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原则:
1.不加——不能引入新杂质
2.不减——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3.彻底——除杂试剂过量好,气体除杂液体好,液体浓度大些好,固体粉末网状好,除杂效果彻底好。
4.简明——操作简便、简单易行
二、装置:
1.洗气瓶:除杂药品是液体;长进短出
2.干燥管(U形管):除杂药品是固体,粗进细出
3.两端开放试管,下方加热: 除杂药品是固体,并加热。
三、思路:
易分——转化为非气态物质
四、方法:
(一)除去一种杂质气体
1.除水——干燥
| 第一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O2(H2O) | (浓)H2SO4 | 通过洗气瓶 | (浓)H2SO4物理吸水性 |
| 2 | CH4(H2O) | ①浓)H2SO4 ②(固)NaOH ③CaO | 通过洗气瓶 或干燥管 | (浓)H2SO4、(固)NaOH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3 | *O2(H2O) | ①(浓)H2SO4 ②(固)NaOH ③CaO | 通过洗气瓶 或干燥管 | (浓)H2SO4、(固)NaOH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4 | CO(H2O) | ①(浓)H2SO4 ②(固)NaOH ③CaO | 通过洗气瓶 或干燥管 | (浓)H2SO4、(固)NaOH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5 | H2(H2O) | ①(浓)H2SO4 ②(固)NaOH ③CaO | 通过洗气瓶 或干燥管 | (浓)H2SO4、(固)NaOH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6 | N2(H2O) | ①(浓)H2SO4 ②(固)NaOH ③CaO | 通过洗气瓶 或干燥管 | (浓)H2SO4、(固)NaOH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7 | *HCl(H2O) | ①(浓)H2SO4 | 通过洗气瓶 | (浓)H2SO4物理吸水性 |
| 8 | NH3(H2O) | ①(固)NaOH ②CaO | 干燥管 | (固)NaOH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2.干燥剂:①(浓)H2SO4②(固)NaOH③CaO④(粉)Fe
3.液体干燥剂比固体好,最常使用浓硫酸
4. CO2、HCl不用NaOH 、CaO干
5.O2不用Fe粉干
6.铁粉生锈是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常不用。
2.除二氧化碳
| 第二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O(CO2) | 饱和的NaOH溶液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2NaOH+ CO2=Na2CO3+H2O 在溶液中反应更彻底 |
| 2 | O2(CO2) | 饱和的NaOH溶液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2NaOH+ CO2=Na2CO3+H2O 在溶液中反应更彻底 |
| 3 | CH4(CO2) | 饱和的NaOH溶液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2NaOH+ CO2=Na2CO3+H2O 在溶液中反应更彻底 |
| 4 | H2(CO2) | 饱和的NaOH溶液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2NaOH+ CO2=Na2CO3+H2O 在溶液中反应更彻底 |
| 5 | N2(CO2) | 饱和的NaOH溶液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2NaOH+ CO2=Na2CO3+H2O 在溶液中反应更彻底 |
3.除氧气
| 第三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O2(O2) | Cu网 | 通过灼热Cu网 | 2Cu+ O2加热2CuO 加热反应更快 |
| 2 | N2(O2) | Cu网 | 通过灼热Cu网 | 2Cu+ O2加热2CuO 加热反应更快 |
| 3 | HCl(O2) | Cu网 | 通过灼热Cu网 | 2Cu+ O2加热2CuO 加热反应更快 |
4.除一氧化碳
| 第四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O2(CO) | CuO | 两端开放试管,下方加热 U形管更好,接触面积大 除的干净 | CO +CuO 加热Cu + CO2 |
CO化学性质:①可燃性常不用,是杂质点不着,②还原性常常用,通过灼热氧化铜。
不会考其他气体除CO,CO还原CuO会生成CO2,引入新杂质CO2
5.除氢气
| 第五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O2(H2) | CuO | 两端开放试管,下方加热 | H2 + CuO △ Cu + H2O |
