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1:04:24
文档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答案

第1章经济学导论一、课后练习[选择题]1.C2.A3.A4.C[判断题]1.√2.√3.×4.√5.√[简答题]1.答:由于资源相对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是稀缺的,这就注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所想要的。这里提到的稀缺(scarcity)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欲望的满足绝大多数依靠经济物品,而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经济物品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基于稀缺性假设条件下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
推荐度:
导读第1章经济学导论一、课后练习[选择题]1.C2.A3.A4.C[判断题]1.√2.√3.×4.√5.√[简答题]1.答:由于资源相对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是稀缺的,这就注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所想要的。这里提到的稀缺(scarcity)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欲望的满足绝大多数依靠经济物品,而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经济物品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基于稀缺性假设条件下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
第1章  经济学导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 C   2. A    3.A   4. C

[判断题]

1.√ 2.√ 3.× 4. √ 5. √ 

[简答题]

1.答:由于资源相对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是稀缺的,这就注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所想要的。这里提到的稀缺(scarcity)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欲望的满足绝大多数依靠经济物品,而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经济物品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基于稀缺性假设条件下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

2.答:两者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4)基本假设不同。(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作为经济学的不同分支,共同点也是明显的:采用的都是实证分析方法,即都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不涉及制度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从而与制度经济学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先于宏观经济学产生,发展得比较成熟,因而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3.答: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事实、证据或者从逻辑上加以证实或证伪,因此,实证分析具有客观性。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涉及到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由于人们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因而对于同一个经济现象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规范分析不具有客观性,不同的分析者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技能题]

对全班同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调研,并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法对成绩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将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并分别以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法对其中反应的状况进行阐述。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国家能否在短时间内利用法规实施循环经济?

     答案提示:短期内要做到全面推广还不可能,因为受到技术、废弃资源再利用成本和人们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长远看,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循环经济的全面推广与实施。

[案例分析]

1.煤炭价格的上升对煤炭企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煤炭价格的上升使煤炭企业收益增加,价格刺激下导致产量增长。从长期看有可能诱导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竞争加剧。但由于煤炭资源的紧缺性,在未出现新能源的情况下煤炭价格在未来不太可能降价,这也意味着煤炭企业的资源垄断性。

2.该分析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还是宏观经济学范畴? 

答案要点:该分析若站位于整个社会的煤炭行业,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如果学生具体针对企业内部做分析,则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

第二章 价格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 C  2.B  3.C  4. C  5. B  6. D  7. D  8. B  9. B  10. B 

[判断题]

1.√  2.×  3. ×  4.√  5. × 

[简答题]

1.答:(1)商品本身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消费者的嗜好(偏好);(4)其他有关商品的价格;(5)人们对将来商品的价格预期。

2.答:(1)商品本身的价格;(2)其他有关商品的价格;(3)生产者从事生产的目标;(4)生产技术的变动和生产要素的价格;(5)的;(6)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3. 答:价格底限分为两种情况:(1)价格底线高于均衡价格由于价格底线规定不能在此价格以下交易,此时的情况就与支持价格相似。(2)价格底线低于均衡价格。由于价格底线规定不能在此价格以下交易,而该价格以上的交易是合法的,由于此时均衡价格在价格底线之上,这样,市场价格是可以达到均衡价格的。因此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

4.答:(1)需求完全无弹性;(2)需求完全有弹性;(3)单位需求弹性;(4)需求缺乏弹性;(5)需求富有弹性。

5.答:分为三种情况:(1)收敛型蛛网(2)发散型蛛网 (3)封闭型蛛网

[技能题]

     (1)左移  (2)右移  (3)右移  (4)不变(这个是影响供给的因素)。

二、观念应用

参:一般来说,某商品(如工业品电视机、空调等)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这个结论可以解释“薄利多销 ”这类现象。

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俗语,指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均衡数量的下降幅度,致使农民收入减少。与此类似,在歉收年份,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农产品均衡数量的减少幅度,致使农民的总收入增加。

[案例分析]

