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的中式风格,是悠长的历史积累出的大度和恬然,样式,色彩的夸张或淡化都只是点缀,强调的是一种恬静和深入人心的力量。搭配法则:形,种,色兼备。
形:提及中式风格不可缺少的一是木器,二是瓷器。两者的样式都是千资百态。雕工精、有历史厚重感的中式家具虽然值得收藏,却未必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于是,设计师们取其形似,稍加改造,创造出许多既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又具有古典神韵的家具,搭配上各式各样的中国瓷器,实用装饰两不误。光洁细致的瓷器与沉稳内敛的木制家具营造出一份浓浓的中国情调。
神:取自天然的竹是东方的代表,印证了东方尤其是中国恬静悠然的生活方式。仿明清式样的桌椅配以国画条幅,渲染出古色古香的氛围。在小摆设的搭配上最好选用中国特色的图片或装饰品,虽然只是那么一点点,便可使气氛显得温婉和谐,情趣盎然。
色:中国红带来富贵祥和,热烈奔放的感觉。无论是宫灯、抱枕、床幔还是中式风格的靠垫,都让空间透露着慵懒高贵的意味。深色调的中式家具搭配色调鲜艳的软装饰,给人一种高雅稳重的感觉。时代的家具可说是中国家具艺术的顶峰,它将中国传统装修设计的审美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无论从现存的实物或是当时的绘画、雕刻中,均可发现其品种样式都是多彩多姿的。从功能上来看,椅登、几案、橱柜、床架、台架、屏座等皆各司其职,特点是造型简洁、做工精巧、雕工流畅,散发出中国式的儒雅气息。此外,屋顶装修中不可缺少的是雕花的运用。雕花的图案来自于传统明清家具流派的装饰经验。雕刻原料为紫檀、黄花梨和红木等几种硬木。
新中式风格特点
(1)新中式风格讲究纲常,讲究对称,以阴阳平衡概念调和室内生态。选用天然的装饰材料,运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组合规律来营造禅宗式的理性和宁静环境。
(2) 装饰空间:新中式风格非常讲究空间的层次感,依据住宅使用人数和私密程度的不同,需要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一般采用“哑口”或简约化的“博古架”来区分;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则使用中式的屏风或窗棂,通过这种新的分隔方式,单元式住宅就展现出中式家居的层次之美。
(3) 造型:空间装饰多采用简洁硬朗的直线条。直线装饰在空间中的使用,不仅反映出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居住要求,更迎合了中式家具追求内敛、质朴的设计风格,使“新中式”更加实用、更富现代感。
(4) 装饰色彩: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多以深色为主,墙面色彩搭配:
一是以苏州园林和京城民宅的黑、白、灰色为基调;二是在黑、白、灰基础上以皇家住宅的红、黄、蓝、绿等作为局部色彩。
(5)装饰材料:丝、纱、织物、壁纸、玻璃、仿古瓷砖、大理石等。
(6)配饰家具:新中式风格的家具可为古典家具,或现代家具与古典家具相结合。中国古典家具以明清家具为代表,在新中式风格家具配饰上多以线条简练的明式家具为主。
(7)饰品:瓷器、陶艺、中式窗花、字画、布艺以及具有一定含义的中式古典物品等。
中式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
中式古典风格常给人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谈及中式古典风格实际上还包含民族风格,各民族由于地区、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俗、宗教信仰以及当地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不同,具有独特形式和风格,主要反映在布局、形体、外观、色彩、质感和处理手法等方面。
中式古典风格主要特征,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充分发挥木材的物理性能,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或穿斗式结构,讲究构架制的原则,建筑构件规格化,重视横向布局,利用庭院组织空间,用装修构件分合空间,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协调,善于用环境创造气氛。运用色彩装饰手段,如彩画、雕刻、书法和工艺美术、家具陈设等艺术手段来营造意境。
一、中国元素所包含的内容
(一)中式家具
每一件中式的家具都是有生命的,虽然或许只是整个空间的一个细节,但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决定这个地方的气质
西方设计界认为:“没有中国元素,往往就没有贵气。”时下最时髦的一种家居风格,便是以西方的装饰风格和家具为主,混合入一到两件中式家具,往往产生极美的效果。
事实上,经过数千年的承传,目前还可见到的中式家具,已经是大浪淘沙后的经典,所以也就具备了极高的融合性。我们在关注中式家具的时候,除了考虑它的材质,恐怕应更注重其内在设计体现出的一种中国人的家居智慧。
案 又细分为供案、画案、书案。供案通常在厅堂中陈设,多采用雕刻作装饰。案出现在神圣的场合,后来出现的画案、书案则是案类家具的生活化,很能体现中国文人的审美特点。
桌 中式家具里的桌子有长桌、方桌、书桌、炕桌等。厅堂方桌是
一家的门面,通常要上好的硬木,造型稳重端庄,做工细致,装饰考究。桌面通常是1M的距离,这是中国古人的社交距离。
椅 中式家具的椅子,有太师椅、有官帽椅、有圈椅,不同的椅子有不同的大小尺寸,其中清太师椅最大,常放在正厅中。
