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目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7:02:22
文档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目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 弭(mǐ)谤 川壅(yōng)而溃B.师箴(zhēn) 瞍(sǒu)赋 矇(móng)诵C.瞽(gǔ)献曲 耆(qí)艾修之 事行而不悖(bèi)D.原隰(xí) 斟酌(zhēn zhuó) 流王于彘(zhì)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        
推荐度:
导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 弭(mǐ)谤 川壅(yōng)而溃B.师箴(zhēn) 瞍(sǒu)赋 矇(móng)诵C.瞽(gǔ)献曲 耆(qí)艾修之 事行而不悖(bèi)D.原隰(xí) 斟酌(zhēn zhuó) 流王于彘(zhì)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

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厉王虐(nüè)  弭(mǐ)谤  川壅(yōng)而溃

B.师箴(zhēn)  瞍(sǒu)赋  矇(móng)诵

C.瞽(gǔ)献曲  耆(qí)艾修之  事行而不悖(bèi)

D.原隰(xí)  斟酌(zhēn  zhuó)  流王于彘(zhì)

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治理

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背

C.故天子听政                      听:处理,判断

D.国人谤                          谤:毁谤

3.与“师箴”中“箴”字用法相同的是(    )

A.晋军函陵

B.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C.越国以鄙远

D.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4.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召公谏弭厉王谤                   弭:消除

②是障之也                         障:障碍

③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壅:堵塞

④财用于是乎出                     用:用度

⑤行善而备败                       败:失败

⑥胡可壅也                         胡:怎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以告,则杀之。                    ②道路以目。

③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④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A.①句和③句相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相同

C.①句和④句相同,②句和③句不同

D.①句和③句不同,②句和④句相同

以下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6.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

A.人民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B.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的有山川,人的财富、用度,于是就产生出来了。

C.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在这里,也产生在这里。

D.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

A.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谁与你在一起呢?

B.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们与你能在一起多长时间吗?

C.如果堵他们的嘴,那赞成的人能有几个呢?

D.如果堵住人民的口,他与你能一起多么久呢?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召公是当时具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之一,他已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B.文章的重点是召公的劝戒之辞,说理运用“川壅而溃”的比喻,形象而贴切。

C.本文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很有说服力。

D.周厉王是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对于敢指责他的人,他就派巫者去杀了他们,因此人民都不敢说话了。

阅读课文,完成9-16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作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9.为加粗字加注音。

厉王虐,国人谤王(    )   史献书,师箴(    )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   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

10.划线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B.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C.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D.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11.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    )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触之意。

B.吾能弭谤矣 其中“弭”意为阻止、消除。

C.阜财用衣食 其中“阜”意为使……增多。

D.其与能几何 其中“与”是和,同的意思。

12.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B.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C.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D.而后王斟酌焉

1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周厉王残暴凶狠,采用高压来百姓的批评指责。

B.召公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劝说厉王要广开言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C.周厉王拒绝召公的谏言,引起百姓的强烈反抗,在周厉王三年,厉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

D.厉王被流放到彘的结局,有力地说明了召公谏言的正确和重要。

14.下面的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

译为:周厉王非常暴虐,国民都讽刺、挖苦他。

B.为川者决之使导。

译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导。

C.史献书,师箴。

译为:史官进献史书、典籍,当老师的进劝诫、规劝的言论。

D.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为:老百姓有嘴,就好比大地上会有山川一样,财用就出来了。

15.把下列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A.民不堪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一练

一、基础知识评价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召(shào)公  弭谤(mí bàng)  川壅(yōng)而溃

B.瞽(gǔ)献曲  师箴(zhēn)  瞍(sǒu)赋

C.矇(méng)诵  原隰(xí)  耆(qí)、艾修之

D.衍(yǎn)沃  不悖(bèi)  流王于彘(zhì)

2.选出下列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民不堪命矣(堪,能忍受)         B.国人莫敢言(莫,不)

C.吾能弭谤矣(弭,消除、阻止)     D.是障之也(是,这)

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

(1)厉王虐,国人谤王。(    )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3)是以事行而不悖。(    )

(4)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

(5)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    )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告,则杀之。(    )

(2)道路以目。(    )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4)三年,乃流王于彘。(    )

5.填空。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史,作者是________。

(2)防民之口,________,________,伤人必多。

二、拓展阅读评价

阅读课文,完成6—10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6.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瞽献曲,史献书(史,历史)

B.庶人传语(庶人,平民、百姓)

C.亲戚补察(亲戚,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D.犹其有原隰衍沃也(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7.选出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

A.①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②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

B.①行善而备败                    ②黑质而白章

C.①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D.①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②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8.全都说明厉王实行残暴统治的一组是(    )

①厉王虐,国人谤王。               ②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③以告,则杀之。                   ④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⑤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⑥三年,乃流王于彘。

A.④⑤⑥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9.选出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A.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点是在记言。

B.本文通过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反动本质。

C.“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防民之口”的危害。

D.“公卿、列士、瞽、史、师、瞍、矇、百工、庶人、近臣、亲戚、耆、艾”都是召公所认为广义上的“民”,“谤”言主要出自这些人的口。

10.翻译下列语句。

(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

《召公谏厉王弭谤》练习题目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1.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厉王虐(nüè) 弭(mǐ)谤 川壅(yōng)而溃B.师箴(zhēn) 瞍(sǒu)赋 矇(móng)诵C.瞽(gǔ)献曲 耆(qí)艾修之 事行而不悖(bèi)D.原隰(xí) 斟酌(zhēn zhuó) 流王于彘(zhì)2.对于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治理B.是以事行而不悖                 悖:违背C.故天子听政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