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与课后评价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6:53:28
文档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与课后评价

细胞呼吸一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张吉桂(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730030)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课作为组内公开课,本人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授课之后在组内与同事及时开展了交流,交流本着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如下:一、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及其意义。教材分析细胞呼吸是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第七节,其中涉及到前面所学酶、ATP、线粒体、三大营
推荐度:
导读细胞呼吸一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张吉桂(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730030)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课作为组内公开课,本人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授课之后在组内与同事及时开展了交流,交流本着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如下:一、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及其意义。教材分析细胞呼吸是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第七节,其中涉及到前面所学酶、ATP、线粒体、三大营
细胞呼吸一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

张吉桂  (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730030)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课作为组内公开课,本人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授课之后在组内与同事及时开展了交流,交流本着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如下:

一、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及其意义。

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第七节,其中涉及到前面所学酶、ATP、线粒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等相关知识,也是在为第八节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做铺垫。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难点,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将知识融汇贯通,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习了前面共六节内容后,学生对部分知识已经遗忘,感觉知识琐碎,教师必须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起这部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教法设计

设问法、归纳法、指导读书法、对比法等方法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导入

引言: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生命活动利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教师提问:那么绝大部分的ATP是有那种细胞器供给的呢?

   学生回答:线粒体。

   教师提问:线粒体是我们进行哪项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呢?

   学生回答:有氧呼吸。

        教师引导:线粒体存在于细胞中,这说明呼吸作用的具体场所是细胞。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细胞呼吸。

二、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阅读细胞呼吸的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勾画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有机物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有机物;释放能量;又叫生物氧化。教师介绍细胞呼吸的种类。

(一) 有氧呼吸 

 1、概念  学生阅读有氧呼吸的概念,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语:氧的参与酶的催化有机物彻底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说明有氧呼吸是高等动物和植物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要求学生找出有氧呼吸与细胞呼吸二者概念上的区别。

2、过程  葡萄糖是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回忆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主要的供能物质糖类—血糖,其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终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引导学生推导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12H2O   +  能量 

    教师强调:有氧呼吸产生水,但反应过程中却需要消耗水。

教师介绍有氧呼吸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线粒体是主要场所。

设疑:有氧呼吸只在一个场所中进行吗?教师板书第一阶段,引导学生推导二、      三阶段。

三个阶段           两个场 所

     (一)C6H12O6  酶1    2丙酮酸+[H]+少量能量  (细胞质基质)

     (二)丙酮酸+ H2O   酶2    CO2  + [H]+少量能量   (线粒体)

     (三)O2 +[H]  酶3        H2O  +大量能量            (线粒体)

    教师补充:此处[H]也称为还原氢,但与光合作用中的还原氢有所不同。

教师强调:各阶段化学反应由不同的酶来催化,并在反应式中表明。 

师生共同总结:有氧呼吸全过程由三个阶段两个场所。

学生活动:在总反应式中标出各反应物参与的阶段及反应产物产生的阶段。

C6H12O6  +  6H2O  +   6O2    酶      6CO2  +  12H2O +  能量

(一)      (二)    (三)           (二)     (三)  (一二三)

教师提问:各反应阶段产生的能量有什么区别?这些能量我们可以直接来利用  吗?

学生回答: 第一二阶段产生少量能量,第三阶段产生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要转化   成ATP中的能量才能直接利用。

设疑:这些能量能全部转化成ATP中的能量吗?

学生活动:阅读“在生物体内,1mol的葡萄糖在彻底氧化分解后……”一段。根据其中的数据,学生得出结论: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少部分储存于ATP中。

教师提问: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岂不是很浪费吗?

