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说明
第1章 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东,距离县城中心约2公里处,在恒益片区(一期)项目规划范围内,需对其现状道路(全长约460米),进行修葺和维修,新建进站道路长约56米,交通方便,运行维护较方便。拟建的变电站占地长78.0m,宽40.0m。主要建筑有主控室及生辅楼、综合配电楼(110kVGIS室及10kV开关柜室),综合配电楼为二层,主要设备有主变压器、110kVGIS户内设备及10kV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等。
1.2建设规模
变电站电压等级:110/10.5kV。
1、主变压器:终期规模为:3×40MVA, 本期上1×40MVA
2、110kV侧进出线:终期3回,本期建成2回,“π”接110kV来凤山变至龙江二级电站线路
3、10kV侧进出线:终期24回,本期8回。
4、无功补偿:根据系统计算结果,本站本期需设置无功补偿8Mvar,预留2#、3#主变无功补偿位置。
5、电气主接线:110kV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10kV采用单母线三分段接线。
1.3电气设备布置
除主变压器外,各电压等级配电装置均采用户内布置型式,即:配电装置楼二楼布置110kV配电装置,采用SF6气体绝缘封闭式组合电器(GIS);配电装置楼一层分上下两部分布置,上部布置有接地变室、无功补偿室,下部布置有10kV配电装置室,10kV配电装置采用金属铠装移开式中置开关柜,按单列布置;主变、110kV配电装置、10kV配电装置、接地变室及无功补偿室形成“品”字型布置方式,可实现110kV架空进线/出线,10kV电缆出线;10kV配电装置室、无功补偿室及接地变室下方设置半地下式电缆夹层。
配电装置楼的另一侧则按层布置:一层为值班室、休息间、消防器材间、卫生间、水泵房等辅助生产间;二层为休息间、卫生间、安全工具间及绝缘工具间等;三层为控制室、通信室、会议室(其中控制室、通信式采用抗静电地板)。
站内设有4.5米宽道路,具备回车条件,站内道路设置便于设备运输、吊装、检修及运行巡视。主变压器运输方式为正面推进,并留有足够的检修场地。
电气总平面布置图详见(YND-B2013DS-S-D0101-04)。
第2章 变电站火灾危险性分类及其耐火等级
变电站消防的主体对象为主变压器、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
变电站终期为3台SZ11-40000/110GY油浸变压器,使用25#绝缘油,主变油重约18.24吨/台,均布置于户外,位于站内中心处。
综合楼为四层的建筑形式,设有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及其他功能间,总高19.7米;10kV配电装置采用金属铠装移开式中置开关柜单列布置,GIS设备户内布置。结合本站以上电气设备的特点,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各建筑物火灾危险性类别及耐火等级见下表一。
表一 建筑物火灾危险性类别及耐火等级
| 序号 | 建筑物名称 | 火灾危险性分类 | 耐火等级 |
| 1 | 主控室 | 戊 | 二级 |
| 2 | 通讯室 | 戊 | 二级 |
| 3 | 油浸变压器 | 丙 | 一级 |
| 4 | GIS配电室 | 戊 | 二级 |
| 5 | 10kV配电室 | 戊 | 二级 |
| 6 | 电容器室 | 丁 | 二级 |
| 7 | 接地变室 | 丙 | 二级 |
| 8 | 事故贮油池 | 丙 | 一级 |
| 9 | 生活、消防水泵房 | 戊 | 二级 |
3.1设计基本资料
编制本报告的基本资料为:
(1)《110kVxx输变电工程电气一次施工图》 ;
(2)《110kVxx输变电工程暖通施工图》 ;
(3)《110kVxx输变电工程水工施工图》 ;
(4)《110kVxx输变电工程水消防施工图》 ;
3.2设计依据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变电站消防技术规程》(DBJ 53/T-30-2010)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DL5027—199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0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08)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3.3设计原则
为了确保输变电工程在项目施工期和投运后能避免火灾造成损失和影响,消防工作本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针对输变电工程建筑及设备布置的特点,消防设计总体方案和原则为:
1、综合楼根据建筑物火灾危险性类别和耐火等级制定消防措施。
2、结合变电站布置设计,合理确定建筑物之间的防火间距和安全疏散通道。
3、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防火等级均较高,各室分别划分作为一个消防单元,采用化学消防灭火。
4、主变压器为带油高压设备,防火等级较高,每台主变压器划分作为一个消防单元。
5、建筑物内部发生火灾时,必须依靠站内自身的消防设施指示人员安全疏散、扑救火灾及排烟等,因此变电站照明设有事故照明及疏散指示灯。
6、本站电缆、电线均选用阻燃型,并且在穿越墙壁、电缆沟道、转角、分支处及其进入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生活间等的电缆孔、洞入口处均用防火材料严密封堵,穿过阻火墙和耐火材料的电缆表面应涂刷防火涂料,以满足消防要求。
7、鉴于各消防单元的火灾危险性特征,变电站化学消防采用磷酸铵盐
干粉灭火剂(简称ABC干粉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
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中磷酸二氢铵(NH4H2PO4)起主要灭火作用,其余辅料起防结块、添加剂等功能。磷酸二氢铵在燃烧火焰中吸热分解出氨和磷酸,随后生成P205。每一步反应均是吸热反应,故有较好的冷却作用;分解产生的游离氨能与火焰燃烧反应中产生的OH自由基反应,减少并终止燃烧反应产生的自由基,降低了燃烧反应速率。当火焰中游离氨浓度足够高,与火焰接触面积足够大,自由基中止速率大于燃烧反应生成的速率,链式燃烧反应被终止,导致火焰熄灭。此外,高温下磷酸二氢铵分解,在固体物质表面生成一层玻璃状薄膜残留覆盖物覆盖于燃烧物表面,冷却后形成脆性覆盖物使燃烧表面与空气隔绝,当覆盖物达到一定厚度时能够阻止复燃,阻止燃烧进行。
二氧化碳灭火剂的主要作用是稀释空气中的氧浓度,使其达到燃烧的最低需氧量以下,火即自动熄灭。二氧化碳灭火剂是将二氧化碳以液态的形式加压充装于灭火器中,因液态二氧化碳易挥发成气体,挥发后体积将扩大760倍,当它从灭火器喷出时,由于汽化吸收热量的关系,立即变成干冰。此种霜状干冰喷向着火处,立即汽化,而把燃烧处包围起来,起到隔绝和稀释氧的作用,其灭火效率极高,由于二氧化碳不导电,可用于扑灭电气设备的着火。
8、根据各室通风要求制定通风和事故排烟系统。
9、按规范要求制定火灾报警系统方案。
3.4灭火器配置原则及布置方式
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并结合本工程情况,生产场所可能出现的火灾类别为A类(固体物质火灾)、B类(液体火灾或可融化固定物质火灾)、C类(气体火灾)、D类(金属火灾)和E 类(带电火灾),本站主要是带电火灾及混合物质火灾。为了灭火器配置计算方便,各场所都按带电火灾情况考虑,按火灾的危险等级分为严重危险级、中危险级、轻危险级。并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要求:“扑救带电火灾应选用卤带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本变电站布置的灭火器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简称ABC干粉灭火剂)及二氧化碳灭火剂,并列表二、表三。
