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理解。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儿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请用“ ”从文中画出来。
2.读文中画浪纹线的句子,思考:这些描写采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1)照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刻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这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qí xí),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zăn cuán)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鲁迅《朝花夕拾》
材料二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 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后,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二十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脖子上没有银项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鲁迅《故乡》
材料三
这去的三个月的创作,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留的阶级观念。……但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茅盾《评四五六月的创作》
1.用“√”标出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阅读材料一,用“ ”标出与“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相照应的一句话,从文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材料一第二段中,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好?用“﹏﹏﹏”标出,并说说你的体会
4.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主要讲了什么。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景色?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材料二中画线句子中的“厚障壁”需要阅读材料_____和材料_____。
“厚障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厚障壁”是“可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1.第二段段话中“一切事物”是指________等事物,“织成一篇”意思为_____________。
2.这些事物都与____有关,之所以会“交错、织成一篇”是因为______。后一段与前一段形成______,之所以“清楚起来”则是因为________。
3.前者“模糊”寓含(______),后者“清楚”寓含(_______)。
A.作者对旧中国的黑暗的失望和痛斥。B.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希望与期盼。
四、 阅读理解。
换一扇窗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天生就有一个大鼻子。因为这个大鼻子,他在学校几乎成了每个学生嘲笑的对象。他因此整天闷闷不乐,不爱和同学打交道,不愿参加班上的集体活动,只是常常趴在教室的最后一扇窗户看风景。
他的老师玛丽亚发现了小男孩的忧郁。一次课后,她走到小男孩身边问:“你在看什么呢?”“我看见一些人正在埋葬那条可爱的小狗。”小男孩悲伤不已。
“那我们到前面的一扇窗户边看看吧。”玛丽亚牵着小男孩的手走到另一扇窗户边,“孩子,你看到了什么?”
窗外是一片玫瑰花,开得芬芳而灿烂,小男孩的悲伤顿时一扫而光,变得开心起来。“孩子,你开错了窗户。”玛丽亚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说,“你知道吗?在老师的心目中,你的鼻子是最可爱的。”
“但大家都笑我啊!”小男孩深感委屈。
“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一扇窗户,没有把你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啊。”
恰好学校有一个小型话剧演出,一个角色很适合小男孩。在玛丽亚的指导下,小男孩鼓起勇气参加了演出,并获得了成功。因为他的大鼻子,人人都记住了这个校园里的小明星。后来,小男孩参加美国在线节目的演出,也名声大振。再后来他进入了好莱坞,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之一。这个小男孩叫斯格特,4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滑稽明星之一。
是的,当我们因某些缺陷而愁闷苦恼时,我们是否想到要换一扇窗?换一扇窗,你会看到别样的风景;换一扇窗就是换一种 ,你将开启的是成功的大门。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一扫而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声大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教室里,小男孩在教室最后一扇窗看到的景色是 ,换了一扇窗看到的景色是 ,他的心情从 变成了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4.“孩子,你开错了窗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玛丽亚老师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玛丽亚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请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她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这篇文章,作者想表达怎样的观点,你认为换一扇窗就是换什么?填在文中的“ ”上。
