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1:05:06
文档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岗子中学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编制:班级姓名课题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导学过程学法归纳预习导航作者追踪: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
推荐度:
导读岗子中学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编制:班级姓名课题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导学过程学法归纳预习导航作者追踪: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
岗子中学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编制:                        班级              姓名               

课题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时1  课时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导学过程学法归纳

作者追踪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富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明】: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 

二、草堂听雨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2.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词的正确读音。) 

3.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 

【说明】:通过听配乐朗读录音和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帮助他们把握读音,感知内容。 

三、品味探究 

A、研读赏析第一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换“掀”吧,似乎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要想既写出风的迅猛,还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的字, “卷”字更形象、更有力。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4、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秋风破屋) 

B、研读赏析第二诗节,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当看到茅屋被秋风所吹毁后,诗人当时心情是怎样的?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2、茅草被一群儿童抱走了,孩子们为什么要抱走茅草?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只有自己没有的时候才会去抢别人的东西。由此引发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实在太贫穷了)。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5、给此段加一个什么标题?   (群童抱茅) 

C、研读赏析第三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茅屋被吹破后,诗人最怕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下雨 

2、看看第三诗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大家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夫。  

3、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好呢?  (夜雨湿屋)                          

D、研读赏析第四诗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1、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 

(自由讨论) 

2、漫漫长夜,诗人在想些什么呢? 

讨论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3、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呢?  (祈求广厦)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讨论明确:“忧国忧民”(板书)。 

课堂检测1、朗读、背诵全诗

2、将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1、谁能再说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2、你还知道其他人的忧国忧民的名句吗? 

明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3、讨论杜甫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讨论明确:因为他不光描写自己,更描写全天下的劳苦大众,他的诗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自己的痛苦不算什么,全社会的痛苦才是痛苦。正如前面所说,他的诗作里面浸透着血与泪,这也是诗人作为伟大诗人的根本所在。而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文档

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岗子中学九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编制:班级姓名课题1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导学过程学法归纳预习导航作者追踪: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