表二 各生产场所的火灾危险类别及危险等级
| 序号 | 建筑物名称 | 火灾危险类别 | 危险等级 |
| 1 | 主控室 | E(A) | 严重 |
| 2 | 通讯室 | E(A) | 严重 |
| 3 | GIS配电室 | E(A) | 中 |
| 4 | 10kV配电室 | E(A) | 中 |
| 5 | 电容器室 | 混合 | 中 |
| 6 | 接地变室 | 混合 | 中 |
| 7 | 电缆夹层 | E | 中 |
| 9 | 油浸变压器及 户外电气装置 | 混合 | 中 |
| 10 | 会议室 | A | 轻 |
| 11 | 值班室 | A | 轻 |
| 12 | 生活间及走廊 | A | 轻 |
| 建筑物名称 | 单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别 | 单位灭火级别最大保护面积(m2/A) | 最大保护距离(m) | 常用灭火器最小规格 |
| 主控室 | 3A | 50 | 15(18) | MF/ABC5,5kg |
| 通讯室 | 3A | 50 | 15(18) | MTT30 |
| GIS配电室 | 2A | 75 | 20(24) | MF/ABC3,3kg |
| 10kV配电室 | 2A | 75 | 20(24) | MF/ABC3,3kg |
| 电容器室 | 55B | 1.0 | 12(24) | MF/ABC4,4kg |
| 接地变室 | 55B | 1.0 | 12(24) | MF/ABC4,4kg |
| 电缆夹层 | 55B | 1.0 | 12(24) | MF/ABC3,3kg |
| 油浸变压器及 户外电气装置 | 55B | 1.0 | 12(24) | MF/ABC4,4kg |
| 值班室 | 1A | 100 | 15(30) | MF/ABC3,3kg |
| 会议室 | 1A | 100 | 15(30) | MF/ABC3,3kg |
| 生活间及走廊 | 1A | 100 | 15(30) | MF/ABC3,3kg |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灭火器配置设计计算如下:
配置场所所需的灭火级别计算公式:
Q=KS/U
其中:Q—灭火器配置场所的灭火级别
S—灭火器配置场所的保护面积(m2)
U—A类或B类配置场所相应危险等级的灭火器配置基准值(m2/A,m2/B)
K—修正系数(配置场所无固定灭火系统和无室内消火栓时,K=1.0;配置场所设有室内消火栓时,K=0.7;配置场所设有固定灭火系统时,K=0.5;配置场所设有固定灭火系统和室内消火栓时,K=0.3)
根据表三中各个场所灭火器的最大保护距离,来确定灭火器的设置点数,并计算出每个设置点最小需配灭火级别。本站设置有室内消火栓,全站场所K取0.7,另外电容器室设置有气体灭火系统,电容器室K取0.3。
第4章 消防总体设计
4.1 消防控制中心与指挥系统
整个变电站的消防工作统一由消防控制中心调度。消防监控系统控制屏设在主控楼消防控制室内。当发生火情时,探测器向消防控制中心发出火警信号,显示屏上显示出火灾发生的部位,也可由发现者通过手动火警按钮向变电站消防控制中心报警。消防控制中心发出指令,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建立起一个以消防控制室为中心的智能化消防监控系统。
消防控制中心应配备具有专业技能并经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上岗值班,并负责:
(1)制定本站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2)建立防火档案,确定本枢纽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设置防火标志,实行严格管理。
(3)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4)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5)在消防设施和器材上设置警示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设施和器材完好、有效。
(6)保障本枢纽各个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4.2 消防设计方案
本工程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主变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砂池等常规消防方式;通讯室采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消防方式;其他电气设备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的消防方式进行灭火;建筑物采用消火栓给水系统的消防方式进行灭火。
4.3 工程化学消防设计
4.3.1主变压器
变电站终期为3台SZ11-40000/110GY油浸变压器,使用25#绝缘油,主变油重约18.24吨/台,均布置于户外,位于站内中心处。
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第11.5.4条“单台容量为125MVA及以上的主变压器应设置细水雾灭火系统、合成型泡沫喷雾系统或其他固定灭火装置”,从变压器容量看,按规范要求可以不设自动灭火系统,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砂池等常规消防方式即可,具体布置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
为防止从变压器流出的油着火,变压器油坑内放卵石,以起到过滤及降温散热的作用,其厚度为250~300mm,卵石粒径宜为50-80mm。变压器油坑考虑事故时存放20%的变压器油。同时设置了事故油池,按设计规范事故油池容积按一台变压器的100%油量考虑,当变压器发生事故时,可通过DN200的排将变压器油全部排到事故油池。参照《变电站消防技术规程》(DBJ 53/T-30-2010),设置2具MF/ABC50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作变压器消防设施,布置于消防器材间,另外在变压器侧配置1个消防砂箱(1立方米)作为变压器的消防专用设施,具体布置见《变电站一层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事故油池制作详见《25m³事故油池结构图》(YND-B2013DS-S-S0101-13)、《25m³事故油池配筋图》(YND-B2013DS-S-S0101-14)。
4.3.2 GIS配电室
GIS配电装置采用SF6气体绝缘封闭式组合电器,防火等级属中危险级,消防保护面积约为421m2。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结合实际建筑结构,设置4组2-MF/ABC3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共8具。灭火器布置详见《综合楼二层、三层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3)。
4.3.3 10kV配电室
10kV配电装置采用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双列布置,防火等级属中危险级,消防保护面积约为227m2。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结合实际建筑结构,设置3组2-MF/ABC3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共6具。灭火器布置详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
4.3.4 电容器室