7.生活中你有因为遇到了不顺心的事而愁闷苦恼的时候吗?谈一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读完这篇文章,回想那件事你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与探究。
把屈辱当作鞭子
一个男孩,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了河南五七干校,在五七干校的子弟学校读书。一天,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13岁的他“改”了标题,写了一篇叫“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文章。于是,他和老师围绕这个命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老师让他当着班上同学的面说100遍自己是最没出息的人。男孩委屈极了,他的委屈变成了愤怒的喷发。结果他被学校开除了。
1977年,恢复高考,许多人想通过高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他记忆不好,不擅长考试,成了负“状元”,名落孙山,当了一名工人。后来,他恋爱了,但女友的父母认为女儿必须嫁给一个知识分子,好出人头地。于是女友便离他而去,他又一次委屈极了,一周内瘦了10公斤!上天好像就是这样捉弄他,那时他产生了“特农民”的想法,开始自嘲能找出一条不上大学也能让对方会后悔的方法。他想起自己小时候作文还不错,于是决定写作,写童话。未曾想,他写的童话孩子们很喜欢。他就不停地写呀写,这一写就是20年,写了1000万字的童话。他就是中国童话大王“皮皮鲁”之父郑渊洁。
委屈的郑渊洁,为了排遣心中的愤懑,洗刷以往的耻辱,他勇敢地拿起了笔,孜孜不倦,不屈不挠,终于用自己手中的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这也使人想起以前美国有位毫无声望的年轻律师。一次,他为了一次重要的诉讼事件赶到芝加哥。当地几位著名的律师对他毫无欢迎的表示。他跑去拜访他们,也到处受人白眼。因为那些律师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认为自己和这样一个年纪轻轻、资格尚浅的人往来未免有失身份。然而,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而是从中受到警策,锐意进取、挑战自我。他说:“我从人的白眼中看出自己的学识经验远远不够用。我发现自己应该学习和尚未学习的事还多着哩!”于是,他发奋努力,矢志不渝,果然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当上了总统。他就是亚伯拉罕·林肯。
人处在逆境,会遭到挫折、贫穷以及世俗的磨难、压迫和围困。弱者会因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强者则愈挫愈奋,勇往直前。因此,如果你正处在逆境中,你不妨将你所受的屈辱看作是一根鞭子。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他就会鞭策、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
1.请解释“把屈辱当作鞭子”一句中“鞭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3.说一说“只要你正确对待这根‘鞭子’,它就会鞭策、激励着你,书写新的辉煌!”一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认为逆境可以培养人才,你是否赞同呢?说说你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柿子园里的景色更是迷人。走进柿子园,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柿子。黄澄澄的柿子,晶莹透明,令人垂涎欲滴。
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瑶寨的小伙子、大姑娘能歌善舞,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就会载歌载舞,用山歌来表达对生活的赞美,用舞蹈道出丰收的喜悦。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构成了一首绝伦无比的交响曲。这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回荡,如春蚕的咀嚼声,似清风拂过杨柳,又似草原上的野马在奔驰……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的月光 (______)的翡翠 (______)的交响曲
(______)的山野 (______)的柿子 (______)的水墨画
2.根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不愿意显得比别人差。(________)
2.馋得口水都快要流下来。形容非常馋或眼红。(________)
3.指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________)
4.一眼望不到边。形容十分辽阔。(________)
3.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各一句)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缩写下面的句子。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家乡的秋夜像一首美妙的交响曲”请简要说说这首交响曲是由哪些曲声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外阅读。