床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中式床,是四柱式或者六柱式的架子床,架子上可以围上帷幔,床顶部有顶盖。这是不是有点“屋中之屋”的意思呢?中式床还有罗汉床,有点像加宽的长条椅,没有架子,通常放在书斋午休时用。
中式风格不再和古老,死板划上等号,取而代之的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简单却内藏丰富意涵。注重细节才能突出效果,在住宅的细节装饰方面,具备现代眼光的重视装饰风格非常讲究。尤其是在现代戏是结构的住宅中,往往可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手法,给空间带来了丰富的视觉效果。像屏风,帷幔,翘头案等这些家具,被设计师做来局部装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永恒美感。
每一件中式家具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在每一个流动的音符中都蕴涵着深深的韵味,只有细细品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来,它独特的魅力也会吸引很多的视线,不过材质,线条,色彩搭配的不到位,很容易收到相反的效果,为了更符合居住的要求,选择恰当的中国元素,才能让居室散发古雅而清新的魅力。
(二)中式装饰
传统室内设计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
蝙蝠、鹿、鱼、鹊、梅是较常见的装饰图案。原因是“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
“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植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人类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暴、不怕困难。
同理,石榴象征多子多孙;鸳鸯象征夫妻恩爱,松鹤表示健康长寿。
(三)中式设计思想
中国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细琢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一些室内设计理念,和如今最流行的简约主义很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
1、宜设而设,精在体宜
在明清时代,“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念和价值标准。国内专家对其的解释是:“宜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繁,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野》)”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如此描述卧室设计:“一般设卧榻一、榻前仅置一小几,几上不设一物;设小方杌二,小橱一;室中清
洁雅素,一涉绚丽,便如闺阁中,非幽人眠云梦月所宜。”
2、删繁去奢,绘事后素
删繁是指去除过于复杂的装饰,去奢其实也很重要。如今很多设计师一提到以人为本,就以为是“给脖子套张饼”,其实人在家居生活中的不便与方便是相辅相成的,过于奢侈地追求“一低头就能吃到脖子上的饼”,恐怕会起到负效果。
“绘事后素”是孔子的话,是他对美的一种看法。在孔子眼中,绘事是那种装扮出来的美丽效果,而素则是自然的、气质的美,孔子认为“素”要美于“绘事”。这体现了一种“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的中国士大夫的文化追求。
3、因景互借
去过苏州拙政园的读者都知道这座美轮美奂的园林有一个特色就是“借景”,建于苏州城中心的塔被巧妙地“借”到园林来了。
因景互借,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种整体观。居室、住宅、庭院,小环境和大环境统一在一起考虑,目的是实现一个艺术化的生活环境。
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984年,为方形抹去四角 ,上加斗八藻井( 八根角梁组成的八棱锥顶)。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因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藻井相似而得其名。敦煌藻井简化了中国传统古建层层叠木藻井的结构,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主题作品在中心方井之内,周围的图案层层展开。由于藻井处于石窟内顶部,使石窟窟顶显有高远深邃的感觉。
藻井是敦煌图案中的精华,由于它高踞石窟顶部,受风沙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损坏较少,同时也免除了许多人为的损坏,故保存的很完好。敦煌的藻井多达四百余顶,绘制十分精致。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
[编辑本段]藻井的形状
藻井的形状有圆形、四方形、椭圆形成螺纹回旋形以及八卦形等。
这些藻井,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因为匠人不必用铁钉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圆形藻井的直径是十八尺。顶端最小圆圈内有蟠龙一只,口衔吊灯。
蟠龙圆圈外较大的圆周上,则雕有二十四个黄梨花头灯座。由灯座底部又名自引出一条红色飞带,托看一个黄底青叶红花的环