电容器室设置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及常规灭火器进行保护,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结合本工程无功补偿室及接地变室电器设备的特点,灭火设计浓度采用9%;设计喷放时间不大于8s;灭火浸渍时间采用5min;本次设计采用无管网布置设计,使用悬挂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
电容器室有三间,每间电容器室面积约41.3m2 ,每间电容器室消防保护容积约为198m3,每间电容器室设置1组2-MF/ABC4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共6具。因本期只上1#电容器室,故1#电容器室另配置2个60L悬挂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灭火器布置详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气体灭火装置布置详见《电容器室气体灭火平面布置图》(YND-B2013DS-S-XF-12),其系统图详见《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总说明》(YND-B2013DS-S-XF-11)。
4.3.5 接地变室
接地变室防火等级属中危险级,有三间接地变室,每间接地变室消防保护面积约为23.7m2。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结合实际建筑结构,每间接地变室设置1组2-MF/ABC4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共6具,另外。灭火器布置详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
-01)。
4.3.6 主控室
主控室防火等级属严重危险级,消防保护面积约为148.5m2。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结合实际建筑结构,设置2组2-MF/ABC5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共4具。灭火器布置详见《综合楼二层、三层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3)。
4.3.7 通讯室
通讯室防火等级属严重危险级,消防保护面积约为29.7m2。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结合实际建筑结构,设置1组2-MT5箱装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共2具。灭火器布置详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
4.3.8 电缆夹层
电缆夹层防火等级属中危险级,消防保护面积约为420m2。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结合实际建筑结构,设置4组2-MF/ABC3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共8具。灭火器布置详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
4.3.9 会议室、走廊、楼梯间
会议室、走廊、楼梯间防火等级均属轻危险级别,灭火器具体布置详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综合楼二层、三层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3)。
4.3.10 站内公用设施
根据《变电站消防技术规程》,结合实际情况,站内公用设施设置3具MF/ABC50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和2组2-MF/ABC3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放置于消防器材间。
消防器材间放置3具MF/ABC50推车式磷酸氨盐干粉灭火器、2组2-MF/ABC3箱装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4把消防斧、13把消防铲、15只消防铅桶、3把活动式喷雾水,主要为主变压器、站内公用设施灭火用。布置详见《变电站一层平面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
4.3.11电缆沟及孔洞封堵
按规程要求,本站采用阻燃型电缆。为防止电缆着火延燃,在屋外电缆沟与屋内电缆沟、主电缆沟与分支电缆沟接口处及电缆沟转角处设置阻火墙,电缆进入屏、柜的孔洞用耐火材料封堵,穿过阻火墙和耐火材料的电缆表面应涂刷防火涂料,以满足消防要求。具体封堵详见《屏、柜底电缆孔洞封堵示意图》(YND-B2013DS-S-XF-04)、《电缆沟内阻火墙制作安装图》(YND-B2013DS-S-XF-05)。
电缆沟、电缆井内应保持整洁,不得堆放杂物,电缆沟洞严禁积油;在多个电缆头并排安装的场合中,应在电缆头中间加隔板或填充阻燃材料。防止施工中动力电缆与控制电缆混放,电缆分布不均甚至堆积乱放。如需在已完成电缆防火措施的电缆层上敷设新电缆,必须及时的补做相应的防火措施。
4.3.12消防设备材料表
|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型号及规格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1 | 箱装手提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 MF/ABC3 | 具 | 36 | |
| 2 | 箱装手提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 MF/ABC4 | 具 | 12 | |
| 3 | 箱装手提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 MF/ABC5 | 具 | 4 | |
| 4 | 箱装手提二氧化碳灭火器 | MT5 | 具 | 2 | |
| 5 | 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 MFT/ABC50(灭火剂50kg) | 具 | 3 | 布置于消防器材间 |
| 6 | 灭火器箱 | 落地式,两瓶装 | 只 | 27 | 18只3kg装箱,6只4kg装箱,3只5kg装箱 |
| 7 | 消防铅桶 | 只 | 15 | 布置于消防柜 | |
| 8 | 消防砂铲 | 把 | 13 | 布置于消防柜 | |
| 9 | 消防斧 | 把 | 4 | 布置于消防柜 | |
| 10 | 活动式喷雾水 | 把 | 3 | 布置于消防柜 | |
| 11 | 消防柜 | 组 | 2 | 布置于消防器材间 | |
| 12 | 砂箱 | 1m³ | 个 | 1 | |
| 13 | 耐火隔板 | NHR-WJ 厚10mm | m² | 30 | |
| 14 | 阻火包 | PZ型 | m³ | 3.4 | |
| 15 | 无机速固堵料 | WS-II | kg | 268 | |
| 16 | 防火涂料 | PF型 | kg | 113 | |
| 17 | 膨胀螺栓 | M8x30 | 套 | 244 | |
| 18 | 双头螺栓 | M16×350,配双螺母及垫圈 | 套 | 20 | |
| 19 | 排水管 | DN100 | 米 | 3 |
本工程建筑物火灾危险性为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建筑体积为13500m³,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变电站消防技术规程》(DBJ53/T-30-2010),设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25L/s,由消防水泵供给;室内消火栓用水量:5L/s,火灾延续时间:2h,由消防水泵供给,在建筑屋顶设置水平干管连接各消防竖管形成立体环管网。
室外消火栓及管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外消火栓给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