蚂蚁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生物之一它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我曾仔细观察过这种神奇的小动物发现它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生存哲学。正是这一套哲学让蚂蚁家族永远繁荣昌盛、生生不息。我管这套哲学叫蚂蚁四重奏。
第一重:永不放弃。如果我们试图挡住一只蚂蚁的去路,它会立刻寻找另一条路,__________翻过或钻过障碍物,__________绕道而行。总之,不达目的不罢休。第二重:未雨绸缪。整个夏天蚂蚁都在为遥远的冬天做准备。刚一入夏,蚂蚁就开始储备冬天的食物。这样在万物凋敝的冬季,蚂蚁同样可以丰衣足食。第三重:满怀期待。整个冬天蚂蚁都憧憬着夏天。在严冬中,蚂蚁们时刻提醒自己严寒就要过去了,温暖舒适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__________是少有的冬日暖阳,__________会吸引蚂蚁们倾巢而出,在阳光下活动活动筋骨。一旦寒流袭来,它们立刻躲回温暖的巢穴,等待下一个艳阳天的召唤。第四重:竭尽所能。一只蚂蚁能在夏天为冬天做多少准备?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小小的蚂蚁给我们上了一堂多么生动的哲学课啊。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诀。
1.在文字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再列举生活中一个这样的事例。
未雨绸缪:________
事例:________
3.小蚂蚁告诉我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到“万物凋敝”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物?请写一段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万物都充满了灵性,给我们生活许多启迪,作者从小蚂蚁身上发现了成功的秘诀,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有不少的作者有这样的发现,请你列举出一篇,并写出作者的发现和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莱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文中加点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运用______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____________,说明它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了无限的_____________,表现了“我”的____________心情。
3.画“﹏﹏”的句子运用了运用了多种感官来描写事物,请你从多角度出发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子中的“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百草园的________________。
九、 课外阅读。
请传递给下一位
①一场大雪,将我们困在了沪浙皖高速路上。
②7个多小时过去了,车龙动都没动一下。又饥又寒,我们一家3口,蜷缩在小车里。为了省油,年早熄了火。
③儿子又喊饿了。还是早上吃的一点早饭,我们也饿。可是,车上仅有的几盒饼干已经吃完了,只剩下几袋方便面和冰冷的矿泉水。妻子只能无力地安慰儿子。
④我下车看了看,车龙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路面上的积雪已经有十几厘米厚,而且结了冰,踩在上面,很滑,根本不能行走。高速路外,完全被大雪覆盖,甚至连个村庄都看不见。此时我的内心焦急惶恐。儿子在车里嚷:“会不会是《后天》降临了啊。”《后天》是一部美国电影,场面很恐怖。
⑤我回到车上,打开收音,调到交通频道。收音机在反复播放,因为骤然而至的大雪,高速路都已经封道了。我们这条沪浙皖高速路也封了,正在组织抢修。
⑥突然,前面的小车车门打开了,走下来一个中年男人,只见他扶着车子走到车头,接过一个袋子,又扶着车子走到车尾,在朝我打手势。
⑦我下了车。中年男声喊,这是前面送过来的盒饭,你帮往后传一下。我小心翼翼地扶着车子,挪到车头,伸出手,将他手里的袋子接了过来,疑感地问他:“怎么回事啊?”
⑧他说:“我也不知道,袋子里是盒饭,是我前面的车子传过来的。”听他一说,我抬头往前一看,果然前面每辆车子边都站着一个人,在摸索着传递。中年男声说:“可能是有人将盒饭送上了高速路,路太滑,没法一辆辆送,才想出让大家互相传递的办法吧。”
⑨我明白了。扶着车子,我慢慢到车尾,喊我后面的驾驶员。后面是辆大货车。我将中年男人的话重复了一遍,请他将盒饭往后传递。
⑩又一袋盒饭传了过来。中年男人问我:“车上有老人和孩子吗?有的话,先拿一份盒饭给他们。”我感激地冲他笑笑。
⑪就这样,大雪纷飞中,一袋袋盒饭从前方传来,又从我的手上传到后面车上的人手上。几次听到惊叫声,路太滑了,虽然扶着车子,一不小心,还是会摔倒。雪飘落在每个人的头上、脸上、身上。我前面的人,后面的人,都像个雪人。
⑫终于,后面的货车司机告诉我,不用再传了。后面的人,都已经接到盒饭了。⑬这一袋盒饭,是我和妻子的。坐在车里,打开盒饭,还着温温的热气。
⑭几个小时后,高速路终于恢复了通车,长长的车龙在缓慢地向前移动。每一辆车,都打开了双跳灯。温暖的橙色,在冰天雪地的高速路上,汇成了一股暖流。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文中“我”的情感变化过程。(每空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⑭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心读完全文,说说标题“请传递给下一位”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理解。
提到蜻蜓,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烈日下翩翩起舞的优美身姿?看!在前方不远处,有一只蜻蜓正扇动着晶莹透亮的翅膀,自如地在水面上飞行,就像一位优雅的空中舞者。
如果仔细观察蜻蜓的翅膀,你会发现每一片翅膀前端都有一个小斑点,它们被称为翅痣。翅痣较重,可以在蜻蜓飞行时减少空气阻力。如果缺少翅痣,空气阻力就会使蜻蜓的翅膀向后弯曲,蜻蜓便会失去平衡。蜻蜓能够成为捕猎高手,这些翅痣功不可没!