形顶盖。这二十四条放射线状的飞带,把图形藻井衬托得更有深度感。再由黄梨花头灯座向外扩张,另有个由内向外渐次而大的圆周。这些圆周上有莲花灯九十六盏,妈祖神像一百二十座。这些灯座及神像由外圈到内圈逐圈缩小 匠人处心积虑的安排。主要使它和飞带同样具有深度感的藻井作用。二十四条飞带的发源处,雕有二十四只古狮。而每两狮之间又立妈祖神像一座。使古狮带有守获的意味。
圆形藻井左右两旁另设长方形藻并各一。这两座藻并各长二十一尺,阔十六尺,深三尺六寸。
每座雕有莲花灯六十盏。妈祖神像八十八座,古狮二十八只。
中间较大的长方形藻井,长二十一尺,阔七尺六寸,深三尺。雕有莲花灯三十二盏,妈祖神像五十座,古狮二十二只。
大长方形藻井左右两旁,又有小长方形藻井各一座。每座长十五尺六寸,阔七尺六寸,深三尺。
每座雕有莲花灯二十四盏,妈祖神像四十二座,古狮十八只。
所有长方形藻井和圆形藻井的妈祖神像,和圆形藻并四方角落的八只祥鹤,加上顶部的蟠龙。都被贴上真金箔。使这些藻井看起来。在华丽中。又带有高贵的格调。实在令人叹为观上。
[编辑本段]藻井的分类
藻井是敦煌图案中的精华,由于它高踞石窟顶部,受风沙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损坏较少,同时也免除了许多人为的损坏,故保存的很完好。敦煌的藻井多达四百余顶,绘制十分精致。按其方井结构和中心纹样可分为五类:
①方井套叠藻井:是北朝平棋图案的遗风,只得保留了方井套叠框架的结构,井内纹样却有多样变化。
②盘茎莲花藻井:是隋代独有的一种藻井,特征为井内是一八瓣大莲花,莲花周围盘绕变形茎蔓忍冬纹,纹样倾向自然形态。井外有圆形连珠纹、忍冬纹、白珠纹三道边饰,长、大精美的三角纹垂幔。 隋代藻井作品没有程式,形象新颖,千边万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
③飞天莲花藻井:井心较宽大,大莲花周围画若干飞天绕莲花飞翔,此类藻井装饰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间,让人有一种举首高望空旷辽阔的感觉。
④双龙莲花藻井:井心莲花两侧画作二龙戏珠状,藻井四周画十六飞天撒花奏乐,内外呼应,有强烈的动感。
⑤大莲花藻井:井内只画一朵大莲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边饰层次较多,简练清新。
[编辑本段]方井结构和中心纹样分类
①方井套叠藻井:是北朝平棋图案的遗风,只得保留了方井套叠框架的结构,井内纹样却有多样变化。
②盘茎莲花藻井:是隋代独有的一种藻井,特征为井内是一八瓣大莲花
,莲花周围盘绕变形茎蔓忍冬纹,纹样倾向自然形态。井外有圆形连珠纹、忍冬纹、白珠纹三道边饰,长、大精美的三角纹垂幔。 隋代藻井作品没有程式,形象新颖,千边万化,各逞其思,各有其妙。
③飞天莲花藻井:井心较宽大,大莲花周围画若干飞天绕莲花飞翔,此类藻井装饰藻井已超越了窟室的空间,让人有一种举首高望空旷辽阔的感觉。
④双龙莲花藻井:井心莲花两侧画作二龙戏珠状,藻井四周画十六飞天撒花奏乐,内外呼应,有强烈的动感。
⑤大莲花藻井:井内只画一朵大莲花,或四角偶配一角花,井外边饰层次较多,简练清新。
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984年,为方形抹去四角,上加斗八(八根角梁组成的八棱锥顶)。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编辑本段]象徵
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筑中应用。
在中华建筑中它也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形制,它的发展由简而繁,由实用结构形状而演变为装饰的构造。
明代之后,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的能事,除了规模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徵天国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后来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强调。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蟠龙口中悬垂吊灯,不失原来明镜的形式。由於清代的藻井流行能为顶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称为龙井了。
藻井的形状有圆形、四方形、椭圆形成螺纹回旋形以及八卦形等。
[编辑本段]装饰
这些藻井,自古以来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一项繁什的装饰技术。因为匠人不必用铁钉就能推出有深度感的藻井。
天后宫的藻井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形藻井,一种是四方形藻井。圆形藻藻井井的构造更是精采绝伦。虽然它是以水泥雕的姿态出现,但与木雕的细致手法也不遑多让。
圆形藻井的直径是十八尺。顶端最小圆圈内有蟠龙一只,口衔吊灯。
蟠龙圆圈外较大的圆周上,则雕有二十四个黄梨花头灯座。
由灯座底部又名自引出一条红色飞带,托看一个黄底青叶红花的环形顶盖。这二十四条放射线状的飞带,把图形藻井衬托得更有深度感。
再由黄梨花
头灯座向外扩张,另有个由内向外渐次而大的圆周。这些圆周上有莲花灯九十六盏,妈祖神像一百二十座。这些灯座及神像由外圈到内圈逐圈缩小 匠人处心积虑的安排。主要使它和飞带同样具有深度感的作用。
二十四条飞带的发源处,雕有二十四只古狮。而每两狮之间又立妈祖神像一座。使古狮带有守获的意味。
圆形藻井左右两旁另设长方形藻并各一。这两座藻并各长二十一尺,阔十六尺,深三尺六寸。
每座雕有莲花灯六十盏。妈祖神像八十八座,古狮二十八只。
中间较大的长方形藻井,长二十一尺,阔七尺六寸,深三尺。雕有莲花灯三十二盏,妈祖神像五十座,古狮二十二只。