(2)室外消火栓给水管道直径不应小于DN100。
(3)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侧布置,距路边不应大于2m,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5m。
(4)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不应大于150m,间距不应大于120m。
(5)室外消火栓宜采用地上式消火栓。地上式消火栓应有1 个DN150 或DN100 和2 个DN65 的栓口。寒冷地区设置的室外消火栓应有防冻措施。
室内消防给水管道及消火栓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室内消防用水总量大于10L/S 时,地下变电站应设置水泵接合器及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和室外消火栓应有永久性的明显标志。
(2)水泵接合器的数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计算确定,每个水泵接合器的流量应按10~15L/s计算。
(3)单层和多层生产建筑中室内消火栓间距不应大于50m。
(4)室内消火栓布置应保证每一个防火分区同层有两只水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任何部位。建筑高度小于24m 且体积小于5000m3 变电站建筑,可采用1 只水充实水柱到达室内任何部位。
(5)水充实水柱经计算确定,变电站建筑不应小于7m。
(6)设有室内消火栓的建筑,如为平屋顶时,应在平屋顶上设置试验和检查用消火栓。
详见水消防部分图纸(YND-B2013DS-S-X0101)。
第5章 安全疏散
变电站建筑物耐火等级均为二级,装修材料、门窗不选用易燃、有毒的材料,在装修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这一主动积极的方针,认真、合理的使用各种装修材料,并积极采用先进的防火技术,做到“防患于未然”,从积极的方面预防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鉴于站内电气设备、运行用油集中,一旦某处火灾,可能危及相邻建筑物或电气设备,造成设备毁坏,全厂停电等严重事故,故站各建筑物、设备单元均留出足够的防火间距,以便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扩大。
配电室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应符合表三的规定。
表三 配电室内任一点到最近安全出口的距离(m)
| 生产类别 | 耐火等级 | 单层生产建筑 | 多层生产建筑 | 地下、半地下生产建筑,生产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
| 丙 | 一级、二级 | 80 | 60 | 30 |
| 丁 | 一级、二级 | 不限 | 50 | 45 |
| 戊 | 一级、二级 | 不限 | 75 | 60 |
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的门口,设置了防止鼠雀等小动物钻入及雨水飘进室内的设施,即在各房间门口设置防小动物挡板;变电站建筑物窗户设置与电气设备的距离满足规程规范要求。
第6章 通风系统设计
6.1设计原则
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变电站消防技术规程》(DBJ53/T-30-2010)的规定,结合生产工艺布置,本站采用自然进风与机械排风相结合的通风方式。
6.2 电缆夹层
电缆夹层采用机械进风、自然排风。设置送风风机作正常通风使用,风口带止回阀、防火阀(常开,280℃熔断关闭,手动复位),具体布置详见暖通图纸。当发生火灾或防火阀熔断关闭,立即联动停该区域风机电源,待火灾扑灭后,打开防火阀,再由现地或远程启动风机。风机采用消防轴流排烟风机。
6.3 10kV配电室
10kV配电室采用机械进风、机械排风。10kV配电室与电缆夹层共用进风风机,10kV配电室与电容器室、接地变室共用排风风机,送风口带止回阀、防火阀(常开,280℃熔断关闭,手动复位),排风口带防火阀(常开,280℃熔断关闭,手动复位),具体布置详见暖通图纸。当发生火灾或防火阀熔断关闭,立即联动停该区域风机电源,待火灾扑灭后,打开防火阀,再由现地或远程启动风机。风机采用消防轴流排烟风机。
6.4 电容器室
电容器室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烟。设置排烟风机作正常通风使用,风口带排烟阀(常开,280℃熔断关闭,手动复位),具体布置详见暖通图纸。当发生火灾或防火阀熔断关闭,立即联动停该区域风机,待火灾扑灭后,打开防火阀,再由现地或远程启动风机。风机采用消防轴流排烟风机。
6.5接地变室
接地变室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烟。设置排烟风机作正常通风使用,风口带排烟阀(常开,280℃熔断关闭,手动复位),具体布置详见暖通图纸。当发生火灾或防火阀熔断关闭,立即联动停该区域风机,待火灾扑灭后,打开防火阀,再由现地或远程启动风机。风机采用消防轴流排烟风机。
6.6 GIS配电室
GIS配电室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烟,GIS配电室单独设置2台排六氟化硫气体风机。设置排烟风机作正常通风使用,风口带止回阀、防火阀(常开,280℃熔断关闭,手动复位),具体布置详见暖通图纸。当发生火灾或防火阀熔断关闭,立即联动停该区域风机,待火灾扑灭后,打开防火阀,再由现地或远程启动风机。风机采用消防轴流排烟风机。
6.7主控室、通讯室、会议室
主控室、通讯室、会议室采用自然进风,为改善人员或设备运行环境,在主控室配置四台柜式空调,通讯室配置一台柜式空调,会议室配置一台柜式空调,餐厅配置一台柜式空调,均与消防报警系统联动,当发生火灾时立即切断该区域空调电源,待火灾扑灭,排出室内烟雾后,再在空调配电箱处打开空调电源。
6.8休息间、值班室
休息间、值班室等房间采用自然进风方式,并在各房间配置壁挂式空调。
6.9其他
消防器材间、工具间、资料室、电缆井室等房间采用自然进风方式。
第7章 火灾应急照明及疏散标志
本工程下列场所设置火灾事故应急照明: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水泵房、建筑疏散通道、楼梯间等。人员疏散走道用应急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0.5 lx ,楼梯间用应急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 lx ,工作应急照明不应低于正常照明照度值的10%。
火灾事故照明、相关指示标志及其控制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关指示标志的指示内容、指示方向应与所指示的设施和疏散方向协调一致。
2、安全出口标志灯距地高度不低于2m,应设在疏散出口和楼梯口里侧的上方。
3、疏散标志灯设在安全出口的顶部,楼梯间、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应设在1m 以下的墙面上。疏散通道上的标志灯间距不应大于20m。
建筑内设置的安全出口标志灯和火灾应急照明灯具,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消防安全标志》(GB13495)和《消防应急灯具》(GB17945)的有关规定。火灾应急照明及疏散标志详见照明分册图纸。
第8章 消防电气