“嗡嗡”有一只苍蝇飞入了蜻蜓的视线范围内,此时此刻,苍蝇还毫无察觉。突然,优雅的舞者化身“绝命飞行员”,只见它快速地扇动翅膀垂直起飞,以每秒20米的速度快速冲向猎物。与此同时,苍蝇发现敌情,然而自带雷达的“飞行员”早已锁定了它。说时迟那时快,就在苍蝇打算改变航向的时候,“飞行员”将其擒获。一场狩猎成功,“飞行员”降落在一根草茎上,开始享用美食。它们经常在飞行过程中用餐,不过偶尔也会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停下来细细品尝。
你是不是注意到了蜻蜓漂亮的大眼睛了?蜻蜓可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它一共有3只单眼和2只复眼,而每只复眼都由2万到3万只“小眼”组成。借助复眼,蜻蜓可以上、下、左、右无死角巡视。任何猎物只要进入它的视线范围内,就会被它锁定。不仅如此,蜻蜓的复眼还是天生的测速仪,眼前有猎物移动时,每只小眼都会捕捉一幅画面传给大脑,经过信息处理,蜻蜓能准确判断猎物的运动速度,并预测它的运动轨迹。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能准确地把握猎物的动向,是蜻蜓成为捕猎高手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小小的蜻蜓拥有高超的捕猎水平,几乎是天生的害虫“收割机”,它们专门吃蚊子、苍蝇及其他的小昆虫,并且食量惊人。一只蜻蜓平均每天能捕食1000多只小昆虫,捕猎成功率超过95%,是大白鲨的两倍,是草原之王狮子的四倍,真让人惊叹!就这方面而言,科学家称它们是地球上最致命的猎手,是自然界里最成功的捕食者是毫不夸张的。
1.下列对本文的中心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绝命飞行员——蜻蜓
B.地球上最致命的猎手——蜻蜓
C.食量惊人的捕食者——蜻蜓
D.捕猎高手——蜻蜓
2.下列素材中,没有紧密围绕中心意思来说明的一项是( )
A.蜻蜓能够快速、平稳地飞行
B.蜻蜓能无死角巡视,准确把握猎物的动向
C.蜻蜓能在飞行过程中用餐
D.蜻蜓捕食昆虫量大、成功率高
3.以下关于蜻蜓用复眼锁定猎物的描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捕捉画面 ②猎物移动 ③信息处理 ④判断速度 ⑤预测轨迹
A.②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①④⑤②③
4.短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就这方面而言”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蜻蜓取了不少有趣的别称:“优雅的空中舞者”“绝命飞行员”“天生的害虫‘收割机’”……请选择其中一种,说说这样写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
2.对比 突出了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3.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 用反衬的手法,说明虽然老人长得丑,但是他保护环境、乐于奉献的精神却很美。
4.老人种树、爱树、把自己当作树的一部分,充分表现了老人保护环境、乐于奉献的精神,人们永远都会记住他的崇高的精神。
二、
1.qí cuán
2.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对童年百草园的怀念,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视。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油蛉和蟋蟀写活了。
4.作者回忆童年时期的百草园以及发生在百草园的趣事。 作者儿时的伙伴已经从以前的充满生气到现在的沉默寡言、麻木拘谨,和以前判若两人。
5.春、夏、秋 从碧绿的菜畦可以看出是春天,鸣蝉可以看得出是夏天,可以摘覆盆子可以看出是秋天到了。
6.二 三 “障”,障碍;“壁”,墙壁。这里的“厚障壁”是指很深的隔膜,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等级的观念在“我”与闰土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是可悲的。