大长方形藻井左右两旁,又有小长方形藻井各一座。每座长十五尺六寸,阔七尺六寸,深三尺。
每座雕有莲花灯二十四盏,妈祖神像四十二座,古狮十八只。
所有长方形藻井和圆形藻井的妈祖神像,和圆形藻并四方角落的八只祥鹤,加上顶部的蟠龙。都被贴上真金箔。使这些藻井看起来。在华丽中。又带有高贵的格调。实在令人叹为观上。
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和装饰手法。中国古代建筑对天花板的装饰很注意,常在天花板中最显眼的位置作一个或多角形、或圆形、或方形的凹陷部分,然后装修斗拱、描绘图案或雕刻花纹。由于这个部分产生精美华丽的视觉效果。藻井是中国建筑民族风格在室内装饰上的重要造型手段之一。
藻井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墓室顶上已有藻井装饰,上面刻画着藕茎类的水草植物,常见的有菱角、荷花或莲叶。古人迷信,认为水草可以压火。《风俗通》云:"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当然,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意愿。
中国古代常画莲花作为藻井的主要装饰内容,这是因为莲花是佛教净土的象征,素称藻井"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其中420个洞窟里都有藻井,而莲花图案一直延续了千余年之久。
中国古代宫殿多为木结构,常有火灾之患,所以也常用藻井装饰。中国现存最华丽的藻井应推北京故宫太和殿内的那座藻井。太和殿乃是明清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这座藻井位于大殿的正,共分上、中、下三层,上为圆井,下为方井,中为八角井。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上天下地"、"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藻井内雕有一条俯首下视的巨龙,口衔一银白宝珠,雕刻精细,与大殿内巨柱上的金色蟠龙互相映衬,更加烘托出了帝王宫阙的庄严和华贵。
藻井能压火,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但藻井是中国劳动人
民在建筑上的一种独创艺术,后人以此引为骄傲。
[编辑本段]藻井的发展历史
藻井在中华建筑中它也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形制,它的发展由简而繁,由实用结构形状而演变为装饰的构造。
明代之後,藻井的构造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极尽精巧和富丽堂皇的能事,除了规模增大之外,顶心用以象徵天国的明镜开始增大,周围放置莲瓣,中心绘云龙。後来这中心的云龙愈来愈得到强调。到了清代就成为了一团雕刻生动的蟠龙。蟠龙口中悬垂吊灯,不失原来明镜的形式。由於清代的藻井流行藻井能为顶心,於是便把藻井改称为龙井了。
在传统的观念上藻井是一种具有神圣意义的象徵。只能在宗教或帝皇的建筑中应用。所以 藻井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现存最早的木构藻井,是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的藻井,建于984年,为方形抹去四角 ,上加斗八( 八根角梁组成的八棱锥顶)。北京故宫太和殿上的蟠龙藻井,是在八角井上设一圆井,当中为一突雕蟠龙,垂首衔珠,称为龙井,是清代建筑中最华贵的藻井。
藻井是覆斗形的窟顶装饰,因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藻井相似而得其名。敦煌藻井简化了中国传统古建层层叠木藻井的结构,中心向上凸起,四面为斜坡,成为下大顶小的倒置斗形。主题作品在中心方井之内,周围的图案层层展开。由于藻井处于石窟内顶部,使石窟窟顶显有高远深邃的感觉
雀替:古建筑特色构件之一。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以加强额枋和减少跨距。其制式成熟较晚,于明代后才广为运用,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雀替有用于室外,也有用于室内,按其形式,可分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等。
此处雀替的结构性作用几乎要让位于美学作用,然而其上似乎加斗,大意为承重于房檐。所雕动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较随意,是否有地域性规律。
雀替、窗棂和挂落是最能体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汉族建筑风格的建筑构件,此处雀替的风格浑圆敦厚,颇有古风,是否保有南迁士族对北方质朴的回忆,然而从繁复的情形看来,又是典型的南方纯熟的汉文化风格。
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
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http://www.hainannet.com/DataStore/Hainan-TheanHouGongBuilding-QueTi.htm雀替图
http://www.cgy.cn/buy/provide_html/iparticularstock_5412.html#pic挂落图
古建的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
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