8.1系统保护对象分级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规定,本工程的火灾危险性分类均为丙~戊类,应为一~二级保护对象。根据《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的要求,在本变电站的1#主变、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消防器材间、生活间等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2设计说明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采用JB-LG-GEC2000型为"区域-联动"一体化报警控制方式,当火灾发生时,探测器动作,传输火灾信号给该一体化火灾报警,显示火警部位,并由报警控制器自动打印火灾地点和火警时间,报警及联动系统具有抗强电场和强磁场的性能。
2、消防联动系统可联动关闭空调、风机,显示联动工作状态,传输火警信号给主控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远传地调或采用火警电话报告有关部门,组织灭火。
3、本工程采用总线报警、总线控制方式,报警与普通设备的控制合用总线,以放射式布线连接成网。火灾报警线路全部采用穿钢管敷设,室内敷设为暗敷,过电缆沟时穿钢管敷设于电缆沟支架上,若为屏蔽电缆可直接敷设于电缆沟支架上。室内外线路均应尽量避开强电电缆0.5m以上敷设,保证消防报警及联动总线不受影响。
4、火灾报警控制器在警传室通过专用接地干线就近与室外主接地网可靠连接,专用接地干线采用铜芯绝缘软导线,其线芯截面积不小于25mm²。根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08),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必须按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
5、火灾报警控制器能在AC220V(±10~15%)的电源下正常工作,本工程由站用屏引两回消防电源供电,火灾报警控制器可实现交流双电源自动切换,并配备全密封蓄电池作为备用电源,蓄电池备用电源容量应保证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AC 电源中断后,工作3h。
6、感烟探测器安装时距离结构梁,风口及灯等大于500mm。
7、火灾报警控制器安装于消防控制室;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米安装,室外安装时必须有防雨措施;声光警报器安装距地2.2~2.5米,室外安装时必须有防雨措施;消火栓按钮安装于消火栓箱内,消火栓箱布置、型号详见水消防图纸。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安装应避让结构梁;点式感烟、感温探测器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消防模块应装于被控设备附近便于安装检修处。
8、在火灾联动控制中,当探测器探测到火灾信息,并经确认后,火灾报警控制器立即联动切断相应的空调和风机,以阻止火势的发展,并联动启动消火栓水泵,供扑救火灾做准备。待火灾扑灭后,远程或现地关闭消火栓水泵,手动打开风机或者空调,将室内的烟雾排出。
9、主变压器的感温电缆模块安装时需考虑便于检修,不得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感温电缆缠绕于变压器本体,绑扎牢固。
8.3注意事项
1、电气施工参见《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设计及安装图集》,应符合《火灾自动报警施工验收规范》,并应由具备相应安装资质许可证的单位施工。
2、消防报警控制器带RS-485的通信接口,能与变电所微机综合自动化设备通信,通信规约由消防设备厂家提供,并要求自动化厂家现场配合调试。
3、本图中消防线路必须采用金属管保护,室外安装的报警设施应设置防雨措施,保证系统可靠。
8.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主要包括1#主变、主控室、通讯室、GIS配电室、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电缆夹层、消防器材间、生活间等的火灾报警系统。此套系统主要由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器、光电感烟探测器、电子感温探测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线性缆式感温电缆、编码型声光报警器、手动报警按钮、消火栓按钮等组成,能对相应地址的火灾进行显示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具备火灾自动联动关闭风机、空调和启动消火栓水泵,自动巡检,试运行等功能,并显示相应状态。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器设置于值班室内,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器通过RS485接口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通讯,通讯规约由厂家提供并满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讯要求,显示火警、故障等系统动作状态,负责完成与综合自动化的通讯,无论任何情况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故障均不得影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同时,该报警系统具备抗强磁场、强电场、防误报、防误动的功能,适应在变电站内各种复杂环境下工作。
1、电源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能在AC220(±10~15%)的电源下正常工作,配有双交流自动切换装置,正常工作时由站用电系统提供两路进线电源(AC220/5A)作为主电源;同时火灾报警控制器配备足够容量的全密封蓄电池的直流电源(DC24V)作为备用电源(容量应满足整套设备正常工作3h),并配备交流电源与直流电源切换装置。正常时报警装置由交流电源供电,直流电源的蓄电池处于浮充电状态;当交流电源均出现故障时,装置能自动切换至直流,交流电源恢复后又能自动切换至主电源。当电源故障时,能发出报警声(警铃声音可调)。
2、总线回路#1探测区域:电缆夹层
本区域采用总线制布线,支路前配置一台总线隔离器,以回路故障时所影响的探测器数量。报警信号总线使用ZR-RVS-2×1.5线,DC24V电源线使用ZR-RVS-2×2.5线,消火栓直接启泵线使用ZR-KVVP-4*1.5线,线路从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线后,穿钢管沿墙、顶敷设。布置见《电缆夹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7),系统图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电缆夹层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配置1套线性缆式感温电缆、6只光电感烟探测器、6只电子感温探测器、2只手动报警按钮、2只编码型声光报警器、2只消火栓按钮。线性缆式感温电缆沿桥架敷设。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m,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和电子感温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消火栓按钮安装于消火栓箱内,消火栓箱布置、型号详见水消防图纸。
3、总线回路#2探测区域:值班室、消防器材间、检修间、厨房、水泵房、大厅及走廊
