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东 杨晓霞
来源:《改革》2021年第03期
摘 要: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随着我国全面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数字化升级趋势日益明显。基于灰关联熵与耗散結构理论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以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的动力源泉。通过对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发现,数字产业化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但是,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更为显著。数字经济是未来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能,我国要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产业化的战略布局、空间优化以及产业数字化的加速转型等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我国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安全的发展,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产业结构升级;灰关联熵;耗散结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3-0026-14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历史进程中,科技一直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蒸汽科技、电力科技推动了产业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轻工业主导型、重工业主导型的依次演进。当前,以“大智移云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使数字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数字产业异军突起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工业互联网重塑了工业生产流程体系,推动着商业模式持续创新和新一轮产业加速演进。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传统产业生存艰难,而数字经济则呈现爆发式增长,倒逼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可以解释我国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方向和新路径,助力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虽然我们能够通过经济运行的实践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数字经济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但是从定量角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并不丰富。产业结构升级本质是产业体系中相对较为高级的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的过程,其方向是高技术化和高集约化。由于现实经济活动的连续性,产业结构中各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各构成部分之间不是绝对割裂而是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升级也就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流变与演替[1],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化过程,需要以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进行科学分析。为分析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产业结构升级视为系统演化过程,从理论上分析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基本路径,并运用系统论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科技与产业总是相伴相生。由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应用,新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持续升级,产业结构格局被不断重塑[2]。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和产业方兴未艾,产业结构加速演进并呈现新的特征。
(一)关于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的实施开启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纪元。1996年,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其著作《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希望与危机》中首次将以数字方式呈现信息流的经济模式定义为“数字经济”[3]。随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预言,数字经济将带来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经济活动的全面渗透和变革[4]。自1998年起,美国商务部连续7年发布《新兴的数字经济》系列年度研究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数字经济的高度关注[5],世界各国纷纷将数字经济作为新一轮角逐的焦点。
随着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不断加深,一些学者和机构从不同视角定义数字经济。Mesenbourg将数字经济等同于电子商务[6];Danny Quah将数字经济的范畴扩展至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及服务交易的所有经济活动[7];康铁祥认为数字经济是由数字化的虚拟商品所构成的一种经济形态[8]。2016年,G20杭州峰会达成了关于数字经济的共识,即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9]。根据数字经济活动的具体形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数字经济分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类,并建立了数字经济的核算体系和方法。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性创新的应用[10],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配置是其最本质特征[11]。互联网平台的存在使市场结构逐渐趋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中的盈利模式,为传统经济的转型提供了路径[12]。市场机制的完善、经济绩效的提升和创新资源的积累则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逻辑[13]。
(二)关于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
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较为关注的话题,早期研究大多分别从数字产业化或者产业数字化的角度来研究。然而,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发展,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综合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献逐渐丰富。
从单一研究视角来看,一方面,数字产业化通过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Heo & Lee指出,信息通信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溢出效应以及扩散效应推动着产业结构升级[14]。基于投入产出法测算发现,信息通信产业具有较强的感应度和带动度[15],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关键作用[16]。然而,信息通信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与经济发展程度呈现同方向变动关系[17]。郭美晨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现阶段信息通信产业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还较为有限[18]。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通过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效率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Sungjoo Lee等人基于产业关联的研究认为信息化是产业结构软化和升级的催化剂[19],信息化能够推动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20],使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21],最终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基于价值维度的研究认为,产业数字化不仅提高了商品使用价值效率[22],而且提升了产业生产效率,并最终赋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3]。
从综合研究视角来看,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动能,能够推动以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24],是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驱动力[25]。相较于农业和服务业,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数字经济能够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问题[26],助推中小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并最终摆脱“低端锁定”困境[27]。基于熵值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创新科研的正外部性和扩散性能够显著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28]。
(三)相关文献评述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从综合视角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文献不够丰富,且其中以理论分析居多,实证研究较显缺失;运用系统論的方法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相对稀缺,且已有的研究结果未能反映数字经济影响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否相同?已有的文献对此没有给出答案,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现阶段完善的重要依据。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全面且对现实更具解释力;运用灰关联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的实证方法,不仅能够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而且能够详细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历程;通过灰关联熵变动原因追溯分析,得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差异性,为制定差异化、更加精准的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经济之中,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经济映射。相较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业经济范式中的瓶颈和陷阱,具有三元空间经济、“三只手”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中蕴含着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经济的新特征
