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我”所知道的辛弃疾
课前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内容整理到下面横线上。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这首诗上片写,下片写,
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赏读诗歌,含英咀华
(一)赏读上片
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2、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课堂探究】
(二)赏读下片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想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态度如何?写这些历史人物的意图又是什么呢?认真思考,填写下表。
| 历史人物 | 所述事件(自己概括) | 作者态度(引用原文) | 写作意图 |
2、“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应,该如何理解?在抒情方式上和上文有何不同?
【拓展延伸】
将本诗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做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
1、相同点:
思想内容上:
表现手法上:
2、不同点:
|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
| 思想内容上 | ||
| 表现手法上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辛弃疾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注释】
①鹅湖:山名,在江西铅山县东北,鹅湖山上。原名荷湖,因晋人龚氏曾于此养鹅而改名。辛弃疾隐居铅山、鹅湖一带近20年。病起:病愈初起。
②枕簟(dian)溪堂:躺在水边的溪堂里的竹席上休息。簟:竹席。溪堂:筑在绥边上的楼阁。
③断云:片段的云。?
④书咄咄:据《晋书·殷浩传》载,殷浩被免官后,虽口无怨言,却终日在空中用手指书“咄咄怪事”四字,表示对朝廷不满。咄咄:感叹声,表示惊怪。
⑤休休:算了吧。这里指隐退。唐司空图隐居中条山,作休休亭,表示对仕途失望,甘心退隐。?
⑥一丘一壑:此句用班嗣语。《汉书·叙语》载班嗣书简云:“渔钩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⑦“不知”二句:化用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诗“筋力上楼知”句意。?
(1)词的上阕写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词的下阕主要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写在下面吧。?
【课下作业】
1、预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找出文中所用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