1.答:拥挤费通过增加提高居民出行的交通费用,来减少居民对出行交通的需求。进而减少出行人数,从而减少交通的压力。

2.答: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根治还是要靠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城市的建设。

三、综合实训

此处由教师自行掌握。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 D  2.A  3. B  4.A  5. B  6. C  7.C  8. D   

[判断题]

1. ×   2. ×  3.× 4. √   5. ×   

[简答题]

1.答:随着一个人所消费的某种物品数量的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随所消费物品数量的增加而有递减的趋势。当边际效用递减到等于零以至变为负数时,总效用就不再增加以至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答: 

如果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结合在一个图上,那么,消费可能线必定与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3.答:必需品需求量的增加速度小于收入的增加速度,如购买油盐酱醋等;奢侈品需求量增加速度大于收入的增加速度,如到高级宾馆消费、旅游等;低档品随收入的增加需求量减少,如旧衣服、低档香烟等。它们的恩格尔曲线分别如下图的(a)、(b)、(c)所示。

[技能题]

若消费者张某的收入为270元,他在商品X和Y的无差异曲线上的斜率为20/QY的点上实现均衡。已知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分别为PX=2,PY=5,那么此时张某将消费X和Y各多少?

解:

    设张某此时消费X商品Qx,消费Y商品Qy,根据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得:

   1. PxQx+PyQy=270

   2. MUx/Px   =   MUy/Py   3.边际替代率MRSxy=20/Qy=MUx/MUy

   由2和3可得 Qy=50  ,代入1可得 Qx=10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答:不违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为边际效用是指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增加(或减少)的总效用的量。这里的“单位”是指一完整的商品单位,这种完整的商品单位,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效性的前提。比如,这个定律适用于一双的鞋子,但不适用于单只的鞋子。对于四轮子而言,必须是有四个轮子的车才成为一单位。三个轮子不能构成一辆四轮车,因而每个轮子都不是一个有效用的物品,增加一个轮子,才能使车子有用。因此,不能说第四个轮子的边际效用超过第三个轮子。

[案例分析]

1.答: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价格的差额。

2.答: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是对买卖双方都存在的。而对于买方和卖方而言都想要获得最大的剩余,如果让对方先出价,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底线,以便自己能够获得最大的剩余。

三、综合实训

此处由教师自行掌握。

第4章 生产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ABCD  2.A   3.C  4.B  5. A  6.ABC  7.ABD   8. B   

[判断题]

1. ×  2.×  3.×  4.√ 5.×   6.√

[简答题]

1.答:生产要素(经济资源)是指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具体划分

为四类: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它们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依存的函数关系。

2.答: 

把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合在一个图上,那么,等成本线必定与无数条等产量线中的一条

切于一点。在这个切点上就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3.答: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有是先上升而后下降。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左侧,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右侧,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在相交时,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正数时(MP>0),总产量就会增加;当边际产量为零时(MP=0),总产量停止增加,并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MP<0),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4.答:适度规模(appropriate degree dimensions)就是指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使规模扩大的同时,并使产量或收益递增达到最大。当收益递增达到最大时就不再增加生产要素,并使这一生产规模维持下去。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该考虑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厂商的技术特点和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一般来说,像钢铁、汽车、造船、重化工之类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所以就适宜采用大规模生产。而对于纺织业、服务业之类的劳动密集性企业,就适宜采用小规模生产。第二,市场需求的影响。一般来说,生产市场需求量大,而且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就应该大。相反,生产市场需求小,而且标准化程度低的产品的厂商,适度规模也应该小。 第三,自然资源状况。比如矿山储藏量的大小,水力发电站的水资源的丰裕程度等。

[技能题]

    工人人数

汽车产量(万辆)

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0000
1555
2115.56
319

6.38
4276.88
5346.87
6406.76
7405.70
839

4.9-1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参:边际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是指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随着这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量是递增的,但在达到一定限度之后,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如果人员增加过多,会使生产效率下降,从而造成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结局。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是。专业化分工可以使企业效率提高,从而使生产产品的平均成本更低。

