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2:00
文档

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散文知识点专题大总结一、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内涵深邃“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从井冈山走到
推荐度:
导读高考散文知识点专题大总结一、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内涵深邃“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从井冈山走到
                   高考散文知识点专题大总结

一、散文特点

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内涵深邃

“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二、散文分类

① 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 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 议论性散文——议论说理、杂感随想、哲理感悟

记叙性散文: 

 1、特点: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多是叙述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2、典型的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抒情性散文(状物性散文): 

1、特点: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1、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2、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3、议论文与议论性散文作比较

①语体风格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语体风格。一般议论文属政论语体,要求以抽象思维为内核的“线状结构”的语言,它更强调清晰的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议论性散文属文学语体,它用的是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片状结构”语言,它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的观点蕴涵其中。 

②论证结构

就结构而言,议论文要求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即形成“论证结构”),按照逻辑层层展开,或是起承转合,或是演绎归纳,设置分论点则环环相扣,使用论据则精要概括,总之都强调规整严正、简洁清晰。议论性散文也是“议论”,也有议论的层次,但它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严格,它往往以内心感受为线索,由若干片段描写衔接而成。例如下面两段文字,主题都是:赞扬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提倡抛弃世俗。 

三、阅读知识储备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①叙述的技巧:

顺叙:A-B-C按照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使情节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倒叙:C-A-B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插叙:A-D-B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丰富。 

补叙:A-B-D在结尾用少量文字为必要情节进行解释说明,使读者对情节了解更加全面。

平叙:A+A+A“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一起叙述,使错综复杂的情节条理清晰。

②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增强真实感。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增强抒情性。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便于叙述和议论。  

2、描写的技巧:

人物描写(5描+1描):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侧面注意:对比、衬托

景物描写(5觉+7色+4方):视、听、嗅、味、触+赤、橙、黄、绿、青、蓝、紫+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远近高低、前后左右

侧面注意:虚实(想象为虚、回忆为虚、未来为虚)、动静(“动”包含动作和声音两方面)

3、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4、抒情的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5、说明的技巧(略)

因为说明语言具有准确、具体的特点,而散文一般是细腻、生动而优美的语言,所以在散文中不单独强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表现手法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铺垫:用来衬托、引出下面主题的。铺垫一般只有单独的情节,并不重复出现同一内容。比如你要形容冬天冷,你不直接说冷,而可以通过描叙冬天里万物萧索,一点一点达到目的。

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所以伏笔强调的是上文对下文的暗示、交待。你在上文里埋了颗雷,下文说到雷爆炸了,如果上文没提埋雷,直接说雷爆炸了……这不很奇怪?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象征:化抽象A为形象B,文中一般只保留形象B,如我爱她,但不说“我爱她”,而说“我送她一颗苹果”,那么苹果则象征着我的爱。

比喻:也有化抽象A为形象B的作用,一般两者都会在文中存在,且以抽象A为叙述主体,如“我对她的爱就像苹果一样甜蜜”。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三)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描写形象生动,赋予生命力,表意丰富。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比喻&夸张:比喻是“泪如泉水”;夸张是“泪如泉涌”。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是两个名词之间的相通;夸张是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扩大或缩小,因此必须有动作出现。

比喻&拟人:比喻句一般含有本体、喻体、比喻词;拟人句一般只有拟态和它的动作。句子中出现比喻词一定是比喻。如“春天像姑娘一样款款而来”是比喻句;“春姑娘款款而来”则是拟人句。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强化情感。

对偶:有音乐感,有节奏感,表意凝练。  

(四)谋篇布局技巧

承上启下     总领全文   引起下文  过渡自然     前后呼应  伏笔照应

制造悬念     照应开头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   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 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5、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3、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

4、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文档

高考散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散文知识点专题大总结一、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语言优美、内涵深邃“形散”主要表现在: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从井冈山走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