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内药物分析》
课
程
学
习
指
导
书
作者:张 楠
2007年 6月
体内药物分析练习题
1、体内药物分析主要与哪几门学科关系密切?
2、RIA、FID、ECD、NPD、GC-MS、UV、GC、HPCE、NP-HPLC、RP-HPLC分别函指什么?
3、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猝灭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比较反相键合相色谱与正相键合相色谱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6、体内药物分析的对象、任务及特点
7、如何处理生物样品中蛋白质?
8、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立与建立的一般步骤
9、内标物应具备的条件及选择原则
10、气相色谱仪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11、体内药物分析最常用且易获得的分析样品是什么?
12、生物样品处理方法选择的一般原则
13、手性药物中对映体药效学差异主要表现哪六个方面?
14、气相色谱法中检测器有哪几种?
15、何谓抗原决定簇?
16、生物样品中待测组分浓集的必要性及浓集的两种方法
17、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设立的主要依据
18、药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9、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0、HPCE法的主要分离模式
答案
1、为人们提供药物在体内的更多信息即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代谢的方式和途径等信息;为新药的研制、生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作出科学估计和评价;为相关学科提供信息和手段如:药物动力学、生物药剂学、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
2、放射免疫分析、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氮磷检测器、气相-质谱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3、由于荧光性分子相互碰撞以及与其它物质的作用,有时会显著地减弱荧光发射强度,这种现象叫荧光地猝灭作用。影响的因素:浓度猝灭、磁性离子猝灭、温度猝灭、溶剂的影响重原子效应
4、在反相色谱中流动相得极性大于固定相得极性.洗脱次序为极性大得组分先洗脱,极性小得组分后洗脱。
正相键合相色谱中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的极性。洗脱次序为极性弱的先出峰,极性强的后出峰.正相键合相的分离机理有吸附合分配之分争,吸附过程是主要的相互作用,正相键合相色谱中的固定相为极性键合固定相,主要是氨基、氰基键合相
5、物质对不同颜色的光能吸收是有选择性的,特定的物质主要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物质吸收了高能量的光以后,就发生能级跃迁产生吸收光谱,该法的定量依据:Beer-Lamber即朗伯比耳定律:A=ECL。
6、体内药分的对象:人体和动物体液、组织、器官、排泄物
任务: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以及药物在体内的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运用分析手段.
特点:样品量少,不易重新获得
样品复杂,干扰杂质多
供临床用药监护的检测分析方法要求简便、快速、准确,以便迅速为临床提供设计合理的用药方案及中毒解救措施。
实验室拥有多种仪器设备,可进行多项分析工作。
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阐明有时不太容易。需相关学科参与
7、去除蛋白质的方法
加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
加入中性盐
加入强酸
加入含锌盐及铜盐的沉淀剂
酶解法
8、分析方法地设立与建立的一般步骤
以纯品进行测定
以处理过的空白样品进行
测定体内实际样品测定
测定回收率
以水代替空白样品添加标准品测定
以空白样品添加标准品测定
9、内标物是与被测物结构相近但不同的纯物质
内标物与被测药物只相差一个化学元素
内标物与被测药物为同系物
内标物与被测药物结构相似
内标物与被测药物结构不相似;但要求其理化性质必须与被测药物及其代谢物相似
选择内标物的基本原则:内标物应是试样中不存在的纯物质加入的量应该接近于被测组分不能不为色谱峰位于被测组分色谱峰附近,或几个被测组分色谱峰中间,并与这些组分完全分离
10、色谱柱与检测器是构成气相色谱仪的两个主要部分:
色谱柱由柱管和固定相组成,在气相色谱中起分离作用
检测器是将流出色谱柱的载气中被分离组分的浓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变化的装置。
11、最常用的生物样品是较易得到的血样、唾液、尿液(特殊情况选用乳汁、泪液、脊髓液、胆汁、羊水、各种组织)
血样(血浆、血清、全血—其中的总浓度)
唾液(唾液中药物浓度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有一定的比值时才有意义)
尿液(目的与血液、唾液不同)
12、一般根据药物的结构、物理性质、体内药物浓度大小、干扰成分的多少、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实验条件和目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出可供生物样品中药物及其代谢物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
13、对映体的药理作用相同
对映体的药理作用不同
一种具有治疗作用,另一种产生副作用
两种对映体具有相同的治疗作用,其中一种产生副作用
两种对映体作用互补
一种具有药理活性,另一种无活性或活性很弱
14、作用:将流出色谱柱的载气中被分离组分的浓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变化的装置。色谱柱与检测器是构成气相色谱仪的两个主要部分
种类:30多种,主要有:FID 、AFID、 NPD、 ECD、 MSD
15、
1)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上的某些特征结构和官能团,它们决定了抗原刺激机体时所产生抗体的特异性
2)抗体与药物的特异性结合时针对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并非整个药物分子
3)药物分子中有足够多的抗原决定簇,才能在相近结构的化合物中被抗体识别,产生特异性结合。
4)绝大多数药物是小分子半抗原,其上的决定簇较少;有些合成药具有相同的母核或取代基为决定簇时得到的抗体专一性比较低。
16、浓集的必要性样品在提取过程中被测组分得到纯化但因微量的组分分布在较大体积的提取溶剂中,由于进样量的,被测组分量可能达不到检测灵敏度,故需将被测组分浓集后再测定
两种浓集方法:末次提取时加入提取液尽量少;挥去提取溶剂法
17、方法设计的主要依据:
1)明确分析方法的目的要求
2)、调研文献了解待测药物的特性
3)、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条件
18、药物及其代谢物在光照射下吸收紫外或可见光的能量,使外层电子由基态跃迁到较高能级的激发态。当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又回到基态时,可将这部分能量以光子形式发射出而产生荧光。产生的荧光其能量比吸收光的能量小一些,所以荧光的波长比照射光的波长要较长一些。
药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才能产生荧光,一般要求药物的分子中含有双键共轭体系刚性平面结构,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具有强吸收。但取代基的性质不同或取代基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其荧光强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一般规律如:
1)药物分子直接与斥电子基团
(-OH,-NH2,-OCH3)联接有利于荧光的发生,
与吸电子基团(-NO2,-Br,-I,-CN,-COOH)联接则使荧光减弱
2)药物分子结构轭体系增加双键,特别是多环芳香结构,可使荧光增加
3)药物具有可电离的具体联接在共轭系统上,则pH值的选择将影响测定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酚类电离成阴离子使荧光增强;芳胺成为芳香铵阳离子可抑制荧光发生。
4)药物分子结构中芳环杂原子(N、S、O属于斥电子基团)具有荧光性能,含有氨基-NH2的芳环在酸性介质中,由于N的质子化而使荧光强度增加。
19、抗原抗体的结合通常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结果,需要通过向反应系统中加入标记物来显示反应结果;
在标记物不影响免疫反应“决定簇”的前提下,被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仍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由于抗原与抗体(在生物药物分析中抗原相当于被测药物)结合时具有专一性和可饱和性,则可以利用被测药物(未标记抗原)与标记药物(标记抗原)之间竞争性地与抗体结合,
建立药物浓度与响应值(RIA中为发射强度,FIA中为荧光强度)之间地函数关系,对生物样品地药物进行定量分析。
20、主要分离模式有:
毛细管区带电泳
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毛细管凝胶电泳
毛细管等电聚焦
毛细管等速电泳
毛细管电色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