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美人靠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 “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 结果。
16 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
: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
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 叫
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5.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
36.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 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38.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 木构件
40托脚:支撑平傅的 构件
41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42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 上昂可在较短的 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 更高的 效果,只用于里跳。
45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 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 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 跳台。
46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 ,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48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 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 梁袱,与草袱相对。
50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51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 承重,固定桁的 位置。
52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53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结构作用。
5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 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55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55.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 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
起线脚。
55.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58.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 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58.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 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 窗棂。
59平暗(暗):为了部 露出建筑的 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 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 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檐口曲线 升起,唐宋有明显的 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 运用。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9回答者: 李家思 - 十二级 2006-5-16 03:48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 为什么我进CF好好的,进去后,游戏会花屏,请高手解释为什么!拜托昂! 2009-10-31
? 《骑马与砍杀》这个游戏怎么玩?人家说可以投靠势力,可以做任务!但是英文看不懂!给个详细的解释! 2 2007-7-26
? 骑马与砍杀 人物装备花了 2009-9-29
? 骑马与砍杀1.110花屏怎么办 2 2009-6-16
? 玩骑马与砍杀1.011人物花屏 1 2009-3-21
更多关于挂落、雀替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解释 骑马 牙子
等待您来回答
谁有B.O.B的新专辑封面啊?《It’s Better If You Don’t Understand 》那张!
