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7:02:03
文档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acroeconomics)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Alll2108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分:4/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经济学、国贸专业学时,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所有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的分
推荐度:
导读《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acroeconomics)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Alll2108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分:4/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经济学、国贸专业学时,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所有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的分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Alll2108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

总学分:4/3学分

总学时:/48学时(经济学、国贸专业学时,会计学、财务管理、

    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48学时)

考核方式:考试

二、课程教育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所有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提高运用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与经济,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打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8章,分为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及宏观经济。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二)具体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基本体系。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和恒等关系式,即

收入—支出模型,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应用。

    重点与难点:讲授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和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难点:三部门、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和恒等关系式。

    一、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用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GDP、五个重要的经济总量概念。

    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三、价格指数

    名义GDP和实际GDP、价格指数、失业的计量、奥肯定律。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即经济社会的生产或收入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介绍收入支出模型。

    重点与难点: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一、消费和储蓄

    二、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三、国民收入的变动

    四、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十三章  货币、利率和国民收入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计算口径,货币的需求及其动机;货币供给及货币创造乘数;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相互关系。通过学习了解国民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货币的主要内容和其局限性。

    重点与难点:货币的需求函数;货币市场的均衡。难点: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流动性陷阱,两个市场失衡的调整

    一、货币的性质和形态

二、银行体系和货币供给

三、货币的需求

    四、货币需求函数、利率和国民收入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基本体系。掌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IS—LM模型推导过程和经济学涵义。深刻的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产生的条件以及失衡的原因。

要求熟练画出模型中的两条曲线,并能判断在失衡状态时,应该进行如何的调整。利用均衡模型求出IS曲线的表达式IS和LM曲线联立,熟练计算出均衡利率和收入。

    重点与难点:IS曲线的推导过程以及产品市场的均衡的经济学含义。LM曲线的推导过程以及货币市场的均衡的经济学含义IS,LM曲线的斜率和移动以及失衡的调整。难点:IS—LM模型推导过程和经济学涵义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与IS模型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与LM曲线

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第十五章  财政和货币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财政和货币的内容、作用机理,使学生掌握财政和货币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学会运用宏观工具科学调节经济运行的方法,了解财政和货币的局限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讲授财政对经济的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机理和乘数的作用机理;货币作用机理(货币乘数的作用)和三个重要工具,即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它们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大小。难点:财政与货币混合使用,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动态影响的机理。

一、宏观财政及其效果

二、宏观货币及其效果

三、财政和货币的混合使用

第十六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考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产量和价格的关系,完整地建立起决定产量和价格的模型。使学生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的构成及影响因素,了解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区别与联系,学会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决定某一时期的均衡产量、均衡利率、均衡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重点与难点:讲授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的导出以及经济学含义。古典的和凯恩斯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水平的不同以及均衡变动的不同机理。难点:总供给函数是如何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出的。

    一、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二、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曲线、古典的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古典的AD-AS模型、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短期的AD-AS模型、长期的AD-AS模型。

第十七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研究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深层次原因,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关系,进而寻求控制通货膨胀和减少失业的宏观是本章研究的重点。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研究前提,重点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成因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性,从而为制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提供理论基础。

  重点与难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深层次原因,探讨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关系,进而寻求控制通货膨胀和减少失业的宏观,重点分析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成因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性。难点: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关系,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一、通货膨胀理论

二、失业理论

    三、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

    四、对付失业和通货膨胀的

第十八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研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有:什么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源泉;什么是经济发展,如何使经济发展;经济周期的含义及原因等。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搜索工具,查阅有关世界各国和中国有关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的资料。

    重点与难点: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论、经济周期论。难点: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周期论中的乘数与加速数原理。

        一、经济周期理论

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四、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

课内不设习题课,课后完成作业、练习。学生课外作业按每章课后习题作题,

教师进行批改,通过作习题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

    本课程实践性教学内容安排的是第六学期的“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要求学生掌握消化理解市场经济理论,了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实践的基本要求。

六、相关联的课程

1.预修课程

本课程应在《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后开设。 

2.后续课程

后续课程主要有: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学习本课程后,可为以上后续课程地学习奠定基础。

七、各个章节学时分配

学时分配表:

章节主要  内  容

各个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
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小计
1国民收入核算  8/6

  8/6

2国民收入的决定:

收入一支出模型

  8/6

  8/6

3货币、利率与国民收入  8/6

  8/6

4国民收入的决定:

IS.LM模型

  8/6

  8/6

5宏观经济  8/6

  8/6

6国民收入的决定: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8/6

  8/6

7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8/6

  8/6

8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8/6

  8/6

    合计

/48

 /48

八、课外练习与要求

    作业和练习内容设置应含盖基本理论概念和基本方法运用、计算与分析,突出重点和难点,形式分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应达到消化、吸收的要求。

九、需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教学中需要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讲解中适当运用PPT课件进行动态和形象的教学法手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宏观部分)  上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四版

    2.建议参考书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版

2、历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3、多恩布什[美],《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萨缪尔森[美],《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6版;

5、斯蒂格利茨[美],《经济学》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十一、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取闭卷,试题库出题,集体判卷的方式。

1、平时成绩:(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作业等)20%;

2、期末考试:80%

                                     本大纲启用日期:2005年8月

文档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acroeconomics)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Alll2108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学分:4/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经济学、国贸专业学时,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的所有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的分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