| 2 | CH4(H2) | CuO | 两端开放试管,下方加热 | H2 + CuO △ Cu + H2O |
| 3 | O2(H2) 不好,易爆炸 | CuO | 两端开放试管,下方加热 | H2 + CuO △ Cu + H2O |
| 4 | N2(H2) | CuO | 两端开放试管,下方加热 | H2 + CuO △ Cu + H2O |
| 5 | HCl(H2) | CuO | 两端开放试管,下方加热 | H2 + CuO △ Cu + H2O |
化学性质:①可燃性常不用,是杂质点不着,②还原性常常用,通过灼热氧化铜。
生成水不算杂质。
6.除氯化氢气体
| 第六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H4(HCl) | 饱和的NaOH溶液 或澄清石灰水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NaOH+HCl==NaCl+H2O |
| 2 | O2(HCl) | 饱和的NaOH溶液 或澄清石灰水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NaOH+HCl==NaCl+H2O |
| 3 | CO(HCl) | 饱和的NaOH溶液 或澄清石灰水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NaOH+HCl==NaCl+H2O |
| 4 | 是重点H2(HCl) | 饱和的NaOH溶液 或澄清石灰水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NaOH+HCl==NaCl+H2O |
| 5 | N2(HCl) | NaOH溶液 或澄清石灰水 | 通过洗气瓶 长管进短管出 | NaOH+HCl==NaCl+H2O |
(二)除去两种气体杂质
1.除水蒸气、二氧化碳两种气体
| 第七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H4 (H2O、CO2) | ①(固)NaOH或氧化钙 ②先通入饱和的NaOH溶液;再通入浓H2SO4 | ①通过承装(固)NaOH或氧化钙的 U形管; ②通过洗气瓶 | (固)NaOH物理吸水性, 化学吸CO2:2NaOH+ CO2=Na2CO3+H2O (浓)H2SO4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2 | O2 (H2O、CO2) | ①(固)NaOH或氧化钙 ②先通入饱和的NaOH溶液;再通入浓H2SO4 | ①通过承装(固)NaOH或氧化钙的 U形管; ②通过洗气瓶 | (固)NaOH物理吸水性, 化学吸CO2:2NaOH+ CO2=Na2CO3+H2O (浓)H2SO4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3 | CO (H2O、CO2) | ①(固)NaOH或氧化钙 ②先通入饱和的NaOH溶液;再通入浓H2SO4 | ①通过承装(固)NaOH或氧化钙的 U形管; ②通过洗气瓶 | (固)NaOH物理吸水性, 化学吸CO2:2NaOH+ CO2=Na2CO3+H2O (浓)H2SO4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4 | H2 (H2O、CO2) | ①(固)NaOH或氧化钙 ②先通入饱和的NaOH溶液;再通入浓H2SO4 | ①通过承装(固)NaOH或氧化钙的 U形管; ②通过洗气瓶 | (固)NaOH物理吸水性, 化学吸CO2:2NaOH+ CO2=Na2CO3+H2O (浓)H2SO4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 5 | N2 (H2O、CO2) | ①(固)NaOH或氧化钙 ②先通入饱和的NaOH溶液;再通入浓H2SO4 | ①通过承装(固)NaOH或氧化钙的 U形管; ②通过洗气瓶 | (固)NaOH物理吸水性, 化学吸CO2:2NaOH+ CO2=Na2CO3+H2O (浓)H2SO4物理吸水性, CaO+H2O=Ca(OH)2 |
2.除水蒸气、氧气两种气体
| 第八组 | 物 质 | 试剂(过量) | 操作 | 原理 |
| 1 | CO2 (H2O、O2) | (粉)Fe | 通过盛装(粉)Fe U形管 | Fe、H2O、O2反应生成铁锈 |
| 2 | CH4 (H2O、O2) | (粉)Fe | 通过盛装(粉)Fe U形管 | Fe、H2O、O2反应生成铁锈 |
| 3 | CO (H2O、O2) | (粉)Fe | 通过盛装(粉)Fe U形管 | Fe、H2O、O2反应生成铁锈 |
| 4 | H2 (H2O、O2) | (粉)Fe | 通过盛装(粉)Fe U形管 | Fe、H2O、O2反应生成铁锈 |
| 5 | N2 (H2O、O2) | (粉)Fe | 通过盛装(粉)Fe U形管 | Fe、H2O、O2反应生成铁锈 |
(三)除去多种气体杂质
1.除水蒸气、氧气、一氧化碳、氢气四种气体
热铜网 灼热氧化铜 (浓)H2SO4
CO2(H2O、O2、CO、H2)―――→CO2(H2O、CO、H2)―――→CO2(H2O)―――→CO2
除O2 除CO、H2 除H2O
注意:多种气体除杂质,顺序有水后除水,产物不引新杂质;
原物就像吝啬鬼,多多益善少不行。
氧气中混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最好不除,容易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