1)建立国家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认同感。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体会近现代志士仁人酷爱自由,争取民族富强的壮志情怀,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等人。
(2)学习历史对现实有借鉴作用;(了解过去,才能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
(3)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修养,丰富人生;(提高、拓宽、丰富)
(4)高中阶段的必修科目,考试需要。
四、了解历史学科特征
历史学科的重要特征,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
时序性就是人类社会以往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不可逆转的经历和过程。所以在学习时首先必须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明确其先后顺序。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必须熟记朝代更替变化,然后再把握重要朝代的起迄时间及其发生相关事件,这样就能避免历史事件前后混淆的错误。其次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帮助把握其前因后果的发展关系。
整体性是历史纵贯古今中外,具有普遍的联系性。因此学习历史知识力求纵横交叉、全面把握,注意知识前后、左右间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表达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既要从外国侵华史的角度,把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进行纵向疏理;又要和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朝鲜东学党、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国内国际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甲午战争,认识日本对华侵略的必然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性,以及国内国际影响的复杂性。
实证性是历史学科的评价和结论必须有经过史料的证明,而不是无限的想像。所以历史答案必须有准确的史料,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假、大、空” ;如回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一问题时,必须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失败的史实,揭示出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或派,他们选择的道路都无法实现了,再联系中国党领导民主取得胜利的史实,最后得出“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的唯一选择”。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回答时运用的“史料”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永远是学好历史的首要条件。
五、高中历史课程构成
我们翻开历史书,请找出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不同?
初中历史以时间的顺序编写,而高中历史以专题编写,初中历史更多的强调我们要记住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高中历史要求我们以同情心去感触历史的发展进程,更多的在思考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纵向互相关联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政治文明历程、历史(Ⅱ)经济成长历程、历史(Ⅲ)文化发展历程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而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
本学期学习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共有9个专题,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了解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人物和重要历史现象,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六、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与要求
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是: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线索---历史规律
1.学习方法:
(1)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
(2)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养成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4)采用历史唯物论、历史辩证法(一分为二);
(5)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习要求:
(1)会预习—寻找和提出问题;
(2)会听讲——掌握史实、概念、联系。 课堂学习“五到”:
上课一要“耳到”; 二要“眼到” ;三要“手到”,历史课主要是记笔记、记提纲、要点、问题、提示;四要“口到”; 五要“心到”;
(3)会复习——温故知新,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尽量写出教材的要点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适当加工形成提纲。找准教材的内在联系,搞清历史发展史如何一环紧扣一环,弄清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结构。
(4)检验学习效果——作业
(5)见多识广—课外活动(阅读、讲座、参观访问等)
注意:记忆历史知识是学好历史新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边学习边记忆,把学习和记忆结合起来;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先理解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有效的重复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因此学习的知识需要及时复习;
此外,还可以把学到新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比较熟悉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或者纳入到已有的历史知识网络中去记忆。
让我们共同努力,体会历史学习的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