范玮琪《零距离》吉他谱
求by2新专辑《成人礼》中所有的悲伤、抒情歌曲!
“梦想启程”范玮琪、刘力扬演唱会入场票
2010年黄义达还出新专辑不?
井柏然新专辑宣传回来哈尔滨不?亲们知道么
gorillaz的新专辑《plastic beach》中国哪有卖?(要正版的,不要仿的)
求f(x)新专辑nu abo中的所有歌
其他回答 共 1 条
雀替:古建筑特色构件之一。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以加强额枋和减少跨距。其制式成熟较晚,于明代后才广为运用,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雀替有用于室外,也有用于室内,按其形式,可分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牙子等。
此处雀替的结构性作用几乎要让位于美学作用,然而其上似乎加斗,大意为承重于房檐。所雕动物、人物不知其所本,似乎比较随意,是否有地域性规律。
雀替、窗棂和挂落是最能体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汉族建筑风格的建筑构件,此处雀替的风格浑圆敦厚,颇有古风,是否保有南迁士族对北方质朴的回忆,然而从繁复的情形看来,又是典型的南方纯熟的汉文化风格。
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
http://www.hainannet.com/DataStore/Hainan-TheanHouGongBuilding-QueTi.htm雀替图
http://www.cgy.cn/buy/provide_html/iparticularstock_5412.html#pic挂落图
古建的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
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
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美人靠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 “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 结果。
16 升起:宋,辽建筑的 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23。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
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 叫
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
28.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28.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8.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28.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28.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28.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
29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
29.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
29.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
29.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 ,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29.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一层横栱。
29.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 第二层横栱。
30.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31.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32.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
33.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34.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 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
35.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 那一段。
36.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 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 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37.收山: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 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 变化(增加顺梁扒梁和踩步金梁)
38.月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依雕刻,外观秀巧。
39.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 木构件
40托脚:支撑平傅的 构件
41叉柱造:(上下柱交接)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上平座柱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隆兴寺转轮藏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口,影响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稳定。优点是构造上省事,不用增加构件。
42缠柱造:它是下层柱端 增加的一斜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结构外观稳妥,但要加梁,角部各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
