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评价检测卷(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15:06:45
文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评价检测卷(含答案)

初一语文第四单元评价检测卷(90分钟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春风从湖面上走过,留下浅浅莲漪;阳光从云层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间飘过,留下圈圈年轻。我从人生这条时而平坦、时而奇岖的道路上走过,留下的是对自己的喝彩。为自己鼓励,采摘成功的果实!(1)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段的方框内加上标点符号。(1分)答案:(1)“莲”“涟”“奇”“崎”(2);2.下列句中加点成
推荐度:
导读初一语文第四单元评价检测卷(90分钟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春风从湖面上走过,留下浅浅莲漪;阳光从云层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间飘过,留下圈圈年轻。我从人生这条时而平坦、时而奇岖的道路上走过,留下的是对自己的喝彩。为自己鼓励,采摘成功的果实!(1)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段的方框内加上标点符号。(1分)答案:(1)“莲”“涟”“奇”“崎”(2);2.下列句中加点成
初一语文第四单元评价检测卷

(90分钟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春风从湖面上走过,留下浅浅莲漪;阳光从云层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间飘过,留下圈圈年轻。我从人生这条时而平坦、时而奇岖的道路上走过,留下的是对自己的喝彩。为自己鼓励,采摘成功的果实!

(1)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

(2)在文段的方框内加上标点符号。(1分)

答案:(1)“莲” “涟” “奇” “崎” (2);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政治思想工作必须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领导与群众结合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

B.作为我国最新研制的高性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汇集了多项最新的航天技术,它的研制成功让国人不由得沾沾自喜。

C.这个人谈了半天,海阔天空,主题内容至今令人摸不着边。

D.听到孩子回到家里的消息后,我如释重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解析】选B。“沾沾自喜”感情色彩使用不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解析】选D。A项,缺宾语中心语,应补上“的意识”;B项,不合事理,“皎洁的月光”不能“传来”;C项,前后没有呼应。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③②①④⑤                B.①②⑤④③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解析】选A。③句提出正能量如何发挥效益的问题;②句承接前句“传播”一词,引出传播者负责的问题;①句承接前句“责任”,说明媒体“责任”的具体内容;④句进一步说明“个体媒体”的“责任”;⑤句总结问题,强调“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的意识。

5.下面文学常识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叶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B.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其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C.《陋室铭》的作者是刘禹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唐代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解析】选D。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

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2分)

温暖需要传递。用拥抱传递温暖,能让人冰释前嫌;用微笑传递温暖,能让人如沐春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①用文字传递温暖 能让人回味无穷

示例二:②用言语传递温暖 能让人豁然开朗

7.综合性学习。(7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恩深似海,终生难报还。班级准备在母亲节当天召开班会,班会主题是“献给母亲的歌”,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为营造班会的气氛,请你写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不得引用材料中的语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本次班会的活动环节,请补全所缺的环节。(3分)

环节一:开场白     环节二:______________

环节三:_________            环节四:______________

环节五:家长代表发言        环节六:班主任总结

(3)“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父母给了我们全部的爱,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请你确定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具体方式。(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怀感恩之心,与母爱同行。

(2)示例:环节二:朗诵关于母爱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环节三:讲述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事情

环节四:展示献给妈妈的祝福卡

(3)示例一:给父母一份惊喜: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给父母洗洗脚;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写一封感谢父母的信等。

示例二:帮父母做家务: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向父母表示关爱等。

示例三:陪父母聊聊天:每天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同学之间的事、自己的心情,听听父母工作的事,在沟通中增进感情等。

二、阅读品悟(40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1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

(3)陶后鲜有闻    (      )

(4)宜乎众矣    (      )

答案:(1)这 (2)调弄 (3)少 (4)多

9.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10.【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主题。要抓住主旨句“惟吾德馨”和议论句“何陋之有”思考。

答案: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

11.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2017·盐城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丁 香 花

杨 明

①初识丁香花,是在废品站里。少年时代的我和家长去废品站卖废品,在废纸堆里我发现了一本品相还不算残缺的书,便抽出来翻看,废品站老板挥挥手说,拿去吧,送你了。

②那是一本园艺学的专业书籍。书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丁香花是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属于著名的庭园花木,开花繁茂,花色淡雅,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丁香花是雅俗共赏的观赏植物,开时芳菲满目,清香远溢。露植在庭院、园圃,用盆栽摆设在书室、厅堂,都会令人感到风采秀丽,清艳宜人。

③二识丁香花,是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先生的单口相声,说到乾隆皇帝和刘墉赌赛对联,乾隆出了个上联: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陈涌泉先生说,这个上联出得有相当的难度,抢了先机,你要是再对个四点五点六点什么的就不新鲜了。刘墉不慌不忙地给乾隆叩了个头,说,皇上,臣给您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呵呵,这个百头千头万头实在令人豁然开朗:丁,是百字头,香的上半部,是千字头,花的上半部,是繁体字万字的头,正和行书体冰字的那一点遥相呼应,异曲同工。百头千头万头不但写意而且烘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去回想,丁香树在哪?它开花时到底是什么样子来着?