第一,三元空间经济。与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相比,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决定了数字技术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具有性创新的特性。由云、网、端所构建的虚拟数字空间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高度依赖实体物理空间的生存模式,开创了网络化生存的新时代。虚拟数字空间、实体物理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高度融合发展,且虚拟数字空间的经济活动逐渐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而流动于数字空间的数据则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三只手”经济。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可知,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该网络内的用户数量,用户数量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由于互联网外部效应的存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组织可汇集特定领域的海量信息,通过平台对供需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引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供给和需求形成动态平衡成为可能。数字经济范式下,平台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正逐渐发挥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成为继市场、之后又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三,生态经济。随着人人互联的消费互联网走向成熟,万物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工业互联网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了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石。领军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吸引关联企业融入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未来竞争的主流模式,对于企业而言,构建生态抑或融入生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逻辑表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范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范式下,新兴技术产业往往会超越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等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随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传统生产要素的增长能力已经日渐乏力,瓶颈约束日益凸显。而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经济将数据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高效清洁、低成本、可复制以及海量获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固有缺陷,且具有“高乘数”效应。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无形资产的投资虽然前期的固定投资成本较高,但一旦成功,边际使用成本较低甚至无限趋向于零。这不仅打破了工业经济时代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而且促进了价值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数字经济是一种绿色、创新、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范式,是能够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刺激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不断重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数字产业化孕育新产业,数字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退出历史舞台大致会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创新期和成长期时由于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当技术进入成熟期之后,技术已经稳定,成本持续下降、市场需求扩张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新产业就会形成。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已较为成熟,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强势崛起并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
从综合研究视角来看,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动能,能够推动以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24],是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驱动力[25]。相较于农业和服务业,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数字经济能够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问题[26],助推中小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并最终摆脱“低端锁定”困境[27]。基于熵值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创新科研的正外部性和扩散性能够显著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28]。
(三)相关文献评述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从综合视角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文献不够丰富,且其中以理论分析居多,实证研究较显缺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相对稀缺,且已有的研究结果未能反映数字经济影响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否相同?已有的文献对此没有给出答案,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现阶段完善的重要依据。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全面且对现实更具解释力;运用灰关联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的实证方法,不仅能够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而且能够详细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历程;通过灰关联熵变动原因追溯分析,得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差异性,为制定差异化、更加精准的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经济之中,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经济映射。相较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业经济范式中的瓶颈和陷阱,具有三元空间经济、“三只手”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中蕴含着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经济的新特征
第一,三元空间经济。与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相比,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决定了数字技术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具有性创新的特性。由云、网、端所构建的虚拟数字空间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高度依赖实体物理空间的生存模式,开创了网络化生存的新时代。虚拟数字空间、实体物理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高度融合发展,且虚拟数字空间的经济活动逐渐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而流动于数字空间的数据则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三只手”经济。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可知,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该网络内的用户数量,用户数量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由于互联网外部效应的存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组织可汇集特定领域的海量信息,通过平台对供需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引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供给和需求形成动态平衡成为可能。数字经济范式下,平台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正逐渐发挥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成为继市场、之后又一新的資源配置方式。
第三,生态经济。随着人人互联的消费互联网走向成熟,万物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工业互联网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了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石。领军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吸引关联企业融入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未来竞争的主流模式,对于企业而言,构建生态抑或融入生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逻辑表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范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范式下,新兴技术产业往往会超越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等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随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传统生产要素的增长能力已经日渐乏力,瓶颈约束日益凸显。而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经济将数据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高效清洁、低成本、可复制以及海量获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固有缺陷,且具有“高乘数”效应。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无形资产的投资虽然前期的固定投资成本较高,但一旦成功,边际使用成本较低甚至无限趋向于零。这不仅打破了工业经济时代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而且促进了价值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数字经济是一种绿色、创新、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范式,是能够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刺激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不断重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数字产业化孕育新产业,数字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退出历史舞台大致会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创新期和成长期时由于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当技术进入成熟期之后,技术已经稳定,成本持续下降、市场需求扩张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新产业就会形成。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已较为成熟,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强势崛起并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