三、
1.“我”坐船经过山阴道时,两岸边的乌桕,新禾 融为一体
2.水 水面被船桨荡起波纹,使得水中事物的倒影变模糊,分不清楚 对比 水面又恢复了平静
3.A B
四、
1.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通过某件事情使知名度大大提高。
2.一个小男孩因天生的大鼻子遭到同学的嘲笑,因此闷闷不乐。老师引导男孩换一种方式看自己的大鼻子,男孩受到鼓励,参加话剧演出,获得成功,后来成为一个著名的滑稽明星。
3.一些人正在埋葬一条可爱的小狗 一片开得芬芳而灿烂的玫瑰花 悲伤 开心 他开错了窗户
4.“开错了窗户”指小男孩看问题的心态和角度错了,不应该只看到自己的大鼻子,而应该把鼻子最可爱的一面展示给大家。
5.善解人意 教导有方
6.换一种思考和行动方式
7.“两扇窗户”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人生态度,“第一扇窗户”是消极悲观的心态,“第二扇窗户”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不要随意的妄自菲薄,看轻自己,而是要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正是自己的闪光点,要对自己充满自信,放下思想包袱,乐观的对待人生。
五、
1.屈辱能给人带来痛苦和压力,也能促使人努力改变,不断进取,这和“鞭子”的作用相通。
2.议论 点明文章主旨
3.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强调了只有把屈辱当作动力,你才可能因为屈辱而成功,要正确对待屈辱。
4.不赞同。只有对于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来说,逆境才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地”。然而对更多人来说,他们无法正确地面对逆境,最终仍被逆境击倒。所以,真正造就人才的是自己。
六、
1.柔和 碧绿 绝伦无比 空旷 黄澄澄 美丽
2.不甘示弱 垂涎欲滴 载歌载舞 一望无际
3.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田野里的小艺术家们也不甘示弱。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
4.田野是翡翠。
5.蝈蝈们欢快地哼着小夜曲;用粗大的喉咙在弹奏大提琴;青蛙似男高音唱着那粗犷嘹亮的歌儿;蟋蟀们更是尽情地伴奏。
6.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七、
1.不是……就是……;哪怕……也……
2.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预防意外的事发生。 天没下雨的时候,就要先想一想房子漏不漏,需要修补吗?
3.永不放弃,未雨绸缪,满怀期待,竭尽所能。
4.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残缺破烂了。山上一片枯黄,看不到一丝绿色;田野里光秃秃的,花儿、瓜果蔬菜都已销声匿迹,天地间一片苍茫。
5.《大自然的规律》,作者告诉我们大自然中有着自己的生存原则。
八、
1.泥墙根一带
2.拟人 悦耳 乐趣 快乐
3.“碧绿”是运用视觉来描写菜畦的可爱的,“光滑”是运用触觉来描写石井栏的,“高大、紫红、肥胖、轻捷”也是运用视觉来描写的,描写鸣蝉运用的是听觉。作者运用多种感官,写出了百草园动物、植物的特点。
4.不矛盾。作者最后一次见百草园已经相隔七八年的时间了,所以用“似乎”。而回忆起儿时快乐的时光,百草园又历历在目,所以用“确凿”。
5.喜爱
九、
1.因为一场大雪,我们被堵在高速路上,又冷又饿时,有人传递来温热的盒饭,帮我们渡过难关,温暖回家。
2.焦急惶恐 疑惑惊讶 愉快感激
3.环境描写。作用:交代环境的恶劣,说明堵车和“我”内心惶恐的原因,为下文传递盒饭作铺垫。
4.表面是车灯的橙色汇在一起形成了暖流,实际指内心的温暖。
5.将爱心传递给下一位。
十、
1.D
2.C
3.A
4.不能删掉。删掉“就这方面而言”,句意与原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示例:“绝命飞行员”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蜻蜓飞行速度快、捕猎本领高的特点,写得富有趣味,能吸引读者阅读。