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先 伦 、 蒋 剑 春 、 应 浩 、常 侠 、 施 荫 锐
(中 国 林 业科 学 研 究 院 林 产 化 学工业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本文对竹炭的精炼,竹炭蒸汽活化法制造活性炭进行了规律性研究,对碱法制造活性炭炭作了初步控索(磷酸法制备活性炭另文论述),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现将初步结果予以发表、以供参考。
关键词:竹、炭、电组、活性炭
竹材的热解,包括快速热解,缓慢热解及热解后气、液、固三相产率,液相产品的化学组成已在竹材热解研究论文— 竹材的快速热解(I)、竹材的缓慢热解(II)中论述。竹材热解固相产物竹炭,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炭化工艺和设备,竹炭的分类,竹炭的利用,竹炭活化特性等。由于竹材植物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容易更新,且以竹材为原料生产的竹炭品质高、灰分少、细密多孔、比表面积大,吸附力强,不仅用于空气净化……,而且也用于抗辐射,电磁波屏蔽素材及某些高新技术领域。
竹炭一般 分为三类:低温炭——炭化温度400℃,中温炭——炭化温度600℃一700℃、高温炭——炭化温度1000℃。日本学者对竹炭作了测定,炭化温度在750℃以上的竹炭电阻率为0.1 Ω /cm、对频率4 GHz的电磁波衰减30 dB,对35 GHz电磁波衰减60 dB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电磁波屏蔽性能。竹炭用于制备活性炭,国内也有不少厂家和科研单位进行研究,尤以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工作较多,也有微波活化制备活性炭。
本文就竹炭的精炼,竹炭蒸汽活化法制活性炭,碱法制造活性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论述和探索。
1竹炭的精炼
I.1 精炼装置,如图1
I、石英加热管
2、竹炭
3、电炉
4、热电偶
5、数显控温仪
6、氮气瓶
图1
1.2 将竹材在炭化温度为450℃—500℃并用氮气保护下自制的竹炭,从650℃—900℃各个温度下分别保温3h,冷却后,测定其电阻率,电阻率的变化如表1、图2。
表1不同温度精炼所得竹炭的电阻率
| 精炼温度℃ | 650 | 730 | 760 | 790 | 820 | 850 | 900 | 920 |
| 电阻率Ω/c m | 56000 | 25.0 | 4.7 | 2.0 | 1.2 | 0.9 | 0.5 | 0.31 |
2竹炭的水蒸气活化制备活性炭
本实验水蒸气活化采用通用的实验室小型活化炉,活化温度850℃,其结果如表2、图3、图4、图5、图6。亚甲基蓝吸附值,碘吸附值均按GB/T 12496-1999分析,微孔容积,比表面积是以甲醇为吸附质,按修正开尔文方程计算。
表 2 活性炭性能基本数据
| 得率% | 29 | 34 | 39 | 46 | 57.2 | 68 |
| 烧失率% | 71 | 66 | 61 | 54 | 42.8 | 32 |
| 亚甲基蓝吸附值ml/0.1g | 14.5 | 13.5 | 10.5 | 7.5 | 3.5 | 0 |
| 碘吸附值mg/g | 1179 | 1162 | 1144 | 983 | 954 | 613 |
| 微孔容积ml/g | 0.4 | 0.434 | 0.369 | 0.299 | 0.247 | 0.212 |
| 比表面积m2/g | 884 | 832 | 691 | 561 | 338 | 202 |
3氢氧化钾(KOH)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
3.1 将氢氧化钾与竹炭粉(自制竹炭粉碎0.7μm 以下)按一定比例拌匀,在800℃下,活化0.5 h,然后用盐酸中和,再用水洗涤至中性。
碘吸附值:12=1169mg/g 亚甲基蓝吸附值:MB= 17ml/0.1g
4结果和讨论
1) 竹炭的电阻率是随着竹炭的精炼温度上升电阻率下降,从图2、表1可以看出精炼温度750℃以后电阻率迅速下降。直到920℃下降到0.31 Ω/c m,电阻要达到0.1 Ω/c m,精炼温度必须在1000℃以上,竹炭的这一性能。在电子工业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2) 竹炭的水蒸气活化法制取活性炭与一般木材、果壳、煤等其它原料制取活性炭的规律基本一致。随着烧失率的增加,碘吸附值、亚甲基蓝吸附值、微孔容积、比表面积增加。烧失率在30%左右,碘吸附值达到600mg/g,基本无亚甲基蓝吸附值,烧失率在40%以后,亚甲基蓝吸附值开始呈现出来,即微孔开始扩大。直到烧失率为70%左右,亚甲基蓝吸附值达到14.5 mL/0.1g。从烧失率50%到70%,此时碘吸附值增加减慢,而亚甲基蓝吸附值上升较快。由此看出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微孔不断烧蚀,形成过渡孔(中孔)同时也产生新的微孔。
从孔径——孔容分布表3也可以看出这一结果:
| 微孔 | 中孔 | ||||||||||||||
| 孔径nm | <2.0 | 2.4 | 2.8 | 3.2 | 3.6 | 4.4 | 5.2 | 6.0 | 6.4 | 8.4 | 10.0 | 14.0 | 18.0 | 22.0 | |
| 烧失率50% | 孔容 μ1/g | 272 | 9.2 | 12.4 | 10.7 | 12.8 | 7.8 | 4.2 | 3.7 | 4.1 | 1.8 | 3.2 | 1.4 | 0.6 | |
| 烧失率70 % | 420 | 32.6 | 16.2 | 10.0 | 9.1 | 10.4 | 3.4 | 8.0 | 7.5 | 4.1 | 8.8 | 4.7 | 2.4 | ||
从50%烧失率上升到70%烧失率,2.4n m的孔容由9.2μ1/g增加到32.6μ1/g。约为3.5倍。而亚甲基蓝吸附值由5 mL/0.1g增加到14.5 mL/0.1g为3倍左右,两者倍数基本相近。亚甲基蓝分子直径一般认为是1.17 nm,活性炭孔直径内的单分子层吸附,孔径至少在2.24 nm 。这与实验测定孔径——孔容分布也基本吻合。
3)水蒸气活化法与氢氧化钾活化法比较
氢氧化钾活化法与水蒸气活化法比较,在同样碘吸附值下,亚甲基蓝吸附值显得较高,若要制备亚甲基蓝吸附值较高的活性炭,采用氢氧化钾活化法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