2.答案要点:企业运用专业化分工,可以节约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生产产

品的数量远远大于企业规模本身的增加。

三、综合实训

此处由教师自行掌握。

第5章 成本与收益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ACD 2.B3.A  4.B  5.ABD   6.D

[判断题]

1.√ 2.× 3.×4.×5.√ 6.×

[简答题]

1.答:短期总成本(short-run total cost 简写STC)是指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总成本包括总可变成本和总固定成本。如果以STC代表短期总成本,STFC代表短期总固定成本,STVC代表短期总可变成本,则有STC=STFC+STVC 。

2.答:短期边际成本SMC和短期平均成本SAC的关系和短期平均可变成本SAVC的关系相同。SMC曲线与SAC曲线相交于SAC曲线的最低点B。在B点上,SMC =SAC,即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在B点之左, SAC在SMC之上,SAC一直递减,SAC>SMC,即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在B点之右,SAC在SMC之下,SAC一直递增,SAC<SMC,即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B点被称为收支相抵点,这时的价格为平均成本,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生产者的成本(包括正常利润在内)与收益相等。

3.答: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

(1)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大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对该厂商来说,还有潜在的利润没有得到,厂商会扩大产量或新厂商进入该市场。也就是说没有达到利润最大化。

(2)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MC,表明厂商每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收益小于生产这一单位产品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对该厂商来说,就会造成亏损,更谈不上利润最大化了,因此厂商必然要减少产量或退出市场。

(3)无论边际成本大于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厂商都要调整其产量,说明没有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有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厂商才不会调整产量,表明已把该赚的利润都赚到,即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技能题]答案:

产量固定

成本

可变

成本

总成本边际

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

总成本

0303---
130.33.30.33.00.33.3
230.83.80.51.50.41.9
331.54.50.71.00.51.5
432.45.40.90.750.61.35
533.56.51.10.60.71.3
634.87.81.30.50.81.3
736.39.31.50.430.91.33
838.011.01.70.381.01.38
939.912.91.90.331.11.43
10312.015.02.10.31.21.5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与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表明了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变动,开始时呈递减趋势,达到最低点后转而递增,是一条先下降然后缓慢上升的“U”型曲线。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是由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集合而成,从而就表现为一条与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相切的曲线。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如果大型零售商场卖出商品而增加收益大于一万元的成本,就会延长营业,否则就不会延长营业时间。

2.答案要点:假日消费可以给商场带来更多的利润。原因在于光顾商场的顾客增多,销售额增多,收益大于成本。

三、综合实训

参:青年人不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损失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就社会平均水平来看,受过教育更容易获得就业和发展机会,虽然不教育的青年人后来成功的也有,但毕竟是少数。

第6章 市场结构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  B  2.   C  3. C  4. B  5. A 

[判断题]

1.√  2. ×  3.√  4.×  5.×  6. √

[简答题]

1.答:(1)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与消费者。并且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规模都很小,即任何一个市场主体所占的市场份额都极小,都无法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市场价格和市场的供求关系,因而每个主体都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决定者。

(2)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包装、牌号或销售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别。例如,创维彩电与长虹彩电的差别,而不是彩电与空调的差别。因此,厂商不能凭借产品差别对市场实行垄断。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任何一个厂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扩大或缩小生产规模,进入或退出某一完全竞争的行业。

(4)市场信息是畅通的。厂商与居民户双方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供求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2.答: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的决定也要区分存在或不存在勾结。在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价格决定的方法是价格领先制;在存在勾结的情况下,则是卡特尔。(1)价格领先制包括:支配型价格领袖、晴雨表型价格领袖、效率型价格领袖。(2)成本加成法。(3)卡特尔