43砌上明造:屋内不用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
44上昂:在铺作层数多而高,但挑出需要尽量小的 要求下,头低尾高的 上昂可在较短的 出跳距离内取得挑的 更高的 效果,只用于里跳。
45平坐:在阁层(除一层)在其下层梁(或斗拱)上先立较短的 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 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 跳台。
46草袱:是在平棊以上,未颈艺术加工的 ,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47乳袱:两椽袱。梁首放在铺作上,梁尾一端插入内柱柱身,但也有两头斗放在铺作上的。
48月梁:经过艺术加工的 梁,凡有平棊的殿堂,月梁都明露在 平棊之下,只负荷平棊荷载。
49明袱: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 梁袱,与草袱相对。
50平梁:一道梁椽袱,是梁架最上一层的 梁。清代称为太平梁
51箚(扎)牵:一般用于乳袱之上,仅长一架,布 承重,固定桁的 位置。
52平坐之制:其铺作减上屋一跳或两跳,宜用重栱及逐跳计心造。
53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结构作用。
54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十字相交的 叫十字脊。(正定隆兴寺)
55版门: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的 大门,一般为两扇。
55.1棋盘版门:先以边梃上下抹头组成边框,框内置横幅若干,后在框的 一面钉板,四面平齐不起线脚。
55.2镜面版门:门扇不用木框,完全用厚木板拼合,背面再用横木联系。
56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分为花心和群版二部。
57罩:多用于室内,是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几何图案或缠交的动植物,神话故事等,在室内起着隔断空间和装饰的作用。
58窗:唐以前以直棂窗为主,固定不能开启。宋代开始,开启窗开始变多。
58.1支摘窗:支窗是可以支撑的 窗,摘窗是可以取下的 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所以叫支摘窗。
58.2漏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 亭,廊,围墙等处。窗孔形状有方,圆,六角,八角,扇面等多种形式,再以瓦,薄砖,木竹片和泥灰等几何图案或动植物形象的 窗棂。
59平暗(暗):为了部 露出建筑的 梁架,常再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 木方格,见佛光寺大殿和辽独乐寺观音阁。
60平棊(棋)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梁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
61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 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斗四,斗八等。屋顶曲线与构造的关系(包括檐口,屋脊和屋面曲线)檐口曲线 升起,唐宋有明显
的 檐口曲线,北宋元明清末间至屋角起翘。
2)屋面曲线,包括纵向曲线和横向曲线。“反宇为阳”举架举折的 运用。佛光寺大殿。
3)屋脊曲线:脊檩端置垫木。佛光寺大殿。结构形式:叠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屋顶形式: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卷棚,攒尖,盔顶,盝顶,单坡,平顶,囤顶。三段式:台基,屋身,屋顶
挂落
外廊中的挂落,摄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挂落 guà luò 或 guà luo
◎以下解释中第二条的挂落读作guà luo,其他均为guà luò。
【基本解释】
1.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挂落在建筑中常为装饰的重点,常做透雕或彩绘。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在室内的挂落称挂落飞罩,但不等于飞罩,挂落飞罩与挂落很接近,只是与柱相连的两端稍向下垂;而飞罩的两端下垂更低,使两柱门形成拱门状。
2.〖implicate〗〈方〉也称“挂落儿”,为北京、天津一带的方言,土话,为连累,牵连的意思,吃挂落(儿)即为受连累,受牵连:你到逞英雄了,让我跟你受~∣再这样干下去,大伙都得跟你吃~。对于这种说法的来源,一种认为“瓜葛”的儿化音“瓜葛儿”流传时间久了,被读成“挂落儿”,而“吃”则多为挨、受的意思,比如“吃揍”意为挨揍、挨打;“吃亏”意为受损失。另一种认为挂落为牌坊正额下面的装饰,人们每年给富贵人家拜年时先要向着牌坊行礼,由于此时牌坊下面的“挂落”也跟着一起接受人们的礼拜,因此便引申为受牵连。
3.挂络的别称,小袈裟名,或称挂子、挂罗、络子等等,即通两肩悬于胸间之小袈裟,取挂而络于身的意思,乃安陀会之变形。禅僧作务、行步时,为方便而着服之。具体解释请参见词条挂络。
4.指高处的物体(如电缆线、树枝等)因为被挂住而受到带动,进而垂下或落下,也可以形容细小的物体(如灰尘)被风带动而落下。
“风里夹杂着泥土的腥气和植物的气味,闷热的庙堂里顿时凉爽起来,更多的灰挂落下来,累积在大和尚的光头上,降落在大和尚耳朵的苍蝇上,但苍蝇不为所动。”——莫言《四十一炮》
“温泉岔路口附近看到,拉断的水泥杆共有
四根,其中三根已被施工人员重新立了起来,另一根水泥杆仍然倒在地上,十多根电缆线和挂落的树枝散落一地。”(来自某新闻报道)
5.指水体(如水景、瀑布等)从高处悬挂落下,除挂落外还有线落、布落、层落、雾落等,也用来形容眼泪顺着眼角或脸庞落下。
“尽管湖面已结冰,然而湖水仍在冰层之下流动着、聚集着,临近深潭时,依然翻崖跌落,状若一匹白练,从崖顶挂落,形成冬季的吊水楼瀑布景观。”(来自镜泊湖吊水楼瀑布的介绍)
“也许是阳光太刺眼了,两行眼泪挂落下来。她重又低头,闭上眼睛。”(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扩展阅读:
1.《景园构成——挂落与罩》,来自筑龙论坛http://bbs.zhulong.com/forum/detail4623108_1.html
2.佛学大词典条目挂络,见http://www.cnbuddhism.com/cid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4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