本区域采用总线制布线,支路前配置一台总线隔离器,以回路故障时所影响的探测器数量。报警信号总线使用ZR-RVS-2×1.5线,DC24V电源线使用ZR-RVS-2×2.5线,消火栓直接启泵线使用ZR-KVVP-4*1.5线,线路从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线后,穿钢管沿墙、顶敷设。布置见《综合楼一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8),系统图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值班室、消防器材间、检修间、厨房、水泵房、大厅及走廊各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值班室配置1只电子感温探测器,消防器材间配置1只光电感烟探测器,检修间配置1只光电感烟探测器,厨房配置1只电子感温探测器,水泵房配置1只光电感烟探测器,大厅及走廊配置3只光电感烟探测器、1只手动报警按钮、1只编码型声光报警器、1只消火栓按钮。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m,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和电子感温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消火栓按钮安装于消火栓箱内,消火栓箱布置、型号详见水消防图纸。
4、总线回路#3探测区域:1#~3#接地变室、1#~3#电容器室、10kV配电室
本区域采用总线制布线,支路前配置一台总线隔离器,以回路故障时所影响的探测器数量。报警信号总线使用ZR-RVS-2×1.5线,DC24V电源线使用ZR-RVS-2×2.5线,消火栓直接启泵线使用ZR-KVVP-4*1.5线,线路从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线后,穿钢管沿墙、顶敷设。布置见《综合楼一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8),系统图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1)1#~3#接地变室
1#~3#接地变室各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每间接地变室配置1只光电感烟探测器、1只手动报警按钮、1只编码型声光报警器。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m,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
(2)1#~3#电容器室
气体灭火控制盘负责1#~3#电容器室火情的探测、报警、联动、灭火等功能,之间通过单输入模块进行信息链接,各电容器室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每间电容器室配置1只光电感烟探测器、1只电子感温探测器、1只放气指示灯、1只紧急启停按钮、1只编码型声光报警器。放气指示灯安装于门头上,紧急启停按钮距地面1.5m,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和电子感温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气体灭火布置见《电容器室气体灭火平面布置图》(YND-B2013DS-S-XF-12),其系统图详见《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总说明》(YND-B2013DS-S-XF-11)。
(3)10kV配电室
10kV配电室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配置7只光电感烟探测器、2只手动报警按钮、2只编码型声光报警器、1只消火栓按钮。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m,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和电子感温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消火栓按钮安装于消火栓箱内,消火栓箱布置、型号详见水消防图纸。
5、总线回路#4探测区域:1#主变
本区域采用总线制布线,支路前配置一台总线隔离器,以回路故障时所影响的探测器数量。报警信号总线使用ZR-RVS-2×1.5线,DC24V电源线使用ZR-RVS-2×2.5线,线路从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线后,穿钢管沿墙、顶敷设。布置见《综合楼一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8),系统图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1#主变配置1套线性缆式感温电缆,应用固定卡具固定牢靠,缆式感温电缆严禁硬性折弯,扭转、防止护套破损,弯曲半径必须大于20cm。缆式感温电缆沿主变压器中上位置单独绕两圈,间距为100mm至150mm。
6、总线回路#5探测区域:绝缘工具间、安全工具间、1#~4#休息间、走廊
本区域采用总线制布线,支路前配置一台总线隔离器,以回路故障时所影响的探测器数量。报警信号总线使用ZR-RVS-2×1.5线,DC24V电源线使用ZR-RVS-2×2.5线,消火栓直接启泵线使用ZR-KVVP-4*1.5线,线路从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线后,穿钢管沿墙、顶敷设。布置见《综合楼二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9),系统图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绝缘工具间、安全工具间、1#~4#休息间、走廊各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绝缘工具间配置1只光电感烟探测器,安全工具间配置1只光电感烟探测器,1#~4#休息间个配置1只电子感温探测器,大厅及走廊配置2只光电感烟探测器、2只消火栓按钮。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m,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和电子感温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消火栓按钮安装于消火栓箱内,消火栓箱布置、型号详见水消防图纸。
7、总线回路#6探测区域:GIS配电室
本区域采用总线制布线,支路前配置一台总线隔离器,以回路故障时所影响的探测器数量。报警信号总线使用ZR-RVS-2×1.5线,DC24V电源线使用ZR-RVS-2×2.5线,消火栓直接启泵线使用ZR-KVVP-4*1.5线,线路从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线后,穿钢管沿墙、顶敷设。布置见《综合楼二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9),系统图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GIS配电室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配置2对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12只光电感烟探测器、2只手动报警按钮、2只编码型声光报警器、1只消火栓按钮。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应避让结构梁。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m,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和电子感温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消火栓按钮安装于消火栓箱内,消火栓箱布置、型号详见水消防图纸。
8、总线回路#7探测区域:主控室、通讯室、会议室、走廊