学生的回答中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教师请持否定答案的学生说明其原因;对于回答保持体温的学生,给予肯定性评价,并补充说明生物体进行说明有氧呼吸的意义所在。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有氧呼吸的图解,分析各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用大括号标出各阶段并写出相应的反应场所。

设疑:我们现在进行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是有氧呼吸,那我们能不能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呢?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学生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划出关键词语,与有氧呼吸的概念进行对比找出二者最大的区别:“有氧”与“无氧”,“彻底”与“不彻底”,“二氧化碳和水”与“氧化产物”。

2、场所  引导学生: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那么无氧呼吸肯定不在线粒体中进行,而是在细胞质基质中。

3、过程 教师例举高等植物水淹条件下,进行短时间的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少量能量。

设疑:人体剧烈运动后,血浆PH会明显下降,为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高等动物和人体在剧烈运动时……”相关内容,解释骨骼肌会出现无氧呼吸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血浆PH会明显下降与此有关。

教师补充: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进行无氧呼吸时也可以产生乳酸,并例举。

(要求学生划出相关内容,注意反应式。)

设疑:苹果储藏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无氧呼吸全过程及能量分配内容,与有氧呼吸的进行对比总结。

两个阶段

一个场所

     (一)C6H12O6    酶1    2丙酮酸+[H]+少量(细胞质基质)

                             C2H5OH(酒精)+CO2+少量能量

     (二)丙酮酸  酶2          或 

                              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教师提问: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不同点(参考课本列出的比较项目)与相同点。

补充:二者相同点—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进化史上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  回忆光合作用在生物进化史上的意义,引导学生推理,无氧呼吸的生物先出现,“有氧呼吸是在无氧呼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细胞呼吸的意义

1、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提问:人体为什么要不停的进行细胞呼吸呢? 

学生回答: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强调:一部分能量转变为热能而散失,另一部分储存在ATP中。

引导回忆: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什么?(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什么条件?(能量和载体)其中的能量就是由根呼吸作用产生的ATP提供的。

设疑:细胞呼吸仅仅是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吗?

教师利用课本总结的细胞呼吸反应式,学生观察后找出其中反应初和反应终止时未出现的化合物—丙酮酸,称其为中间产物,它可参与其他物质的合成。

2、为体内其他物质的合成提供原料。

学生活动:阅读相关内容最后一段。

引导回忆:丙酮酸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合成氨基酸,氨基酸则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丙酮酸是一些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枢纽。因此生物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细胞呼吸。

知识巩固: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

      A、所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基本上由呼吸作用提供 

      B、所有生物体的呼吸作用都能形成ATP

      C、所有生物体的呼吸作用的本质呼吸作用都一致

      D、所有生物体的呼吸作用的过程都相同

二、课后交流

(一)同事评价

1、优点  内容挖掘深入,备课细致、扎实;课堂节奏快满及时间把握较好;指导方法多样且合理,采用了提问法、指导阅读法、回顾法、拓展法、对比法等方法,与学生互动较好,检验效果良好;问题涉及较合理,如强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各阶段不同的酶用“1、2、3”标出;总结简练,突出了重点。

2、建议  采用直观图解法解决有氧呼吸在两个场所中完成;师生互动应再生动一些,对学生的评价较少;提问法应尽量做到准确,有效性;学生最后做练习时间再安排多一点,大约十分钟更好;探究较少,以讲述为主。

 (二)自我反思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我想力争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如概念的掌握方法,用阅读法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用对比法让学生能更准确的掌握学习内容,便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如果用绘制简图的方法来展示呼吸作用的场所与反应式,化抽象为具体,教学效果势必会更好。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如何使问题提的更有价值,让课堂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些都是我在教学活动中一直所追求与探索的。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开展与课后交流,同事们对我工作中的进步给与了一定的肯定,激励我不断努力追求进步。面对新课程的即将来临,我应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坚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按照新课改精神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宏观,用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评价学生。让教师自己成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文档

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与课后评价

细胞呼吸一节的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张吉桂(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730030)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课作为组内公开课,本人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授课之后在组内与同事及时开展了交流,交流本着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理念。教学设计与课后交流如下:一、细胞呼吸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生物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及其意义。教材分析细胞呼吸是第三章新陈代谢的第七节,其中涉及到前面所学酶、ATP、线粒体、三大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