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河南省洛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4:02
文档

河南省洛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洛阳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斯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A)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推荐度:
导读洛阳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斯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A)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洛阳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斯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A)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 士、庶民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更不知“天子”。这表明分封制 

A.容易导致国家割据    B.强化了宗法

C.促成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D.巩固了西周统治

2.春秋时期族刑(针对宗族)被广泛运用,但到战国时期“灭族”等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3.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滞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4.汉武帝选拔严助、主父偃等人,加授他们为侍中,使他们出人皇宫,接受垂询,参与大政。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削弱丞相权力    B.解决王国问题

C.重建选官制度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5.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下列最能体现该主张的史实是

A.世家大族任朝廷要职   B.由掌控地方的賦税

C.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D.抽调各地精兵充实禁军

6. 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A.监察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君主    B.唐垌的有效防止了贪污

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    D.监察官是帝王的耳目和统治工具

7.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根据各州户籍人数的多寡等进行分配,为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科举考试中采取多种方法防菹“冒籍”。但“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冒籍”的存在,反映了古代中国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根除

C.户籍制度不尽合理    D.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强

8.朱元璋在立国初就规定了皇室不得与大臣通婚,推行选秀女制度。从民间良家选取后妃,这些后妃的娘家人一无社会背景,二无社会地位。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

A.宦官专权       B.外戚干政       C.地方割据        D.相权过大

9.明万历皇帝在位48年,他酷爱木匠工艺,在位期间近三十年不上朝,然而明朝国政运行如常,并未亡国。这反映出

A.君主制度趋于成熟    B.万历皇帝治国之术娴熟

C.明朝行政机制比较完善    D.丞相总理朝政运转顺畅

10.清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指由内阁发抄,

宣示天下的谕旨; “廷寄”则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人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A.军机处已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了机要政务的决策

C.“廷寄”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D.“廷寄”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管

11.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提出了“哲学王”的思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付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柏拉图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是 

A.雅典民主政治改革不彻底     B.雅典按财产多寡定公民等级

C.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暴露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日益尖锐

12.《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说明罗马法

A.以私法作为立法的基础    B.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司法程序过于注重形式    D.是比较完备系统的法律

13.英国首相布朗在任时,曾曝出国会下议院议员冒领国家补贴资金的丑闻,造成当时布朗领导的工党内阁处境艰难,反对党和部分工党下院议员发出要求布朗下台的信号。如果下议院通过了对布朗内阁的不信任案,可能导致 

A.内阁可以不予理睬    B.国王出面进行仲裁

C.布朗辞职内阁留任    D.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14.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芦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了

C.议会开始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15.1934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互惠贸易协定法》,国会将贸易决策权在一定时期内授予总统,总统可以与外国谈判并签订贸易协定,该协定不需要国会批准即可生效。这一规定反映出美国

A.总统可以凌驾于参议院之上    B.立法机构服从行政机构

C.国会与总统有较量也有妥协    D.三权分立原则遭到破坏

16.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总统竞选人布什和戈尔围绕佛罗里达州选票计箅的有效性,诉诸司法。美国最高以7票对2票决定重新点算选票的过程违宪,因为选票重点没有在弗罗里达州展开。这一事件表明

A.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最高判决大选无效

C.最高法官可以决定谁胜选    D.美国权力机关分权制衡

17.17年爆发的法国大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法国一直处于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始终没有获得工人支持    B.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外部势力的阻扰和干扰不断    D.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

18.下表是德意志1871年中规定的联邦议会中部分邦的投票权分配情况,由此可以看出

普鲁士连同汉诺威、库 尔黑森等

巴伐

利亚

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梅阁棱堡一 许威林

布伦斯维克
17票

6票

4票

4票

3票

3票

2票

2票

A.联邦议会具有国家事务的决定权  B.各邦国的政治地位具有不平等性

C.德意志帝国具有封建性 D.普鲁士在联邦议会中占主导地位

19.《南京条约》中通商口岸的开放并没有带来欧洲所期望的那么大的贸易扩张。曼彻斯特商会声称我们同中国的贸易直到买卖权扩展到我们现在所局限的港口以外的地方,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

A.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战争彻底改变了东亚政治格局

C.清决定放弃闭关锁国    D.《南京条约》侵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20.鸦片战争后清对于割地赔款的条款马上答应,但对于中外互派