3.答:                           市场结构比较表

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市场
产       量

最大较小最小
长期平均成本最低较高最高
市 场 价 格

最低较高最高
超 额 利 润

00
经 济 效 率

最高较低最低
企业数目非常多许多几个一个
产品性质无差别有差别标准或有差别唯一
价格与产出决策MR=MCMR=MC考虑到战略依存MR=MC
进出市场情况进出市场容易进出市场容易进入市场困难几乎无法进入
举例说明农副产品、证券饭店、服饰

汽车、电子产品公用事业、水电

[技能题]

    答:

产     量

              0       1        2       3       4       5       6        7

总成本        8       9       10      11      13      19      27       37

总收益        0       8       16      24      32      40      48       56 

利润        -8      -1        6      13      19      21      21       19

MR                   8        8       8       8       8       8        8

MC                   1        1       1       2       6       8       10

    当MR=MC时,企业生产6个单位的产量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21。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即取得最大利润的必要条件是MC=MR=AR=P。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自愿者(排除直系亲友)与不情愿者。

2.答案要点:改变干部提拔升迁由少数人(上级领导)主宰的游戏规则,使干部选拔任用由“上”向“下”的转变,只有最大限度地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把干部选拔工作的全程置于群众的监督视野之中,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宴敛财”现象,让受请者真正走出“囚徒困境”,还天下宴席以本来面目。

三、综合实训

提示:找出所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四种市场结构,然后加以分析。

第7章 分配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B  2. B  3.ACD 4.C  5. A    6.D

[判断题]

1. √  2.×  3.×  4. × 5.√  6. √

[简答题]

1.答:(1)工会通过提倡保护关税、扩大出口等办法扩大产品销路,从而提高对劳动的需求,也可以提高工资。(2)工会通过非会员受雇、移民、童工的使用、缩短工作时间、实行强制退休等办法来减少劳动的供给,从而提高工资。(3)工会迫使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从而使工资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2.答:(1)时间偏好。在未来消费与现期消费中,人们更加偏好现期消费。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们预期未来的物品稀缺性会减弱;二是人们认为人生短促,也许自己活不到享受未来物品的时候;三是人们不太重视未来的欢乐和痛苦,习惯于低估未来的需要、低估满足未来需要的物品的效用。(2)迂回生产与资本净生产力。迂回生产是指先生产生产资料(或称资本品),然后用这些生产资料去生产消费品。这种迂回的办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迂回的过程越长,生产效率越高。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但迂回生产的实现就必须有资本。利用资本进行迂回生产,可以提高资本的生产效率,这种因使用资本而提高的生产效率叫做资本的净生产力。资本具有净生产力是资本能带来利息的根源。

3.答:创新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第一,提供新产品;第二,发明新技术和新工艺;第三,开辟新市场;第四,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第五,建立新的组织形式。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由创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是对创新者给予的鼓励和补偿。

[技能题]

答: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表现为:(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指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是人们对要素所产出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2)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

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主要有:(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以及产品的价格。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越大,该产品的价格越高,则生产这种产品所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2)生产技术状况。生产技术水平决定了对某种生产要素需求的大小。如果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的需求大。(3)生产要素的价格。厂商一般用低价格的生产要素替代高价格的生产要素。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参:

市中心的商用土地面积几乎是固定的。由于地段好、顾客多,在其它状况相同的条件下,市中心的商店销售额一定比其他地段的商店要高。于是,商店餐馆竞相在市中心开店营业。店多地少,奇货可居,市中心的地租就高上去了。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

2.答案要点:晒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个警钟:国家的整体富强,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的生活水准在同步提高。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位居世界第四,人均GDP却位居世界100位之后,一道除法题就让我们知道咱国家还不是富国。加上差距,晒晒收支单,也可让和富人们知道大众所承受的经济压力,尤其是住房、医疗、教育费用带来的民生之重。

三、综合实训

提示:可结合公平及效率的涵义、二者的矛盾及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来答。

第八章 市场失灵与干预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 B   2. A    3. C   4.A 

[判断题]

     1.×     2.×   3.√     4. √    5. × 

[简答题]

