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2:16
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人文社科部黄玮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文):中国传统文化2、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3、预修课程:4、修读对象:本专科生5、课程教材:自编《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综合选修课,旨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增强民族自尊、民族自觉。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介绍和论述传统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社会观、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推荐度: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人文社科部黄玮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文):中国传统文化2、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3、预修课程:4、修读对象:本专科生5、课程教材:自编《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综合选修课,旨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增强民族自尊、民族自觉。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介绍和论述传统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社会观、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大纲

人文社科部

黄玮

一、课程概况

1、课程名称(中文):

中国传统文化

2、课程名称(英文):

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 

3、预修课程:

4、修读对象:

本专科生

5、课程教材:

自编《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是综合选修课,旨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增强民族自尊、民族自觉。

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

介绍和论述传统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社会观、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让学生懂得传统的涵义和传统的价值,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各种传统观念。使学生通过学习能较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因而能较自觉地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摒弃陋习。

四、教学模式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指点学生相关的课    外阅读。

五、教学进度

本课程教学,共18课时,其中课堂教学16课时。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周  次

教  学  内  容

1绪论  传统文化的涵义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3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4传统的宇宙观  传统的政治观

5传统的人生观  传统的社会观

6传统的价值观
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8传统的思维方式
9考试
  绪   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懂得传统中也包含着很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传统的价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Questions)】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涵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传统文化的的涵义;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Questions)】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懂得中华民族一向是很注重伦理道德的。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各方面的体现。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Questions)】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第三节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具有理性色彩,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是家庭伦理的延伸。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理性色彩;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欧、美的教、阿拉伯世界的教、亚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宗法制的含义。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Questions)】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第四节  传统的宇宙观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中国的一些传统的宇宙观及其利弊。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天人合一思想;人本主义思想。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天命观

关于天的观念。天命观的普遍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的是整体的人,人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Questions)】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第五节  传统的政治观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传统政治观中的糟粕和精华;了解和懂得现在应该淘汰的东西在历史上也有其积极意义和存在价值。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重民思想和民本主义;大一统思想。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

“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

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Questions)】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六节  传统的人生观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人生观。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修身养性;如何看“超脱”。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1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为国家民族而建功立业的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方法:自省、自律、自励。“吾日三省吾身” 

修身的意义: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士大夫的含义。道家的思想影响

士大夫超脱的表现。历代的隐士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遁世、玩世不恭,“两耳不闻窗外事”、另类行为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淡泊名利”

【思考题(Questions)】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方法。

3、修身的意义。

4、如何看待超脱。

第七节  传统的社会观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各种传统的社会观,明了其消极意义。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各种传统社会观的消极意义。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1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

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婚姻包办。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均”的口号。

【思考题(Questions)】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第八节  传统的价值观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懂得各种传统价值观,明了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优良传统道德。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仁和义的含义。一切德行的总称。道义、侠义。“舍生取义”。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Questions)】

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2、如何对待孝道?

3、礼的不同含义。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

第九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和懂得注重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它在各方面的体现,明了其积极意义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具有的局限性。加深学生对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的理解。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和谐的意义和中庸之道。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1、贵和,追求和谐

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和而不同:自然方面;社会方面。

追求和谐的现实意义。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

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思考题(Questions)】

1、和谐在各方面的体现。

2、追求和谐的现实意义。

2、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第十节  传统的思维方式

【教学目的与要求(Session Objectives)】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明了其优点和缺点,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防止这些缺陷。

【教学重点(Key Points)】

本章的重点是和谐的意义和中庸之道。

【课时安排(Teaching Hours)】

课堂讲授:2课时

【教学内容(Session Outline)】

一、注重宏观、整体

(1)整个宇宙包括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是一元的,传统的思维方式便总是用统一的观念,注重从整体上,从各事物的联系上看待事物,解释事物。

(2)产生万物的最基本要素总是两个,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它们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事物的衍生、发展、变化。

二、富有朴素的辩证法

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产生动力,成为变化之源。双方的对立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双方的统一也不是机械地相加,或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在此消彼长中形成新的平衡,新的统一体。

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中国传统科技注重综合。如中医理论

缺陷:忽视对事物作分门别类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满足于用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泛论宇宙万物的一般法则,容忍了思想的朦胧和认识的不精确性。

三、注重直觉感悟

1、静思感悟。儒家、道家、佛家都主张通过内心的体验、感悟来认识宇宙人生。摆脱各种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以求达到对天道、天理的心领神会。

2、借助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理解事物的抽象意义。八卦、六十四卦等。

缺陷:不注重实践、实验、实证。

【思考题(Questions)】

1、传统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优点?

2、传统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缺点?

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人文社科部黄玮一、课程概况1、课程名称(中文):中国传统文化2、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3、预修课程:4、修读对象:本专科生5、课程教材:自编《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综合选修课,旨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增强民族自尊、民族自觉。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要求介绍和论述传统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社会观、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