大使等外交事 宜却迟迟不肯答应。出现这一现象的因是

A.近代外交的不公平性    B.维护政治的需要

C.天朝上国的观念作祟    D.华夷观念的彻底改变

21.太平天国颁发给农民田契中有某人“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等 文字。这说明太平天国

A.《天朝田亩制度》未真正落实    B.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

C.实现了“有田同耕”的理想        D.对农民的剥削依然沉重

22.—场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之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运动就此终止。自15年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 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变化可以反映

A.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民族危机激发国人加快救国实践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效果超过西方    D.成为社会变革的唯一主旋律

23.清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清巳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24.1905年,张謇说余以为有圣贤、权奸、盗贼之异。圣贤旷世不可得,权奸今亦无其人,盗贼为之,则六朝五代可鉴。……不若立宪,可以安上全下,国犹可国。”这表明张謇

A.希望圣贤之人能领导         B.主张温和变革实施宪政

C.竭力推行政治制度的变革         D.主张维持清朝统治

25.鸦片战争后的西方传教活动同以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民教冲突不断,教案频发,最终爆发了规模浩大的义和团运动。造成这一时期“教案频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清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B.民族危机严重激化了民教冲突

C.太平天国运动宣扬拜上帝教    D.中国民众固有的仇洋排外心理

26.陈独秀在《说国家》中写道: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钔中国打敗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陈独秀在此强调了甲午战争

A.导致了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B.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C.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    D.激化了中日两国的

27.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说: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当时要“应世界之潮流”主要任务是

A.实现民权主义  B.实现民生主义

C.实现民族主义  D.颁布《临时约法》

28.1919年6月28日中国巴黎和佘代表团拒绝参加和会签字仪式,并发表声明:“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中国全权愿竭诚布陈,静待世界公论之裁判。”此事件 

A.揭开了反帝反封爱国斗争的序幕    B.继承了义和团反帝爱国的传统

C.抵制了违背公正原则的国际条约    D.指明了中国民主新的方向

29.1923年在三大上,国际代表马林和重要领导人陈独秀主张党员应全体加人,并应在工人群众中发展组织,认为只有“一切工作归”,“才能增强国民的力量”。这一张说明当时中国党 

A.深刻认识了中国的国情    B.接受国际的统一领导

C.高估了无产阶级的作用    D.致力于开展民族民主

30. “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共有115人,其中上将8人,中将42人,少将65人 ……其中,1937年将士阵亡125130人、1938年将士阵亡249213人、 1941年将士阵亡144951人、1942年将士阵亡87719人。”从这些数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正面战场始终为抗战的主战场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C.是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    D.对抗战胜利有重大贡献

31.下表是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此表主要反映的是

战争爆发时1942 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太平洋东南亚中国太平洋、中国战场东南亚、
战场战场战场战场印度洋战场(不含东北)

太平洋战场
35个

10个

7个

37个

15个

111万

不到
师团师团师团师团师团多人

-

10. 9万人

A.日本在各战场上人员分配不均    B.日本在二战期间军力严重不足

C.日本认为东南亚战场并不重要    D.中国战场牵制日本的主要兵力

32.辛亥、国民大、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的三次髙潮,满清、北洋军阀和南京国民的统治相继被推翻。三者的共同点是

A.性质和任务    B.对象和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前途    D.性质和指导思想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其中第33题19分,第34题17分,第35题16分,共52分)。

33. (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上海一栋小洋楼)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中国官方纪念辛亥大事记

时间主要领导人讲话《人民日报》社论标题
1981年

委员会:“共同纪念这个光荣的节日,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目前时期我们的内外任务……就是:实现四化建设、保卫世界和平、完成统一大业。”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一 纪念辛亥七十周年》

1991年

国家杨尚昆:“中国党人始终把自己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的继续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十二年间, 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的十里,我国的现代化事业获得了巨大进步。”

《继往开来、振兴中华一纪念辛亥八十周年》
2001年

总:“在中国 人民正朝着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 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我们隆重纪念辛亥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发扬辛亥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纪念辛亥九十周年》

2011年

总:“孙中山 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共同奋斗——纪念辛亥革 命100周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把辛亥称为中国版的“光荣”的理由。(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官方举行辛亥纪念活动的特点,并分析举行这些纪念活动的原因。(10分)

34.(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一一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法典》用简明有力的法律语言,对刚诞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了有利于资产阶级所有制的规定。以来资产阶级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社会立法及其理论原理都鮮明地体现在《法典》上了。