本区域采用总线制布线,支路前配置一台总线隔离器,以回路故障时所影响的探测器数量。报警信号总线使用ZR-RVS-2×1.5线,DC24V电源线使用ZR-RVS-2×2.5线,消火栓直接启泵线使用ZR-KVVP-4*1.5线,线路从火灾报警控制器出线后,穿钢管沿墙、顶敷设。布置见《综合楼三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10),系统图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1)主控室、通讯室
主控室、通讯室各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主控室配置6只光电感烟探测器、1只手动报警按钮、1只编码型声光报警器。手动报警按钮距地面1.5m。通讯室配置2只光电感烟探测器。主控室和通讯室共用1套线性缆式感温电缆,敷设于静电地板下。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安装距地2.2~2.5米,光电感烟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
(2)会议室
会议室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配置2只电子感温探测器。电子感温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
(3)走廊
走廊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配置2只光电感烟探测器、1只消火栓按钮。光电感烟探测器安装于楼板或吊顶下。消火栓按钮安装于消火栓箱内,消火栓箱布置、型号详见水消防图纸。
9、安装要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转输线路及火灾探测器安装间距应执行GB50116-2008国家标准: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不应小于下式的计算值:N=S/K.A
式中N——探测器数量(只),取整数:
S——该探测区域面积m
A——该探测器保护面积m
K——修正系数,取0.8~0.9
8.5联动控制设备
(1)主控室、通讯室、会议室需联动设备为:空调
主控室、通讯室、会议室探测器或手动报警按钮发出火警信号,则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同时联动切断该区域所有空调的电源,联动切断方式采取在空调配电箱内切空调电源(空调配电箱内部配有DC.24V分励脱扣器),联动信号为DC.24V脉冲信号。待火灾扑灭且烟雾排出后,再由现地打开空调。
主控室、通讯室、会议室配置柜式空调,并设置空调配电箱,嵌入式安装,箱底距地1.3m,火灾报警控制器单输入输出模块接入空调配电箱,来满足消防远控功能。联动关系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空调配电箱原理图及材料详见《空调配电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22)。
(2)电缆夹层、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GIS配电室联动设备为:消防轴流风机
电缆夹层、10kV配电室、电容器室、接地变室、GIS配电室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发出火警信号,或者该区域280℃防火阀熔断关闭,则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然后停该区域所有通风设备,通过消防控制模块控制风机控制箱,从而断开该区域风机、空调的电源,以阻止火势的发展。待火灾扑灭后,再远程或现地打开排烟风机,将室内烟雾排出。
电缆夹层与10kV配电室共用一台风机,配置1台风机控制箱,风机控制箱控制1台送风风机。三间电容器室配置1台风机控制箱,风机控制箱控制3台排风风机。三间接地变室配置1台风机控制箱,风机控制箱控制1台排风风机。GIS配电室配置1台风机控制箱,风机控制箱控制1台排风风机、2台排六氟化硫气体风机。
风机控制箱嵌入式安装,箱底距地1.3m,火灾报警控制器单输入单输出模块接点接入风机配电机箱和空调配电箱,达到消防远控的功能。风机控制箱控制原理应满足:1)具有消防远控/手动控制;2)配DC.24V消防联动控制回路(联动信号为DC.24V自保持信号);3)满足风机的正常控制要求;4)电机工作电源:AC.380V 50Hz。
联动关系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
-XF-06),风机控制箱原理图详见《电缆夹层、10kV配电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18)、《电容器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
XF-19)、《接地变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20)、《GIS配电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21)。
(3)变电站需控制设备:消火栓水泵
变电站设置一套消火栓系统,消火栓水泵及水泵控制箱布置于水泵房,为消火栓管网加压,灭火时使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多线联动线接入水泵控制箱,满足于消防控制室处远程启停消火栓水泵,另外在变电站内布置的消火栓按钮,能够启动消火栓水泵,联动信号为DC24V自保持信号(联动具体设备时,消防设备供应商需认真参看设备原理,以编写合理的联动关系)。待火灾扑灭后,再由远程或现地关闭消火栓水泵。
消火栓水泵为一用一备,通过一个水泵控制箱控制两台水泵。水泵控制箱安装于水泵房,火灾报警控制器中多线联动线接入水泵控制箱,达到消防远控的功能,控制原理应满足:1)消防水泵控制箱基本要求;2)两台水泵互为备用,工作泵故障备用泵延时投入;3)水泵由消火栓箱内按钮及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器,水源水池无水报警;4)水泵控制箱设有工作状态(手动、自动、备用)选择开关,变频起动,双电源供电,带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5)工作电源:AC.380V 50Hz;
联动关系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
-XF-06)。
(4)GIS配电室需控制设备:防火卷帘
GIS配电室设置有防火卷帘,用于隔离防火分区,位于疏散通道上。当GIS配电室一种类型探测发出火警信号,则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过消防控制模块控制防火卷帘控制箱,使其下降至距地1.8m;当两种类型的探测器均发出火警信号,则编码型声光报警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延时30秒时间,防火卷帘门降至最低位。待火灾扑灭后,再远程或现地打开防火卷帘。
联动关系详见《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
-XF-06)。
8.6电气消防设备材料表
1、火灾自动报警部分材料表
|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型号及规格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1 | 火灾报警及联动控制器 | JB-LG-GEC2000 | 台 | 1 | 配双电源切换装置,含备用电源 |
| 2 | 隔离器 | CA2010总线隔离模块 | 个 | 7 | 集中安装于值班室 |
| 3 | 单输入模块 | CA2007 | 个 | 15 | |
| 4 | 单输入输出模块 | CA2008 | 个 | 7 | |
| 5 | 光电感烟探测器 | JTY-GD-CA2001 | 个 | 48 | 安装于楼板下,有吊顶的地方嵌入式安装 |
| 6 | 电子感温探测器 | TYW-ZOM-CA2005 | 个 | 14 | 安装于楼板下,有吊顶的地方嵌入式安装 |
| 7 | 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 | BAEM1224S | 对 | 2 | 应避让结构梁 |