1.答: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指在有些情况下仅仅依靠价格调节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和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特征决定了人们不用购买仍然可以消费,这样公共物品就没有交易,没有市场价格,这样,市场调节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物品。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垄断导致社会福利损失、管理松懈和寻租行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一方面造成交易市场的萎缩,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2.答:失灵一方面表现为的无效干预,即宏观的范围和力度不足或方式选择失当,不能够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现实中机构谋求内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 “内在效应”,“内在效应”则是失灵的一个重要根源。干预具有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公共性。的内在扩张性与社会对公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更相契合,极易导致干预职能扩展和强化及其机构和人员的增长,由此而造成越来越大的预算规模和财政赤字,成为干预的昂贵成本。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失误。素质和能力影响于预的效率和效果。干预的法令、规章等不能及时根据经济的具体情况而变化,从而导致干预具有滞后性。

3.答:(1)提供公品。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生产,二是间接生产。(2)维护竞争。(3)矫正外部效应。(4)界定产权。(8)纠补信息不对称。

[技能题]

答案提示: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将现实中的例子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能活学活用,只要学生举例符合,即为正确。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答案提示:因为草坪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对公共物品而言,由于无法设定产权,或者无法在当时条件下实现管理与合理收费,因此对于那些缺少自律的人来讲,践踏不仅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反而会给自己带来行走的方便,因此便自顾行之。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按照中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房屋建造成本讲不合理。

2.中国房价高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干预不到位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产生市场炒做与卖方抬高价格现象。

3.如何实现中国房价的合理控制?

答案要点:宏观,同时完善市场机制,做到信息完备。

三、综合实训

此处由教师自行掌握。

第9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A     2. A     3.B      4.C     5.A      6.D      7.A     8. C

[判断题]

1.×    2.×   3.×     4.√   5.×   6. √

[简答题]

1.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答: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直接供人们消费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生产出来后作为下一道生产程序投入品的产品。这两种产品的区别在于生产出来的目的不一样,最终产品是直接为消费服务的,生产出来直接被居民消费;而中间产品是为下一道生产程序服务的,生产出来后还要进入生产程序。

3.答: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收入法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所有的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下GDP=私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投资支出(I)+购买支出(G)+净出口(X-M);收入法下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4.答: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由于GDP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的,因此一国GDP的变动由二个影响因素:一是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产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名义GDP不能真实反映两个不同时期生产的真实产品和劳务的增长或下降情况,因而通过计算实际GDP剔除出价格变动因素,真实地反映两个不同时期一国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减情况,以更真实的反映该国国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变动情况。

[技能题]

1.答:(1)填表

生产阶段产品价值中间产品成本增值
小麦100——100
面粉12010020
面包15012030
370220150
(2)最终产品面包的价值是150。

(3)总产值370。

(4)增值和是150。

(5)中间产品成本220。

2.答:

国内生产总值4070
        1.私人消费支出

2600
            耐用品

360
            非耐用品

900
            劳务

1340
        2.私人国内总投资

650
            固定投资

0
            存货投资

10
        3.购买支出

800
        4.净出口

20
            出口

380
            进口

360
3.答:

(1)1990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5×25+7.5×50+6×40+5×30+2×60=922.5美元;1992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1.6×30+8×60+7×50+5.5×35+2.5×70=1245.5美元。

(2)1992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1.5×30+7.5×60+6×50+5×35+2×70=1110美元。

(3)GDP折算指数=1245.5÷1110=112.2%,可见价格上升了12.2%。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1.答:主要原因有:一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二是进行了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三是加快了对外开放的速度,学习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四是我国、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

2.答: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总体上代表一国国民的经济福利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包括: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的真实产出;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国居民的真实生活水平;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代价及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第四,GDP指标无法反映一国的产品和劳务的分配情况。这些使得国内生产总值并不能完全精确的反映和代表一国国民的经济福利水平。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过去一年中经济发展所取得成绩好坏的最主要指标之一,因此,有的地方为了提高自身的政绩而虚报有关数据。此外,有些地方在核算上存在重复计算、核算工作不规范、资料来源不准确等问题,这些均是导致地方GDP统计核算数据虚高的原因。

