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名 ,是战国时期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反对 ,主张以 统一天下,本文是一篇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得道( ) 寡( ) 天时( ) 地利( )
人和( ) 三里之城( )
郭 ( ) 环( ) 城非不高也( ) 池( )
兵革( ) 委( ) 去( ) 域 ( )
固 ( ) 威( ) 至( ) 畔 ( )
顺 ( ) 以( ) 故( ) 君子( )
三. 翻译句子
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 委而去之
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 阅读理解
1 .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2. 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 主张的具体表现?
3.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4.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 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回答)
5.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6. 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7.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9.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10.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11.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12.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
13. 写出文中的两组排比句?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 )于( )畎亩( )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 ),所以( )动( )心忍( )性( ), 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 )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 ),而后作( ); 发( )于声, 而后喻( )。入( )则( )无法家( )拂士( ),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 )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填空
本文选自《 》,其书的主要内容是 ,是一部
家的重要著作。
二、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三、指出并解释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 2 衡于虑(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所以动心忍性( )
四 翻译句子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3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人恒过,然后能改
8、舜发于畎亩之中
四 阅读理解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答: 。
2 第一段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这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
3、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
4、“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大任的先决条件是什么?(人能担大任的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哪几方面阐述?
答: 。
5、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
答: 。
6、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
答: 。
7、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
答: 。
8、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答: 。
9、 课文着重证明论点的哪一方面?
答: 。
10、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
11、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 。
第六册
(十四)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鱼我所欲也》选自 ,作者是 。本文以 和 作喻,巧妙地回答了“人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作者认为人人都有所欲,但所欲不可能都得到满足,就要有所取舍,当 与 发生矛盾时,就应 。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得兼( ) 苟得( ) 恶( ) 患( )
辟 ( ) 由是( ) 勿丧( ) 行道之人( )
蹴 ( ) 不屑( ) 万钟( ) 辩( )
何加( ) 奉 ( ) 得我与( )
乡 ( )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 ( )
是亦不可以已乎 ( ) ( ) 本心(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不用也?
。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3. 呼尔而与之
。
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 乡为身死而不受
。
四. 阅读理解:
1. 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可用哪个成语来概括?
。
2. 本文开头运用什么修辞和什么手法来引出中心论点?
。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4.最后一句中“是心” 指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 “所欲”“所恶”各指哪些事情?
。
6.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7.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
8.第二段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
9.作者赞什么样的人?斥责什么样的人?告诫人们什么?
。
10.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十五)出师表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这段文字选自 的《出师表》,“表”是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 )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③故五月渡沪(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⑤深入不毛( ) ⑥臣本布衣( )⑦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3、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_____ __,临危委重任和____ 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 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大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①六出: ②东和: ③收二川:
④七擒: ⑤北拒: ⑥排人阵:
6、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以伤先帝之明C、悉以咨之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用一个成语概括划线语句的内容。 。
8、“由是感激”中的“是”指代什么?(用原文作答)
。
9、“此巨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中的“此”指代什么?
(用原文作答) 。
10、概括这两段的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 。
第二段: 。
11、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向的作用是什么?
。
12、找出文段中的名句,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句: 。
翻译: 。
(十六)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恃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加点的字:
①益州疲弊( )②存亡之秋( )③陟罚臧否( )
④此后汉所以倾颓(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 )
2、文段中有两个词语已经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 和 。
3、“使内外异法也”中的“内”指 ,“外”指 ;文中与“内”“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 和 。
4、为了不堵塞“塞忠谏之路”,作者建议刘禅应当 。(用原文回答)
5、从文段来看,作者对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用原文回答)
。
6、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的是 的人,应该“赏”的是
的人。(用原文回答)
7、写出这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主张的一句话。 。
8、翻译: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十八)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 )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 )之,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 )谋。"乃( )入见。问:"何以( )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 )也,必以( )分人。"对( )曰:"小惠( )未偏( ),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 )玉帛,弗敢加( )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公曰:"大小之狱( ),虽( )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 )也。可以( )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公将鼓(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 )克( ),公问其故。对曰:"夫( )战,勇气也。一鼓( )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 )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
一、解释加点的词。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3、何以战? 。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
3投以骨( )( ) 4、夫战,勇气也( )
四、比较文中下面词语古今义的异同
间(古: 今: ) 鄙(古: 今: )安(古: 今: )
专(古: 今: )牺牲(古: 今: )加(古: 今: )
福(古: 今: )狱(古: 今: )虽(古: 今: )
忠(古: 今: )信(古: 今: )情(古: 今: )
乘(古: 今: ) 鼓(古: 今: ) 再(古: 今: )
五、阅读上文回答问题。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 。这本著作是按 编写的 体史书。文中记述的是我国著名的 这一战例。
2、本文是按照怎样顺序进行记叙的?怎样安排详略?