| 8 | 编码声光报警器 | CA2011 | 个 | 9 | 安装距地2.2~2.5米 |
| 9 | 手动报警按钮 | JSA-M-CA2006 | 个 | 9 | 距地面1.5米安装 |
| 10 | 消火栓按钮 | JSA-M-CA9006(X) | 个 | 8 | 安装于消火栓箱内 |
| 11 | 智能线性缆式感温电缆编码接口 | CA2030B | 个 | 3 | |
| 12 | 智能线性缆式感温电缆终端 | CA2030Z | 个 | 3 | |
| 13 | 线性缆式感温电缆 | JTW-LD-85-8687 | 米 | 350 | |
| 14 | 电源线 | ZR-RVS-2×2.5 | 米 | 510 | |
| 15 | 信号线 | ZR-RVS-2×1.5 | 米 | 747 | |
| 16 | 多线联动线 | ZR-KVVP-4×1.5 | 米 | 30 | |
| 17 | 消火栓直接启泵线 | ZR-KVVP-4×1.5 | 米 | 355 | |
| 18 | 接地线 | 25mm²铜质导线 | 米 | 5 | 接地用 |
| 19 | 阻燃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 ZC-YJV22-1kV-2×4mm² | 米 | 160 | 已统计于电缆清册 |
| 20 | 镀锌钢管 | DN20 | 米 | 990 | |
| 21 | 镀锌钢管 | DN25 | 米 | 5 | |
| 22 | 镀锌钢管 | DN32 | 米 | 90 |
|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型号及规格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1 | 气体控制盘 | JB-QB-FS5092 | 台 | 1 | 含备用电源 |
| 2 | 放气指示灯 | LD-8318 | 个 | 3 | |
| 3 | 紧急启停按钮 | LD8317 | 个 | 3 | |
| 4 | 编码声光报警器 | AFN-FS10 | 个 | 3 | |
| 5 | 单输入模块 | 个 | 6 | ||
| 6 | 单输入输出模块 | AFN-FS1220 | 个 | 1 | |
| 7 | 光电感烟探测器 | JTY-GD-CA2001 | 个 | 3 | 安装于楼板下,有吊顶的地方嵌入式安装 |
| 8 | 电子感温探测器 | TYW-ZOM-CA2005 | 个 | 5 | 安装于楼板下,有吊顶的地方嵌入式安装 |
| 9 | 悬挂式七氟丙烷气体灭火装置 | XQQC60/1.6B | 个 | 2 | 60L容积,电磁启动型 |
| 10 | 紧急启停按钮线 | ZR-RVS-3*1.5 | 米 | 60 | |
| 11 | 信号和电源线 | ZR-RVS-4*1.5 | 米 | 60 | |
| 12 | 启动和反馈线 | ZR-RVS-4*1.5 | 米 | 100 | |
| 13 | 放气指示灯线 | ZR-RVS-2×1.5 | 米 | 56 | |
| 14 | 阻燃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 | ZC-YJV22-1kV-2×4 | 米 | 80 | 已统计于二次电缆清册 |
| 15 | 接地线 | 25mm²铜质导线 | 米 | 5 | 接地用 |
| 16 | 镀锌钢管 | DN20 | 米 | 250 | |
| 17 | 镀锌钢管 | DN25 | 米 | 5 | |
| 18 | 镀锌钢管 | DN32 | 米 | 8 |
| 序号 | 设 备 名 称 | 型号及规格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1 | 风机控制箱 | 包含以下a~j | 个 | 4 | 详见风机控制箱原理图 |
| a | 空开 | C65N,3P/10A(D型) | 个 | 2 | 风机主回路断路器 |
| 空开 | C65N,3P/25A(D型) | 个 | 2 | 风机主回路断路器 | |
| b | 分开关 | C65N,1P/6A(C型) | 个 | 4 | 风机控制回路断路器 |
| c | 回路开关 | C65N,3P/6A(D型) | 个 | 3 | 各风机回路断路器 |
| d | 交流接触器 | LC1-D0910C | 个 | 3 | 配辅助开关,满足三开一闭 |
| 交流接触器 | LC1-D2510C | 个 | 2 | 配辅助开关,满足三开一闭 | |
| e | 热继电器 | LR2-1306C,1A~1.6A | 个 | 3 | 整定电流可取1A |
| 热继电器 | LR2-1321C,12A~18A | 个 | 2 | 整定电流可取15A | |
| f | 万能转换开关 | K1D-002ULHC | 个 | 5 | 三档两级 |
| g | 中间继电器 | RXL 2A12B,控制电压DC24V | 个 | 5 | |
| h | 按钮开关 | XB2E类型 | 个 | 10 | 五常开五常闭 |
| i | 指示灯 | 交流220V,XB2BVM类型 | 个 | 9 | 四红五绿 |
| j | 接线端子 | 15A | 个 | 80 | |
| 2 | 空调配电箱 | 包含以下a~b | 个 | 1 | 选用暗装型配电箱 |
| a | 空开 | GS203-63A/30mA配分励脱扣(DC24V)和辅助触头 | 个 | 1 | 总回路断路器,带漏电保护,配DC24V分励脱扣器及辅助开关 |
| b | 分开关 | S203-25A | 个 | 6 | |
| 3 | 阻燃聚氯乙烯铜芯塑料绝缘电线 | ZC-BV-750V-1×4 | 米 | 429 | |
| 4 | 镀锌钢管 | DN32 | 米 | 53 |
9.1化学消防部分
(1)变电站一层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1)
(2)电缆夹层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2)
(3)综合楼二层、三层消防布置图(YND-B2013DS-S-XF-03)
(4)屏、柜底电缆孔洞封堵示意图(YND-B2013DS-S-XF-04)
(5)电缆沟内阻火墙制作安装图(YND-B2013DS-S-XF-05)
9.2火灾报警系统部分
(1)火灾报警系统图及主要设备材料表(YND-B2013DS-S-XF-06)
(2)电缆夹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7)
(3)综合楼一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8)
(4)综合楼二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09)
(5)综合楼三层火灾报警平面图(YND-B2013DS-S-XF-10)
(6)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总说明(YND-B2013DS-S-XF-11)
(7)电容器室气体灭火平面布置图(YND-B2013DS-S-XF-12)
(8)电缆竖井、桥架内感温电缆敷设图(YND-B2013DS-S-XF-13)
(9)主变感温电缆敷设图(YND-B2013DS-S-XF-14)
(10)电缆夹层电源接线布置图(YND-B2013DS-S-XF-15)
(11)综合楼一层电源接线布置图(YND-B2013DS-S-XF-16)
(12)综合楼二层、三层电源接线布置图(YND-B2013DS-S-XF-17)
(13)电缆夹层、10kV配电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18)
(14)电容器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19)
(15)接地变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20)
(16)GIS配电室风机控制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21)
(17)空调配电箱原理图(YND-B2013DS-S-XF-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