2.答案要点:首先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地方政绩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GDP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此外,规范核算工作、杜绝重复计算、精确核实有关资料来源等也可以提高地方GDP核算数据准确度。

三、综合实训

1.答:GDP为5677.5亿美元;GNP为5694.9亿美元;NNP为5068.8亿美元;国民收入为4544.2亿美元;个人收入为4828.3亿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209.6亿美元。具体见下表:

国内生产总值5677.5
+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支付

17.5
=   国民生产总值

5694.9
-   固定资本消耗

626.1
=   国民生产净值

5068.8
-   间接税

524.6
=   国民收入

4544.2
-   公司留利

3.3
-   社会保险税

528.8
+   个人利息收入

1022.2
+   个人红利收入

137.0
=   个人收入

4828.3
-   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收支付

618.7
=   个人可支配收入

4209.6
第10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ABD   2.D   3.B   4.ABC   5.A  6.B、D  7.B  8.C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简答题]

1.什么是乘数?乘数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这一变动的变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二是特指投资乘数。

2.引起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内容有哪些?

答:IS曲线是用来描述产品市场均衡的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当利率上升后,投资需求下降,总需求减少,均衡国民收入减少;LM曲线是用来描述货币市场均衡的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国民收入上升时,货币需求将增加,为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市场利率必须相应上升,反之,在国民收入下降时,货币需求将减少,为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市场利率必须相应下降。

3.简述总供给曲线的三种不同形态。

答:所谓总供给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第一种情况:资源未充分利用阶段,这种水平的总供给曲线也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第二种情况:资源接近充分利用阶段,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被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第三种情况:资源充分利用阶段,这种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技能题]答案:

均衡收入

消费

储蓄

投资乘数

收入的增量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参: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IS和LM曲线都只是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和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者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也只能说明这两个市场同时达到了均衡。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衡量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的国民收入,是国民收入的理想状态。而IS和LM曲线完全可以在资源未达到充分利用时达到同时均衡,因此,这是二个不同的概念。当时,极少数情况下,IS和LM均衡点刚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就等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了。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的目的有二:一是启动消费和刺激“内需”;二是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2.答案要点:“黄金周”促使大量的中国人利用长假期间出游,一方面使其自身的生活质量得以得高和改善;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讲,极大的刺激了内需,推动了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娱乐、工艺品加工等)的发展。

3.答案要点:“黄金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有二:提倡合理消费,避免“节俭悖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二是当资源处于未充分利用阶段时,“黄金周”休假制度显然会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三、综合实训

答:YD=T-T+TR=Y-250+62.5=Y-187.5

Y=C+I+G=100+0.8×(Y-187.5)+50+200=0.8Y+200,可得均衡收入Y=1000

投资乘数 

购买乘数

税收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第11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 B    2. A   3. B  4.A 

[判断题]

1.×    2. ×   3. ×  4.√

[简答题]

1.答:摩擦性失业是劳动者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这种失业即使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也会存在。它是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

2.答: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在于:(1)需求拉上型。需求拉上型通贷膨胀可能通过两个途径产生:一是在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如过快。(2)成本推进型。是指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供给变化的一种理论观点。(3)结构型。是指物价的上涨是由于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之后使得需求跟不上那些部门的物价和工资额趋于上升的水平。(4)混合型。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既不能说是单纯的需求拉上,也不能归咎于单纯的成本推进,还不能笼统摄括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原因,而是由于需求、成本和社会经济结构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经济现象。(5)财政赤字型、信用膨胀型和国际传播型。

3.答:失业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由社会学家的统计表明,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时候,社会的犯罪率明显高于低失业率时期。失业者失去了本来用劳动可以换得的收入。失业津贴虽然会减轻失业者的损失,但却是微薄的。 失业工人及其家庭的地位和声望也会因为失业而下降,因而他们身心健康也人受到影响。在失业率很高时,社会秩序同时会受到影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经济数据和社会数据的分析表明,在失业问题尖锐时,酒精中毒,心脏病,婴儿死亡,精神错乱,以及虐待儿童和自杀的比率都会上升。 