④我十八岁那年跌入了一生的第一个低谷。我学业优良,高中毕业时踌躇满志地准备选择一所自己称心的高等学府。那是在1985年,高校招生体检标准上明确规定患有几种病症者不能投考任何高校,其中一种是重度失聪,两米内听不见耳语。这一条正是为我量身打造的,我完全符合标准。我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纷纷从我身旁经过走进考场,明白了唐代刘禹锡为什么写了那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根本听不清同学们轻快自信的脚步声,只能在模糊记忆里搜索幼时的一场高烧,及退了我高烧的同时摧毁了我听力的注射药物——双氢链霉素。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

⑤我当了铁路工务段的一名筑路工人。施工现场在百公里外的戈壁滩上,每天坐着火车哐当哐当地跑出去,再哐当哐当地跑回来,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息。

⑥深夜里,我拎着空饭盒从火车上下来,先走大马路后钻深胡同,快看到家门时,我先看到了它,丁香树。原来它长在这里,深胡同里的路灯下,原来它开放在这时。春天里,无从查考谁种下了它,却生长得如此恰到好处,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荣,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呵地笑了。

⑦放下饭盒坐在丁香树下的马路牙子上,把疲惫不堪的身体在万籁俱寂的花香馥郁中熨帖开来,自然是一种惬意,也带来了浅浅的心酸。少年初识愁滋味,我发现丁香花是一种说话声音不高也不怎么争抢话头的花。它甚至不爱说话,春天是个绚烂的季节,然而又乍暖还寒阴晴不定,急着报春的花枝往往最易落入风尘,人生是美好的,然而人这一生有多少悲欢需要我们去面对?我偶尔抬抬头望望开成了紫色的树冠,它在微风里微微甩摆。它不看我,我不问它什么,它也没回答我什么。我不说话,它也不说话。它也许在和风说话,我也听不清它们在聊什么。我只想这么在花树下坐着,没有理由地一直坐下去,我只想沉浸……

⑧我就养成了这个无意中的习惯,无论时光让我走到哪里,每逢春夜,丁香的花期里,我总要在路灯和树影下停一停。

(选自《散文》2017年第5期,有删改)

12.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文字,概括作者与丁香花相识的三次经历。(2分)

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识丁香花______________三识丁香花

答案:在废品站的园艺书籍里初识丁香花在收音机里听陈涌泉的单口相声二识丁香花深夜里在深胡同的路灯下三识丁香花

13.第③段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作用。理解画线句含意,根据其在文中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刘墉的对联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写出了丁香花繁茂的景象;引出了下文对丁香花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时间的叙述。

14.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我眼睁睁地看着同学们考完一科后有的兴奋有的紧张有的沮丧地从考场出来,嘴里充溢着积年药液的苦味。(句中“苦味”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眼前浮现出陈涌泉先生那滑稽好玩的脸,乾隆先生那威仪天下的尊荣,刘墉先生那高深莫测的锅背,呵呵呵呵地笑了。(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由于生病,吃药的药液很苦;深层是指由于听力受损不能参加高考,内心感到苦闷、忧伤。

(2)排比、联想(想象)。通过眼前的丁香花,联想出陈涌泉、乾隆、刘墉三个人的形象特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与赞美,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15.本文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理解本文内容及中心,联系《紫藤萝瀑布》,比较写法相似之处,结合文章,分析回答。

答案: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紫藤萝瀑布》写紫藤萝花自衰到盛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而本篇文章通过写丁香花的繁茂和不爱说话,不争抢,写出了作者对丁香花高洁品质的赞美,表达了作者愿意学习丁香花不争不抢,默默沉浸自己的品质。

16.通读全文,结合作者与丁香花的相识经历,说说你从丁香花的哪些特点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从文中筛选有关丁香花特点的信息,联系生活,阐述获得的感悟。

答案:①丁香花枝繁叶茂,清香远溢,告诉我们要努力绽放自己的生命。提升自我品格;

②丁香花生长在胡同深处,告诉我们要在平凡的岗位默默奉献;

③丁香花不争抢话头,甚至不爱说话,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沉浸;

④不畏惧生命中的一些挫折与苦难,人生是美好的。

(三)阅读下文,回答17~20题。(14分)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 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有删改)

1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思路。梳理文章内容,联系议论文基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合段落议论要点,归纳整理回答。

答案:首先点出当下“读纸质书的人少了”这一事实;其次提出“只有纸质书才是书”这一观点并阐述理由;接着结合现实论述了“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的观点;最后强调指出“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18.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优点:方便快捷;容量很大。

缺点:轻浅化,不能用于阅读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阅读,阅读内容通常短小零碎。

19.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再受书写材质的束缚,文字不再要求精简,内容不再限于国家大事,文字的形式变得丰富(可以创造诗词、书札、文章等),表达方式变得多样(可以进行抒情、议论),书写变得自由自在。

20.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第⑤~⑦段中筛选相关信息,归纳总结。

答案:纸质书是文化的承载和传递者;纸质书具有艺术的美,书依托纸而存在;书店的增加,方便了纸质书的阅读和购买;年轻读者对纸质书有天然的好感。

三、作文(40分)

21.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藏在________里的_____________

要求: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的“藏”是关键词,应写不被人发现或者被人忽视的事情,可以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藏在饭碗里的父爱”“藏在节日里的文化”“藏在照片里的秘密”“藏在角落里的精彩”等。可以写几件不被人发现或者被人忽视的事情,采用小题目引领的方式来写,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文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评价检测卷(含答案)

初一语文第四单元评价检测卷(90分钟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春风从湖面上走过,留下浅浅莲漪;阳光从云层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间飘过,留下圈圈年轻。我从人生这条时而平坦、时而奇岖的道路上走过,留下的是对自己的喝彩。为自己鼓励,采摘成功的果实!(1)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文段的方框内加上标点符号。(1分)答案:(1)“莲”“涟”“奇”“崎”(2);2.下列句中加点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