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记──捕捉精彩写作素材的好途径 |
| 江苏省泰兴市广陵镇第二小学 郭山平 |
| 新课标提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我没有把学生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并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及时写到日记中。
1.循环日记,小组合作搜集精彩。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把这一方式运用到“循环日记”的活动中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日记质量。三年级上学期,我在班级开展“循环日记”活动,要求各小组六个同学合作,周一至周六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再自己写。老师每天及时批改,并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评赏。每周评出优胜小组。这样,为了实现“优胜小组”这个目标,学生们积极寻找材料,尽力地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生。如生日、节日的庆贺、运动会的场面、课间的游戏情景、各种调查实践活等,都成为习作的源头活水。此间学生们也逐渐学会了合作的学习方式,同一个组的同学聚在一起或是想办法,出点子,找习作材料,或是对同伴的习作进行修改,或是共同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伴。当他们互相倾听伙伴们的意见时,当他们共同探讨一篇习作时,他们的习作能力在提高,合作的意识在增强。每周获得“优胜小组”的同学,在教师鼓励性的评价中,在同学们钦佩的目光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习作的热情。精彩镜头不断涌现,如丁颖的《亲子马拉松》,郭思敏的《吃相素描》,肖海的《有趣的科学实验》…
2.周记交流,互评互学创造精彩。周记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从一周的经历中筛选出最感兴趣的内容写下来,培养选择材料的能力。三个级下学期开始到四年级,学生进入周记形式。每周利用一节课进行周记交流。每位学生可以阅读四人小组中的其他三篇周记,对其中的一篇周记进行书面点评,要标出优美词句,并写出评语,注明点评者。四人组中的“最佳作品”和“进步最大”将发表在班级习作集《小作家》里,评语和点评者一起发表。这样一来,为了赢得点评者的好评,学生就要认真写周记;点评者为了写出恰如其分的评语,也必然非常仔细地阅读同学的周记。可贵的是,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作品,懂得了欣赏的方法:如标出好词好句;发现与众不同的材料能积极向老师和同学推荐;感受到同学文章中的创新思维能真诚地向他们学习等。在相互阅读中发现和借鉴,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越来越多的精彩镜头,他们的思维广度、深度也得到拓展。如在查找“中国传统文化”时,陈晨有了这样的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无边无际的星空,古代建筑就像其中一颗灿烂的星星……万里长城无比雄伟、壮观,但每当我看到它时,一股痛楚的滋味便油然而生,因为修筑长城葬送了无数老百姓的性命。”这是多么富有个性、富有价值的思考啊!吴蓉《种绿豆》时观察到“种子发育不好,胚芽没有发育健全,豆苗就长不出来了”……
日记本使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习作就是生活,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需要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可以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生活丰富多彩了,习作中的精彩镜头也多了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