[技能题]

参:

如图所示,当供给不变,需求发生变化,即由D1变为D2时,由于需求旺盛,导致价格上升,由P1变为P2。产生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现象。继而以该商品为原料的产品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不得不上升,较大范围的通货膨胀发生。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答案提示:不矛盾。因为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充分就业并非人人都有工作,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失业。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长期中趋近)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的高低,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完善程度、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

[案例分析]

1.你的观点呢? 应该实行什么呢?

答案要点:资料表明,外籍工人进入并不会减少以色列失业现象,即该行业很多失业为自愿失业。因此,如果支持建筑业的发展,应该取消对外籍工人的。

三、综合实训

此处由教师自行掌握。

第12章 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B  2.C  3.A  4.D  5.B  6.D  7.B  8.C  9.A  10.B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简答题]

1.答: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总体经济活动中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一般认为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特点是:(1)繁荣阶段是国民收入和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它表现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活跃、信用扩张、物价水平上涨、就业增加,经济活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萧条阶段是国民收入和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它表现为生产急剧萎缩、投资减少、信用紧缩、物价水平下跌、失业严重。(3)衰退阶段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从顶峰开始下降,但仍处于正常水平之上。(4)复苏阶段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从最谷开始回升,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

2.答:乘数—加速模型所说明的是:(1)在经济中投资、国民收入、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2)乘数与加速原理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3)可通过干预经济的来头减缓经济周期的波动。

3.答:(1)信息技术引领我们进入创新的伟大时代。(2)创新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3)创新成功取决于“技术”与“”的配合。

4.答:经济学家研究了生产过程中产出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众多的投入要素中,认为劳动、资本和技术是其中三个主要的因素。因此,总生产函数,即总产出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Y=F(A,K,L)式中,Y代表产出;A代表技术;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F表示产出与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经济增长的源泉有:(1)资本;(2)劳动;(3)技术进步

5.答:哈罗德——多马模型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将凯恩斯的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并重点阐明了投资的双重作用,从而发展了凯恩斯的理论,并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第二,它说明了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均衡增长的条件,并将复杂的经济增长理论简单化、模型化,为人们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三,它强调了资本积累(表现为储蓄率或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第四,它阐明了国家干预和实现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必要性,为制定宏观经济及经济计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

[技能题]

1.答案:

 加速原理表                   金额单位:100万元

年份

产量资本量净投资重置投资总投资
12004004040
22404808048128
32805608056136
4320080144
532000
6300600-406020
2.解: =0.6×〔100/1000〕+0.4〔200/1000〕+0.3=44%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答案要点:一国的经济增长既有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社会文化因素。从经济方面的因素考虑,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出。技术的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步与发展。

资源配置的改善既有人力资源配置的改善,也有物质资源配置的改进。人力资源配置的改善既有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转移来实现,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行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行业,劳动力的这种转移,提高了生产率。物质资源的配置的改进主要是通过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的进步,把有限的物质资源从效率低的生产部门、行业转移到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行业。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引起总的成本的下降,最终导致经济收益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就能够采用新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也能够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尤其在一些工业部门,技术的复杂程度与工序之间的联系度,决定了规模经济的显著效益。

知识的进步与发展是技术进步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工艺的发明与采用。特别强调的是知识进展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进展,而且也包括管理科学的进展。管理科学的发展,新的管理方法的应用,在经济增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内在规律,是实现社会、经济高效性和永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科学选择适应本国国情的战略、方针和,并有效地贯彻执行,则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2.答案要点:上述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给我们的启示是:选择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既要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又必须考虑我国国情,资源条件、技术水平、文化背景、生态环境、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所处特定阶段等多方面因素,趋利避害;还必须遵循经济增长方式的规律性,在立足现实环境和对未来趋势正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总要求,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综合实训

此处由教师自行掌握。

第13章 宏观经济

一、课后练习

[选择题]