-—李元明《拿破仑评传》

材料二  拿破仑的历史功绩,在于他把资产阶级的“战略战术发展到了完善的地步”, 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雾月政变”以后,摆在拿破仑面前的问题是国内财政紧 张状况的困扰和国外反法联盟大军的威胁。为了摆脱困境,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拿破仑政权的产生,是18世纪末以来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必然结果,“它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社会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然而,受历史和阶级局限,拿破仑身上既具有侵略性,也具有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势力的妥协性。

——刘越英《略论拿破仑在历史上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拿破仑评价自己的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是否认同拿破仑对自己的评价,请说明理由。(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措施(6分),并简要分析拿破仑对欧洲近代化的影响。(4分)

35.(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十七世纪中叶,整个西方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的局面:大批的实验和理论科学家涌现出来,前者崇尚实验归纳法,后者崇尚理性演绎,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欧洲,各种学会或学院纷纷成立,会员们常常聚会讨论问题并推广新的学术成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皇家学会”和“法国巴黎皇家科学院”……一种传播知识的有效手段——发行刊物被各科学团体所接受。因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客观上,十七世纪初英国与葡萄牙、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航海贸易和漱烈竞争中较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科学家,使科学中心从意大利逐渐转移到英国,同时,生产的发展和航海事业的需要,迫切要求找出太阳系各行星的运动规律及其物理原因。……牛顿完成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导致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摘编自吴志颖《牛顿与近代科学的建立》

材料二  牛顿也是一位“古怪”的人,他在崇尚数学理性和实验精神的同时,也崇尚某些非凡事物,历史学家对于牛顿的人品也颇有微词。他从未结婚,可能是当时颇为盛行的清教主义使然。他花了几十年秘密追求炼金术。在他最后二十年里,因微积分的发现优先权与多位科学家长期争执不和。不过,牛顿既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后一位科学史上个性异常的伟大科学家。

—-摘编自韩彩英《论牛顿的近代科学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建立的背景。(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并全面评价牛顿。(8分)

洛阳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参

一、选择题

1.A2.B3.B 4.A 5.C 6.A 7.A 8.B 9.C 10.D 11.C12.B 13.D14.A 15.C 16D 17.B 18.B 19.A 20.C 21.A 22.B 23.C 24.B 25.B 26.C 27.A 28.C 29.D 30.D 31.D 32.A

二、非选择题

33.(19分)

(1)理由:①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的方式推动社会变革,避免了流血冲突;②以和平方

式实现政权转移,结束君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③后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保障民主权利;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或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答3点,每点3分,共9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特点:①长期坚持,逢十周年都要举行纪念;②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党和国家最高

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发表专题社论;③将纪念辛亥与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④中国党始终将自己视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任答2点,每点2分,共4分)

原因:①由辛亥的历史地位决定。(或孙中山领导的辛亥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在中国迈向近代化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②由辛亥与中国党的共同目标决定。

③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每点2分,共6分)

34.(17分)

(1)观点:认为自己最大的功绩是制定了《民法典》。(2分)

同意拿破仑的自我评价。(1分)

理由:《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保护了资产阶级所有制,巩固了资产阶级的成果,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基本观点和大的社会立法主张;对后世资产阶级立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每点2分,共4分)

或:不同意拿破仑的自我评价。(1分)

理由:《民法典》只是资产阶级胜利后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拿破仑的最大功绩应是他为维护了法国大的成果而进行的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战争;通过战争传播了法国的启蒙思想,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其他言之有理即可。每点2分,共4分)

(2)措施:①政治上,精简编制,建立军事的;②经济上,改革财政,创办法兰西银行;扶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法律上,重视法制建设,编纂《民法典》;④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的进攻。(任3点可得6分)

影响:①拿破仑战争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推动了欧洲的政治民主化进程;②《民法典》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立法规范;③拿破仑创办法兰西银行,实行财政改革等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任2点可得4分)

35.(16分)

(1)背景:①文艺复兴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②涌现出一大批实验和理论科学家,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理论基础;③科学团体的出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④新的传播手段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联系;⑤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国际竞争的需要;⑥牛顿等科学家的努力。(任答4点,每点2分,共8分)

(2)贡献: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确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2分)

评价:①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是经典力学的建立者,近代科学之父。②其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值得我们学习;③但他性格迥异,思想上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每点2分,共6分)

文档

河南省洛阳市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洛阳市2015—-2016学年第二学斯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卷(A)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