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人教版政治必修3 高二 第四单元
授课教师: 所属学校:
授课时间:11月13日第3节课 授课地点: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简析: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3《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逻辑终点和最后的落脚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因此本课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回顾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让学生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的意义,知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知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具体措施。因此,本课是从国家层面,讲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道路,明确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同时,让学生了解,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经过了对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已经掌握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途径,也领略了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创造的辉煌的中华文化,所以对于第四单元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解决新问题。但本课理论性较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点时较难达到知、情、行的统一,所以必须在回顾文化历史和展望文化未来的过程中,让学生用过去的知识和生活常识总结分析出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原因,新时期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自尊感,自信心,自觉担当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传播者。
(三)研究问题
从我校构建“四步活学课堂”以来,通过教育教学实践的推进。注重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政治课程的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能力目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活化了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和升华。而政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使命注定了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人类文明的传承、情操的弘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智得以健全、情感得以升华,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而新课改和新教材的背景下,课堂容量更大,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科学解析教材,突破重难点,重构教材,高效的落实达成三维目标成为我们组研究的课题。这节课就是在三维目标高效落实上的一次探究和实践。
(四)设计理念:
本课是围绕以下三方面目标如何有机结合而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方面,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同时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启发、点拨、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另一方面,结合高效实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又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透过现在看本质的能力,又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树立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担当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传播者。
第三方面,根据新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必须赋予教师和学生自主权、选择性和能动性。“就教材观的转变而言,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都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条式的桎楛”,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重组和包装的艺术处理过程,以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材难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五)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达成上本课的三维目标,我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
1、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愉快学习。
2、引入情景教学,通过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探究,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同时使学生通过情景分析、归纳推理、小组讨论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要实现复兴,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案例情境,力求做到在情境中分析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学生自觉形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信念。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在近代中国,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2)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中国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明确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4)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措施。
2.能力目标:
(1)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积极担当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建设者、传播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了解中国党在实现中华文化复兴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对中国党的热爱之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树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2、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目标达成 |
导入新课 | 播放国庆70周年群众《文化强国》部分的视频。 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我国目前是文化强国吗? | 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兴盛,引出本课内容 | 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
探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 播放《浴火重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 1、视频中反映了中华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华文化复兴做了哪些探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 1、情境导入,通过视频,形象生动的回顾中华文化曾经的辉煌、近代的衰微、艰难求索后的重振,从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如何复兴,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的思考。 2、通过问题导学启思,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2、推理得出并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内涵。 |
探究二: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各章节学习的知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 通过文字情景与探究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 | 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
探究三:怎样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 | 学生探究学习,并回答:上海市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做法,对我国当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有何启示? | 通过视频中上海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做法。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教材内容,得出怎样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通过探究活动,得出怎样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 |
| 归纳总结 | 你教师PPT归纳总结展示本课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 | 构建本课知识体系,树立本课知识间逻辑关系 | 整体把握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 |
| 体验运用 深化拓展 | 迅速点评,交给学生解题方法。 | 实现知识初步过手 | |
| 问题拓展: | 教师提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着眼点在哪里? | 通过问题拓展,引导学生,深化对本节课内容 探讨。 | 通过问题拓展,为下节课问题做好铺垫 |
9.1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二、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怎样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义文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设计思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形成,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问题,对教材内容做再设计,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再次研究。
(1)在教学设计中,教材内容深层次挖掘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2)课堂教学生学生问题的引导与启发需要更深入
(3)教学中个部分的衔接处理需要更加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