    1.B  2.A  3.D  4.A  5.D  6.A   7.B

[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简答题]

1.答:宏观经济的目标一般是: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答:常用的有需求管理管理和供给管理。(1)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的工具主要是财政与货币。(2)供给管理。供给管理的主要包括:收入、人力、经济增长。

一般认为,只有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3.答:某些财政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因此被称为内在稳定器。

具有稳定器作用的财政,主要是(1)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征收;(2)失业救济金的发放;(3)各种福利费的支出;(4)农产品维持价格。

4.答:货币乘数的作用,是指一定的存款额能因各银行的连锁反应,而使银行存款总额与贷款额按同一倍数增长。

其倍数的大小与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存款准备金率越高,倍数越小;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倍数越大。

5.答:宏观经济管理中,要面对不同的经济形势,存在不同的财政与货币组合或配合问题,这种组合或配合,构成了财政与货币之间关系的基本内容。(1)扩张性的财政与扩张性的货币相互配合。如果总需求不足,可以把扩张性的财政与扩张性的货币相配合,在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刺激总需求的增加。(2)紧缩性的财政与紧缩性的货币相互配合。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可以把紧缩性的财政与紧缩性的货币同时采用,在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息率,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总需求。(3)扩张性的财政与紧缩性货币相互配合。如果人们为了刺激总需求而又至于引起通货膨胀,可以把扩张性的财政与紧缩性货币结合起来,利用财政扩大总需求,利用货币抑制通货膨胀。(4)扩张性的货币同紧缩性的财政相互配合。当把扩张性的货币同紧缩性的财政结合起来,以便既可以降低利息率而增加投资,又可以减少支出以稳定物价。

总之,不同的搭配方式各有利弊,应当针对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灵活、适当地进行相机抉择

[技能题]

答案提示:

(1)银行存款总额=400÷0.12=3333(亿美元)

货币供给=3333-400=2933(亿美元)

(2)在准备金为400亿美元,存款准备金率为0.2时

    银行存款总额=400÷0.2=2000(亿美元)

    货币供给=2000-400=1600(亿美元)

    货币变动情况为:1600-2933=-1333(亿美元)

答案提示:(1)当银行存款准备率为0.12,存款准备金为400亿美元时,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是2933亿美元;其它情况没变,当银行存款准备率为0.2时,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减少1333亿美元。

二、观念应用

[分析题]

试分析“自动稳定器为什么不能替代财政”?

答案提示:某些财政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因此被称为内在稳定器。具有稳定器作用的财政,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以及各种转移支付。

这些内在稳定器自动发挥作用,调节经济,无需作出任何决策,它们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第一道防线,有助于减轻萧条或膨胀的程度,但不能改变萧条或膨胀的总趋势;它们对财政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但不能代替财政。因此,仍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运用财政来调节经济。

在财政方面的积极,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在经济繁荣时,要采取紧缩性的,一方面减少支出,另一方面又增税,增加了财政收入,使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这样便出现了财政盈余。各国一般都选择冻结盈余的方法,在出现财政赤字时用来弥补赤字。

在经济萧条阶段,有效需求不足,失业增加,存在紧缩的缺口,这时应该实行赤字财政,即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

[案例分析]

1.答案要点: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扩大了总需求,并增加了经济的生产和就业。

2.答案要点:常用的有需求管理管理和供给管理。(1)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的工具主要是财政与货币。(2)供给管理。供给管理的主要包括:收入、人力、经济增长。

一般认为,只有把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三、综合实训

此处由教师自行掌握。

文档

《经济学基础》课后练习答案

第1章经济学导论一、课后练习[选择题]1.C2.A3.A4.C[判断题]1.√2.√3.×4.√5.√[简答题]1.答:由于资源相对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是稀缺的,这就注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他所想要的。这里提到的稀缺(scarcity)是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欲望的满足绝大多数依靠经济物品,而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望来说,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经济物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经济物品和资源总是有限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就是基于稀缺性假设条件下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