从综合研究视角来看,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动能,能够推动以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24],是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驱动力[25]。相较于农业和服务业,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数字经济能够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问题[26],助推中小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并最终摆脱“低端锁定”困境[27]。基于熵值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创新科研的正外部性和扩散性能够显著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28]。
(三)相关文献评述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从综合视角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文献不够丰富,且其中以理论分析居多,实证研究较显缺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相对稀缺,且已有的研究结果未能反映数字经济影响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否相同?已有的文献对此没有给出答案,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现阶段完善的重要依据。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全面且对现实更具解释力;运用灰关联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的实证方法,不仅能够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而且能够详细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历程;通过灰关联熵变动原因追溯分析,得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差异性,为制定差异化、更加精准的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经济之中,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经济映射。相较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业经济范式中的瓶颈和陷阱,具有三元空间经济、“三只手”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中蕴含着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经济的新特征
第一,三元空间经济。与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相比,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决定了数字技术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具有性创新的特性。由云、网、端所构建的虚拟数字空间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高度依赖实体物理空间的生存模式,开创了网络化生存的新时代。虚拟数字空间、实体物理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高度融合发展,且虚拟数字空间的经济活动逐渐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而流动于数字空间的数据则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三只手”經济。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可知,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该网络内的用户数量,用户数量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由于互联网外部效应的存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组织可汇集特定领域的海量信息,通过平台对供需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引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供给和需求形成动态平衡成为可能。数字经济范式下,平台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正逐渐发挥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成为继市场、之后又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三,生态经济。随着人人互联的消费互联网走向成熟,万物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工业互联网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了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石。领军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吸引关联企业融入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未来竞争的主流模式,对于企业而言,构建生态抑或融入生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逻辑表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范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范式下,新兴技术产业往往会超越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等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随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传统生产要素的增长能力已经日渐乏力,瓶颈约束日益凸显。而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经济将数据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高效清洁、低成本、可复制以及海量获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固有缺陷,且具有“高乘数”效应。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无形资产的投资虽然前期的固定投资成本较高,但一旦成功,边际使用成本较低甚至无限趋向于零。这不仅打破了工业经济时代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而且促进了价值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数字经济是一种绿色、创新、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范式,是能够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刺激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不断重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数字产业化孕育新产业,数字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退出历史舞台大致会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创新期和成长期时由于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当技术进入成熟期之后,技术已经稳定,成本持续下降、市场需求扩张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新产业就会形成。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已较为成熟,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强势崛起并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
从综合研究视角来看,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动能,能够推动以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24],是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驱动力[25]。相较于农业和服务业,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数字经济能够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问题[26],助推中小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并最终摆脱“低端锁定”困境[27]。基于熵值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创新科研的正外部性和扩散性能够显著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28]。
(三)相关文献评述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从综合视角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文献不够丰富,且其中以理论分析居多,实证研究较显缺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相对稀缺,且已有的研究结果未能反映数字经济影响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否相同?已有的文献对此没有给出答案,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现阶段完善的重要依据。
本文的貢献在于: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全面且对现实更具解释力;运用灰关联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的实证方法,不仅能够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而且能够详细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历程;通过灰关联熵变动原因追溯分析,得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差异性,为制定差异化、更加精准的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经济之中,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经济映射。相较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业经济范式中的瓶颈和陷阱,具有三元空间经济、“三只手”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中蕴含着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经济的新特征