答: 。
3、文中所记的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答: 。
4、本文的文眼是哪个词?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
。
5、曹刿入见的过程中,文章以怎样的形式完成这内容的记叙?表现曹刿对战争怎样的政治思想?
答: 。
6、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答: 。
7、在整个作战过程中,作者写了哪些情节?这些情节表现了曹刿怎样的军事思想?
答: 。
8、在作战过程中表现了曹刿怎样的军事才能?刻画了他怎样的形象?
答: 。
9、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写他的“鄙”有什么作用?你是怎样评价他的?
答: 。
10、二段已经把事件记述完了,但作者还要写曹刿回答鲁庄公的问?为什么?
答: 。
(
(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孟子·公孙丑》 轲 儒 不义之战 仁政 短论
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施行仁政 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 外城 围 城墙 护城河 武器装备
放弃 离开 巩固 震慑 极点 通”叛”,背叛 归顺、服从 凭着 所以 得道者
三.翻译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2.(守城者)弃城而逃
3. 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四. 理解阅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 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3.天时 地利 人和 人和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举例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6. 城高 池深 兵革坚利 米粟多 失道者(守城者)
7.举例论证 地利不如人和 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8. 不能 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9.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10. 否定句 排比 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11.施行仁政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十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二、三、(略)。四(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排比;列举事例,增强气势,说服力更强(3)事实;例证法(事实论证),有力证明磨难(忧患)使人生存发展。(4)能承担大任的人;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精神、生活、身体、行为。(5)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6)人恒过——而后喻。(7)改、作、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国恒亡。国内有法家弼士,国外有敌国外患。(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事实(例证法);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11)照应题目,再次点明中心。
(十四)鱼我所欲也
一. 《孟子·告子上》 鱼 熊掌 生 义 舍生取义
二. 同时得到 苟且偷生 厌恶 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按照这种方法 不丢掉 过路的饥民 用脚践踏 固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的俸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侍奉 通“德”,感激
通“欤”,语气词 通“向”,从前 介词,为了 动词,接受 这种
停止(放弃) 天性(天良)
三.翻译:
1.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2.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 4.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四.阅读理解:
1.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取义
2. 比喻 类比
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 追求正义、弃恶扬善、甚至可以放弃生命
5. 正义的事业 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
6.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但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7. 为了“宫室之美” 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8. 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9. 赞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10. 比喻论证: 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能掌,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时“舍生而取义”
举例(事实)论证:乞人不受“蹴尔”之食,路人不受“呼之”之食 论证舍生取义是人所共有的本性。
对比论证: 鱼和熊掌、生和死、“向”和“今”对比,突出舍什么、取什么。
(十五)出师表
1、诸葛亮 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2、①感动、激动②奔走效劳③所以(因此)④身份低微,出身鄙野⑤苗⑥平民⑦探望3、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4、三顾茅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①六出:六出祁山②七擒:七擒益获③东和:东和孙吴④北拒:北拒曹魏⑤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6)排八阵:摆设八阵图(任意答出其中两个,意思对即可)6、D7、三顾茅庐8、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9、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拔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0、自叙三顾茅庐之恩。追忆白帝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11、突出先帝“三顾茅庐”的恩德。
(十六)出师表
1、①疲惫②时候③好的坏的④衰败⑤痛心遗憾。
2、妄自菲薄;作奸犯科。3、宫内 朝廷 宫中 府中。4、开张圣听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6、作奸犯科;
为忠善7、诚宜开张圣听8、①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天下兴隆的原因啊。
②希望陛下能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帝业的振兴,就指日可待了。
(十八)曹刿论战
一、略。二、略。三、(1)判断句、疑问句;判断句、省略句;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四、略。五、(1)略。(2)时间(事情发展)顺序;战前详,战时略,战后较详。(3)齐师伐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远谋。预知肉食者鄙;在三答三问中引导鲁庄公认识要取信于民;掌握战机,迎击敌人;详察敌情。(5)一问三答三断;取信于民。(6)写曹刿进见鲁庄公,表现其见识卓越,深谋远虑。(7)掌握战机,迎击敌人;详察敌情,追击敌人;要以弱胜强,必须沉着稳重,掌握有利战机,实行后发制人的战略防御原则。(8)沉重稳重,指挥果断;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形象。9鄙。认为把衣食分人就的得到百姓的顺从;认为以实数拜神就得到神的保佑;未能掌握战机迎击、追击敌人;战后不知取胜的原因。用来衬托曹刿的远谋。对军事见识鄙陋,但能知人善任。(10)交代取胜的原因,阐明作战的原则,表现曹刿的远见,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