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HYQ B 003—A
内部审核程序
受控状态:
发放编号:
持 有 者:
(单位、人员)
签 名 及 日 期 | |
编 写 | |
审 核 | |
批 准 |
*************** 2007-2-8 实施
1 目的
对本厂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客观的、公正的和系统的检查,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并为管理者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信息。
2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内部审核(以下简称内审)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包括:内审策划、内审准备、现场审核、审核报告、审核后的活动、向管理评审报告和记录等,并明确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本程序适用于本厂的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
a)策划内部质量审核,审批内审方案和内审计划;
b)负责选择内审员;
c)任命内审组长;
d)向管理评审会报告内审结果。
3.2 生产部
a)参与内审策划,负责提出内审方案(年度内审计划);
b)在管理者代表主持下组织内审准备;
c)负责内审日常工作,组织跟踪和验证内审的纠正措施;
d)负责保存内审记录。
3.3 内审组长
a)负责编制该次内审计划,协助选择内审员及其他成员并负责组织内审员做好该次内审准备;
b)主持该次内审活动,确保审核的客观性、性和系统性;
c)负责编写该次《内审报告》,对审核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d)控制该次审核的全过程。
3.4 内审员
a)在内审组长领导下按计划在确定的范围内实施内审,收集证据,提出审核发现和相关结论;
b)对以前审核的纠正措施的实施进行验证。
3.5 受审核单位
受审核单位应做好接受内审有关准备工作,管理者应:
a)将审核的目的和范围通知有关人员;
b)在审核组长要求时指定负责陪同审核组成员的工作人员;
c)向审核组织提供为保证审核过程有效所必须的资源;
d)当审核员提出要求时,为其使用有关设施和证明材料提供便利;
e)配合审核员进行内审;
f)根据不符合项报告,确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并组织跟踪检查和报告。
4 工作程序、内容和方法
4.1 内审策划
4.1.1 内审方案
每年安排1次以上,用年度内审工作计划的形式由生产部提出,经征求有关业务部门意见后由管理者代表批准。
内审方案应明确本年拟实施审核的类型、范围、频次和计划时间。根据本厂不同区域和活动的运行状况和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结果作出适当安排。
4.1.2 追加内审
发生了严重质量问题(导致或可能影响到产品的安全性、性能或可靠性时),或组织结构重大变化,或顾客投诉,或反馈有重要质量信息,或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由管理者代表决定追加特殊项目的的内审,由生产部起草“追加内审计划”,管理者代表批准。
4.1.3 内审计划
在进行每次内审之前,由授权的内审组长编制内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批准。
内审计划的内容包括:
a)本次内审目的;
b)审核依据(审核准则);
c)审核范围(要素、区域);
d)审核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e)审核日期、地点、受审核单位;
f)首次会议、末次会议及审核过程中需要安排的其他会议和活动;
g)各次主要审核活动的预计日期和持续时间;
h)审核报告的发布日期及分发范围等。
4.1.4 对形成文件的内审方案、追加内审计划、内审实施计划等,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管理。
4.2 内审准备
4.2.1 审核通知
一般情况下在实施内审前,由生产部依据内审计划,提前3~5天通知受审核单位,具体明确审核范围、进度安排、执行审核任务的内审员名单及其他有关事项。但如需突击检查,可不事先通知。
4.2.2 内审组分配任务
实施内审由内审组执行,不论内审人员多少都应有内审组长,当审核涉及项目较多或区域较大时,可适当分组,指定分组或小组组长名单并明确其任务,并上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内审组长负责本次审核的具体组织实施。在安排审核任务时,应遵守审核回避原则(审核员只审核与本人无直接责任的项目)。
4.2.3 对内审人员的要求
执行内审任务的人员应是经过内审培训,考核合格并由管理者代表批准的人员。
聘请外部的专业人员或专家,应经管理者代表批准。
4.2.4 内审员准备
内审员依据标准,熟悉内审依据文件、资料,了解内审项目,按拟审核的单位(部门)编写《检查清单》(检查表)。《检查清单》的审核范围应包括:
a)受审核单位的主要职能活动所涉及的内容;
b)通用要素所涉及的内容;
c)相关要素所涉及的内容。
确定检查内容时应根据审核计划准则及所依据的其他文件,不要脱离审核的依据文件。