第一,三元空间经济。与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相比,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决定了数字技术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具有性创新的特性。由云、网、端所构建的虚拟数字空间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高度依赖实体物理空间的生存模式,开创了网络化生存的新时代。虚拟数字空间、实体物理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高度融合发展,且虚拟数字空间的经济活动逐渐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而流动于数字空间的数据则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三只手”经济。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可知,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该网络内的用户数量,用户数量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由于互联网外部效应的存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组织可汇集特定领域的海量信息,通过平台对供需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引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供给和需求形成动态平衡成为可能。数字经济范式下,平台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正逐渐发挥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成为继市场、之后又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三,生态经济。随着人人互联的消费互联网走向成熟,万物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工业互联网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了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石。领军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吸引关联企业融入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未来竞争的主流模式,对于企业而言,构建生态抑或融入生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逻辑表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范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范式下,新兴技术产业往往会超越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等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随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传统生产要素的增长能力已经日渐乏力,瓶颈约束日益凸显。而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经济将数据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高效清洁、低成本、可复制以及海量获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固有缺陷,且具有“高乘数”效应。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无形资产的投资虽然前期的固定投资成本较高,但一旦成功,边际使用成本较低甚至无限趋向于零。这不仅打破了工业经济时代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而且促进了价值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数字经济是一种绿色、创新、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范式,是能够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刺激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不断重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数字产业化孕育新产业,数字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退出历史舞台大致会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创新期和成长期时由于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当技术进入成熟期之后,技术已经稳定,成本持续下降、市场需求扩张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新产业就会形成。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已较为成熟,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强势崛起并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
从综合研究视角来看,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动能,能够推动以劳动密集型、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为主的产业结构转移[24],是我国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驱动力[25]。相较于农业和服务业,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数字经济能够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痛点”问题[26],助推中小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并最终摆脱“低端锁定”困境[27]。基于熵值法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创新科研的正外部性和扩散性能够显著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升级[28]。
(三)相关文献评述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从综合视角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文献不够丰富,且其中以理论分析居多,实证研究较显缺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文献相对稀缺,且已有的研究结果未能反映数字经济影响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是否相同?已有的文献对此没有给出答案,而这个问题恰恰又是现阶段完善的重要依据。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更为全面且对现实更具解释力;运用灰关联熵与耗散结构理论相结合的实证方法,不仅能够检验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而且能够详细考察数字经济影响下产业结构的升级历程;通过灰关联熵变动原因追溯分析,得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差异性,为制定差异化、更加精准的提供理论参考。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经济之中,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经济映射。相较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打破了工业经济范式中的瓶颈和陷阱,具有三元空间经济、“三只手”经济以及生态经济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中蕴含着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数字经济的新特征
第一,三元空间经济。与蒸汽技术和电力技术相比,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决定了数字技术不仅更新速度快,而且具有性创新的特性。由云、网、端所构建的虚拟数字空间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高度依赖实体物理空间的生存模式,开创了网络化生存的新时代。虚拟数字空间、实体物理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高度融合发展,且虚拟数字空间的经济活动逐渐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而流动于数字空间的数据则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成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三只手”经济。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根据梅特卡夫法则可知,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该网络内的用户数量,用户数量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由于互联网外部效应的存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组织可汇集特定领域的海量信息,通过平台对供需信息进行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引致的供需结构性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供给和需求形成动态平衡成为可能。数字经济范式下,平台组织这只“看得见的手”正逐渐发挥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成为继市场、之后又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三,生态经济。随着人人互联的消费互联网走向成熟,万物互联的工业互联网正在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内容。工业互联网通过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实现了产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石。领军企業基于工业互联网打造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系统,通过共建共享机制吸引关联企业融入生态系统,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是未来竞争的主流模式,对于企业而言,构建生态抑或融入生态,成为企业战略决策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
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逻辑表明,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经济范式的转变。在新的经济范式下,新兴技术产业往往会超越传统产业而逐渐成为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并通过产业关联、技术扩散等效应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产业结构向更高水平升级。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随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出现,传统生产要素的增长能力已经日渐乏力,瓶颈约束日益凸显。而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数字经济将数据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数据的高效清洁、低成本、可复制以及海量获取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生产要素的固有缺陷,且具有“高乘数”效应。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无形资产的投资虽然前期的固定投资成本较高,但一旦成功,边际使用成本较低甚至无限趋向于零。这不仅打破了工业经济时代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而且促进了价值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因此,数字经济是一种绿色、创新、可持续的高质量经济范式,是能够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动能。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
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刺激新兴产业发展、改造传统产业,不断重塑产业结构的基本形态,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1.数字产业化孕育新产业,数字产业的比重显著提高
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产业化发展成为新的产业。根据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可知,一项技术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退出历史舞台大致会经历创新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创新期和成长期时由于技术尚未成型、成本较高、市场需求较小,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当技术进入成熟期之后,技术已经稳定,成本持续下降、市场需求扩张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和生产,当产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新产业就会形成。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已较为成熟,物联网产业、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强势崛起并引领数字经济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