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以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在这期间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国的今天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值得我们追忆与铭记。
首先,封建社会没有完全被打破的情况下,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地主阶级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因清、闭关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之后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希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但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原因导致这场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二者都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所以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终导致其不能成功,但在引进西方技术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其次,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也在为自己和国家寻求出路。晚清社会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震动了整个中国,他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一种理想社会,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一些制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最终失败。因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具有反封建的性。后来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力图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但为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做出了一定贡献。
最后,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出路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等一系列主张,但这是一场寄希望与君主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行不通,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这场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其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自由平等学说作为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了清,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与资产阶级激进派有着相似处,后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以上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为无产阶级最终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的失败也证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国情只适合走无产阶级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