《检查清单》中应列出:需审核的问题;需审核的问题所对应的文件和具体条款;需查阅的记录和寻找的证据;抽样数量和追溯方法;预计所需的检查时间等。
内审员还应准备好必要的审核记录表格。
4.2.5 对审核依据文件的要求
审核所依据和引用文件,应是经审批的现行有效的文件,可包括:标准、法律法规、适用的程序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4.2.6 受审核单位准备
受审核单位接到审核通知后,如对审核内容及安排有异议,应在接到通知后二天内与内审组协商,以确定调整安排。
受审核单位应作好准备,迎接审核。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审核范围(要素及涉及的区域)、审核要求(依据文件)、准备提供实际运作情况和有关记录等。
4.3 现场审核4.3.1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受审核方管理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参加。由审核组长简要地说明审核目的、依据、范围、时间安排、审核方法和程序等,并介绍审核员及分工;对审核安排进行确认,有必要时,受审核方介绍参加人员和陪同人员,说明所需办公设施和资源安排等。
4.3.2 现场检查和收集审核证据
审核员按计划和《检查清单》进行现场审核,通过不同方式从多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如面谈、观察、查文件、查记录和数据汇总资料。听取有关方面反映或报告(含顾客反馈等)。
对收集的信息应查证落实,注明出处,经验证的信息可作为审核证据。
4.3.3 审核发现
审核员对所收集到的证据,按审核依据评价出符合项或不符合项,以形成审核发现。
审核组应在适当的阶段对审核发现进行评审,一般在与受审核方举行末次会之前评审。
当没有发现不符合项时,对符合项的归纳至少应指明所审核的场所、职能或要求。
对未满足规定要求的不符合项应以清晰和简明的方式加以识别和记录,并得到受审核方的理解和审核证据的支持。双方应力求解决就有关事实存在的意见分歧,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应予以记录。
4.3.4 与受审核方沟通
审核期间,审核组长应及时就审核状况和问题与受审核方进行适当的沟通。当需要变更审核范围时,应协商并经主管领导认可。
4.3.5 末次会议的准备
在末次会议之前审核组应进行内部商议,评审审核发现和证据,形成审核发现的完整清单和结论。
4.3.6 末次会议
由审核组长主持,参加人员同首次会议。审核组长提出审核发现和结论,经受审核方确认达成一致。
4.4 审核报告
审核报告由内审组长或其授权的内审员于审核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报告内容包括:
a)受审核单位、审核项目、范围、日期;
b)审核准则(依据文件);
c)内审员、受审核单位的主要参加人员;
d)审核综述,包括审核发现、对符合性和有效性方面的结论、对纠正措施的要求等。
审核报告由内审组长签字负责,分别送管理者代表、受审核单位和存档。
4.5 审核后的活动
4.5.1 发出不合格项通知单
对需要有书面措施实施整改的项目,由审核组长填写《不符合项通知单》一式二份由生产部发到责任单位及存档。
4.5.2 制定纠正措施
a)不合格责任单位收到《不符合项通知单》后,应采取纠正行动,并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对不符合项进行原因分析、分清责任、制定纠正措施,按通知单规定日期将措施向生产部报告,办理纠正措施备案或审批手续;
b)当责任单位对不符合项的性质或纠正措施的需要有不同意见时,由管理者代表进行仲裁。
4.5.3 实施纠正措施
责任单位按批准的纠正措施组织有关人员实施。
涉及多个部门、单位的纠正措施,由生产部组织协调,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出面协调,直到问题解决。
4.5.4 跟踪和验证
a)纠正措施完成后,由责任单位向生产部报告;
b)生产部负责对纠正措施实施情况跟踪检查,根据需要组织业务主管部门对纠正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验证也可委托原内审员进行。验证确认后应在验证表格栏目上注明并签字。
4.6 向管理评审报告
由管理者代表负责按要求组织编写向管理评审会议报告的材料,简明扼要地报告内审结果,作为管理评审活动输入的一部分。
4.7 记录
由生产部按《记录控制程序》规定保存内审记录,包括:内审方案、内审计划、检查记录、内审报告、不符合项通知单、纠正措施及其验证记录等。
5 相关文件
本程序涉及的相关文件主要有:
a)文件控制程序;
b)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c)记录控制程序;
6 记录、表格
实施本程序所产生的记录和所使用的表格主要有:
a)内审方案(年度内审计划);
b)内审计划;
c)检查清单;
d)不符合项通知单;
e)内审报告;
f)纠正措施及其跟踪验证记录。
更改记录及有效页次表
序号 | 更改单号 | 更改日期 | 原页次 | 更改后 有效页次 | 更改涉及的 原章条号 | 取下作废页插入有效页 的经手人签名及日期 |
2.未更改页仍然有效,表中不列出;
3.更改后新页的标识应与此表中最新一页的标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